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日本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52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机制研究 
【绪论  第一章】低碳经济概述 
【第二章】日本低碳经济的战略构想 
【第三章】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及进展 
【第四章】日本与国际排放新秩序:分业种减排方法 
【第五章】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六章】日本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低碳经济建设路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日本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6.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2005 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为 140457 万吨标准油,是日本消耗量的 3.23 倍、美国能源消耗量的2/3、欧盟平均能源消耗量的 7.37 倍;中国 CO2 排放量为 5005.7 百万吨,是仅次于美国的 6044 百万吨的世界第二大 CO2排放国,见表 6.1.因此,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中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世界的目光逐步集中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身上。

  6.1.1 低碳经济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全球气侯、经济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为了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经济复苏,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的高度关注低碳经济发展。2009 年 12 月,各国首脑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侯会议,商讨 2012 年至 2020 年的全球减排协议。由于低碳经济具有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就业、拉动投资三重效益,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严重依赖,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给世界经济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能源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以能源的变革为核心的低碳经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对于摆脱化石能源燃烧的依赖性和保证能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持续运行提供了保障。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节能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发展的大趋势。2009 年的经济危机,虽然造成市场动荡,但同时也及时冷却了以“高能耗”为特点供求市场,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围绕自主创新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共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热点,大量的研发投资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在揭开通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虽然社会经济的调整和转型往往伴随着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个国家能否在未来走在时代前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低碳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

  6.1.2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缓解国际政治压力

  在世界发展呈多极化态势的今天,虽然“低碳经济”本归属于经济问题,但是演变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工具”,被发达国家所掌控利用。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新的科技、法律等手段来干预、控制新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尤其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导地位遭到新兴国家挑战后),管控世界政治经济向己方有力方向发展的新手段。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传统发达国家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发达国家不时利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中国横加指责,并通过施加政治压力来达到其他目的。表面看来,“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危及全人类生存的道德关怀,实质上,它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发达国家为维护自己主导地位不动摇而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17]因此,我国发展低碳产业不仅在环保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使中国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缓解政治压力。

  6.1.3 抢占“低碳”高新技术前沿,领先于时代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技术自主创新。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将绿色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为我国创新技术的核心。虽然,政府围绕着技术自主创新发展而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2008 年-2010 年这三年时间,中央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在 2009 年,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预算类财政投入仍然增加 30%以上。2010 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计划安排 1632.85 亿元,其中,将安排 300 多亿元资金支持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低碳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普及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迫使我国以一种更主动地态度加入到这场国际竞争中来,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抢占高新技术前沿,领先于时代。

  6.1.4 “低碳节能”在中国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与改革开放时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率依然偏低。特别是近几年,人均能耗出现连续上涨。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自 1999 年-2004 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以每年 15%的速度增加,(见表 6.2)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电力、石油和煤炭等最重要的能源物资普遍紧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 Kaya 公式:CO2排放量=人口*人均 GDP*单位 GDP 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衡量一国(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 GDP、能源效率、单位能耗排放量。人口因素,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09年人口数量大约保持在 13.52 亿,今后数量上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人均 GDP,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者减缓经济增长的代价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单位能耗排放量,截至 2004 年,我国的人均排放量 3.9 吨/人,已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5 吨/人,缩减空间不大。鉴于上述因素,唯一可以实现 CO2减排途径只有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由于中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节能技术水平低,能源管理漏洞多,使中国能源使用效率明显偏低,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更新以及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减排的空间较大。中国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节能减排设施方面还处在低级阶段,今后还有很大的减排空间,进一步减排所需要的费用成本较低。根据统计,中国的能源节约效果将相当于美国的 5 倍,日本的 10 倍。中国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存在很大的潜力。

  6.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6.2.1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国际“低碳”要求的矛盾

