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异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2 共5339字
论文摘要

  一、导言

  目前,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英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于 2003 年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1 ]。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峻挑战。2006年10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 气候变化经济学》中提出,以全球每年 GDP 1% 的投资可以避免将来5 - 20%的经济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目前,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一些国家也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本文旨在对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比较,以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借鉴。

  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主要包括战略导向、政策立法、经济调节、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等五个方面。

  1. 战略导向

  欧盟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迫使自己改变现有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率先向低碳经济转型,要打造成为一个“绿色知识经济体”。欧盟承诺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排 20% ~ 30%,到 2050年减少 60%至 80%。英国、丹麦等国公布建设低碳示范城市。英国政府 2009 年 7 月 15 日发布了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其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挪威提出要建设低碳国家,到 2020 年减排 30% ~ 40%。

  奥巴马政府认识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希望美国能够走在新能源技术的前列,成为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出口国,而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标志着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已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同时这也意味着美国已经着手“后京都时代”的国际竞争战略布局。奥巴马总统说,我的任期标志着美国在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上揭开新的篇章,美国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领袖。

  日本从战略角度上充分认识到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构建和谐低碳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2007 年 6 月,日本政府确立了 21 世纪环境立国战略,充分利用能源与环境的高新技术引领全球,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2 ]。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兼顾经济发展与减少排放,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使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印度当前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入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

  2. 政策立法

  2008 年 1 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有关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可再生能源的一揽子方案”,它的实施将为欧盟带来低碳技术领先者的优势和先发利益; 就2013 年以后的气候变化政策,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有立法性质的“气候变化与能源一揽子法案”。在欧盟制定协议和减排目标的同时,欧盟成员国也颁布了自己的法案政策和能源战略目标。英国在 2007 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 2009 年,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

  美国2005年和2007年分别通过了《能源政策法》与《低碳经济法案》。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视点出发,奥巴马政府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2009 年 3 月提出的《2009 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制定了详细的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体系。2006 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 2007 年 2 月,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等 5 州制定了《西部气候倡议》; 2007 年 9月末,全美共 691 名市长在美国市长气候保护协议会议上签字,同意承诺依照“京都协议”制定的目标,到 2012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1990 年削减 7%。

  2007 年 6 月,日本内阁通过了 《21 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正式将低碳社会确定为 2050 年的重点发展目标。2009 年 4 月,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改革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2009 年5 月,日本公布《2008 年能源白皮书》,将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石油为主向以太阳能和核能等非化石燃料为主转变。

  印度政府于 2007 年 6 月成立了由总理辛格直接领导的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以协调和评估此前由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减排政策。印度新能源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 ( 草案) 》规定,2010 年各邦发电量中的 10%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到 2020 年比例提高到20%[ 3 ]。印度环境部长称,到2011年12月,印度将颁布所有机动车的燃料效率标准; 完成节能建筑条例的立法; 确保在所有新建的燃煤发电设施中,有一半使用洁净煤技术。

  3. 经济调节

  经济调节手段主要包括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相关的税制。2005年1月,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 正式启动,开始在全世界率先实施减排量交易制度( 见下表) 。欧盟成员国实施的税种主要是碳税、气候变化税和能源税。英国政府在“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气候变化税,它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计算税收; 并且创立碳信托基金,提供免费碳管理服务以帮助企业识别节能和减排潜力; 对与政府自愿签署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论文摘要

  美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包括对产生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对汽油的征税,以及对与汽车相关的其他征税等。美国大部分与环境相关的税收计划是由州和地方政府来实施的,因此每个州的标准都不一样。但美国无论在联邦层次上,还是在州层次上,都对环境税收越来越重视。

  2008 年,日本根据“构建低碳社会行动纲领”开始进行排放量交易的实验。目前,日本正在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可视化”的管制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日本经济产业省全力推进中的“碳足迹制度”和“碳抵消制度”。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开始从低碳化的观点,全面评估现有的税制,推进日本税制的绿化进程。在2009 年的税制改革中,政府考虑对碳排放定价的重要性,实施针对 CO2课税的环境税。

  印度政府规定能源使用效率高于标准的企业将在能源审计后获得节能证,未达标企业必须整改或购买节能证。目前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 ( MCX) 已推出 EUA 期货和 5 种 CER 期货; 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 ( NCDEX) 也从 2008 年 4 月开始进行碳交易[ 5 ]。印度政府非常支持利用碳信贷为本国新能源融资,2008 年 1 月,孟买多种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合作启动了碳信贷的期货交易。

  4. 技术支持

  欧盟加大了在成员国利用推广风能及太阳能等“低碳能源”的实施计划,启动生物能研究,重点开发新一代生物柴油; 在二氧化碳的捕集、运送及贮存方面,继续加大研究力度; 开发智能电力系统,包括电力贮存技术等; 此外,在核裂变技术方面,欧盟也为开发第四代技术做出了安排。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 CO2排放量的关键。2007 年,德国科技界和经济界建立创新联盟重点研究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存储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二氧化碳分离与存储技术。

  美国大幅度地扶持低碳技术研发项目,如生产制造程序的节能技术自主计划、太阳能发电技术、二氧化碳回收储藏技术、替代燃料汽车技术。为了支援创新,在“碳隔离领袖论坛”中,美国将联合欧盟的 CO2SINK 计 划 共 同研 究 开发二氧化碳的高效率分离、回收以及运输的相关技术。

  目前,日本有许多能源和环境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如综合利用太阳能和隔热材料大大削减住宅耗能的环保住宅技术,利用发电时产生的废热为暖气和热水系统提供热能的热电联产系统技术,以及废水处理技术和塑料循环利用技术等。此外,日本不断创新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改进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在交通行业,正在迅速地推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像丰田率先推出了混合动力车,还有电池蓄电的电动车。

  印度建立大的能源发电站,大大增强了太阳能的比例,对太阳能进行储存; 使用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建设可持续人类居住区,即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对废弃物的管理。印度在减排方面最主要的一项是植树造林,森林是可以捕捉碳的,印度的森林( 包括生物燃料) 覆盖率每年增长 0. 8 万公顷。

  5. 资金投入

  2008 年 2 月,欧盟提出 《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在今后 10 年内增加 500 亿欧元作为研发气候保护技术的经费。2005 年英国率先建立了 3500 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英国政府对CCS 示范项目的成本资助可以达到 100%[ 6 ]。德国政府每年拨款 7 亿欧元用于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还有 2 亿欧元用于地方设施改造,充分挖掘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的节能潜力。

  美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在 2009 年 2 月批准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美国政府决定拨款 110 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技术,帮助实施智能电网的研究和演示项目; 在 2010 年年度预算中,仅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就提供了 150 亿美元的拨款。

  2009 年 4 月,日本政府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该草案实施之后,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从 2006 年的 70 万亿日元增加到 2020年的 120 万亿日元。印度的植树造林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果,2009 年植树造林的预算增长 1 倍,约 18. 5 亿美元,而且每年预算都在增加,标准也在提高。

  三、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1.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1) 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战略性计划,用以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走低碳之路。加快了立法的进程,采取相关税制和碳排放量交易等经济手段以确保实现减排目标,用法律手段强制进行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2) 在能源方面,政府对于新能源的研发和低碳技术的创新不论在政策层面还是资金方面都给予高度的支持,不断探索新能源。

  (3) 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是其相关产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存在两方面原因: 一是成本因素,二是垄断因素。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还是发达国家的欧盟、美国、日本,都在其低碳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体现。

  2.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差异

  (1) 欧洲和日本由于政府和产业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举措更具前瞻性,二者在低碳技术产业化上具备不可忽视的先行优势,如欧洲拥有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商 LM、Vestas,日本拥有全球领先的混合动力汽车厂商——— 丰田和本田。美国汽车行业当时没能认清“绿色就是竞争力”,在环保型汽车已成为全球研发趋势之时,还一味追求美国式的大排量车型,使得美国三大汽车厂商一度濒临破产和重组。

  (2) 美国的方法有很多的利益冲突,也有很多的政策妥协。日本的方式则更加理性,也更加具有逻辑性。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并提出新的防止全球变暖的对策——— “福田蓝图”; 然而美国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且石油行业认为美国的碳排放交易法案分配体系不公正。

  (3)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场内碳交易很少,几乎不存在高端的环境衍生品交易,但印度却走在了前面,称得上是建立了发展中国家真正的交易所交易。虽然印度承诺人均 GDP 排放量不会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排放较低,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碳排放量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上升趋势。而且印度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和资金投入不够,受资源和环境容量限制,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持续,但放弃工业化进程则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权益,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四、结束语

  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是一体两面的,既是气候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低碳经济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巨大挑战,中国同印度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构建可持续发展能源对策框架; 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推进核电建设与科学发展替代能源; 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改造传统高碳产业。我们要宣传低碳文化,引领低碳时尚,探索低碳机制,建设低碳社会,创新低碳技术,新兴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参考文献:

  [ 1 ] 付允,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 J ]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 2 ] 李丽平, 周国梅 . 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日本建设低碳社会对我国的启示与政策建议[N]. 中国环境报,2009 - 11 - 03.

  [ 3 ] 马翠梅.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 J ] .团结,2010,(1).

  [ 4 ] 蔡林海 . 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 M ]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 5 ] 熊焰. 低碳之路——— 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 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 6 ]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 低碳经济——— 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