  现阶段,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与实现产业 CO2低排放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要面临的首要矛盾。目前我国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健全医保系统等一系列手段提高和改善 13 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能源的需求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中国的发展建设,既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又要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因此,如何做到一方面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和温室气体增长脱钩,即在发生低碳经济的情景下,不影响经济的总体增长。这是中国今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6.2.2 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高碳”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CO2的排放削减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耗量的下降。但是,自然禀赋决定了中国是以煤碳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与石油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 36%和 61%.我国能源消费中“高碳”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根据数据显示,2007 年中国消耗固体能源量(煤炭、焦炭)为 107836 万吨,是日本消耗量的 8.86 倍;美国的 2.28 倍;欧盟平均消耗量的 33.34 倍。液体能源消耗量24535 万吨,见表 6.3.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适用低水平技术推广应用这样两个“轮子”,代表着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粗放型产业在中国经济占据主导位置。但是在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面向新的发展,这两个“轮子”的作用正在逐渐的弱化。2008 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4.5:13.1.

  统计数据显示,1990 年-2007 年,第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其中第二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如图 6.1),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据统计,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 70%;2007 年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十个部门分别为:

  金属冶炼、生活消费、化工、电力、非金属制品、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煤炭、食品制造、专用设备。这些行业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 64.4%.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见表 6.4.因此如何调整产业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降“高碳”为“低碳”对中国来说还是是一个重大课题。

  6.2.3 低碳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获取困难

  低碳经济在国际上是正在发展的一个新事物,还面临着科学技术上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虽然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制约。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并不是无偿的,经常会附带有一些政治或者经济条款。因此,中国在获取低碳技术方面主要依靠商业渠道进行引进,技术成本高,生产规模小,成果不明显的局面。与低碳技术传统的能源技术相比,不具备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新技术的研发和获取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6.2.4 国民减排意识淡漠

  相较于日本全社会的低碳行动而言,中国国民依然沉浸在对中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中,缺乏能源危机意识,没有意识到“低碳”、节能减排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国民也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节能减排的思维模式,只是通过政府有限的宣传被动的了解“低碳经济”.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国民节能减排意识的淡漠。

  6.3 应对措施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10 年每单位 GDP 增长所消耗的能源要下降 20%,主要污染物排放要下降 10%.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深入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前提下,学习和借鉴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先进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从而制定、调整和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使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时少走弯路。

  6.3.1 通过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投资到低碳技术创新产业中

  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大量投资,广泛参与到技术创新和研发中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研发主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将技术研发的前沿始终定位于市场最需要的方向。

  中国目前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大学和科研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其研究经费少,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衔接差,这些都阻碍了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因此政府在技术研发方面要鼓励企业、民间资本等私营部门涉足低碳技术研发领域,并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更多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其次,鼓励企业和技术持有方投资于低碳产业,一些中介投资机构(例如银行或基金)也可以参与到技术交易当中;最后,对从事低碳产业的企业和产品利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给予政策扶持,使产品打开销路,形成有效资金链条,促进整个低碳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6.3.2 运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倡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不单单是政府独自行为,更应该是全社会共同行为。日本重视节能宣传工作,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向国民广泛宣传节能信息、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国民牢固树立自觉节能和使用新能源的意识;同时,政府的能源政策信息及时对社会公开,并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向国民普及新能源知识;重视全民环保、节能意识的从小培养,从小学开始设立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们从小便有有新能源和节能的意识; 生活方面倡导低碳无碳生活,印发手册指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限制大排量汽车数量,提倡国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通过这些方式使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国民自觉地加入到低碳节能的行动中来。这一成功做法也是值得我国予以借鉴的。

  6.3.3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消耗

  中国当前的目标是在保证经济发展速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经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两条腿走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即:发展第二产业的决心不动摇,同时第三产业在 GDP 的份额也要推升上去。中国第二产业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降低能源消耗;在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要做好能源回收再利用的功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用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来弥补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带来的 GDP 空缺。

  6.3.4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转换

  中国旧有能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为主,付出的代价是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中国地域广阔,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储量丰富,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也是我国努力开发的对象。据统计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火力发电比达到 77%以上,能源利用率差,CO2排放量高,而其他能源发电比只占22%左右。因此在成本、开发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并有效利用这些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仍然存在很大节能减排空间的。通过这些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对我国实现旧有能源结构转换目标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既保证了国家战略能源储备充足的同时又能够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