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查讨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4450字

  第四部分 讨论

  1.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特点

  1.1 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

  小学社会适应性量表为 5 点计分,平均数为 3.由表 3-1 可以看出,社会适应性总量表和其它各维度的每题平均数均在中点分 3 分以上。这说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总体上来说比较好。社会适应性得分最高为 200,最低为 51,这说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总体上来说比较好,但是个体差异悬殊。部分学生存在适应不良问题。学习与学校适应得分最高,每题均分为 4.12,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每题均分为 3.98,低于平均水平,生活与活动维度得分也超出了平均水平,每题均分为 4.08,这可能与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所以学习与学校适应性较高,生活与活动适应性也很好,由于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相对较低些。

  1.2 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1.2.1 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从表 3-2 可以看出,在社会适应性总分及各维度上,男生的得分均低于女生,表明男生在社会适应性方面比女生较差。在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着低于女生,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处理社会关系,这也与我们平常关于男女生人际交往的认知相符合。本文认为女生社会适应性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和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有关,小学阶段女生比男生在生理、心理上相对早熟。已有研究表明女生在身高、体重、思维发育方面要早于男生,在生活中表现为女生在小学时期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整体水平高于男生。

  1.2.2 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从表 3-3 对不同年级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各维度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小学生社会适应性在生活与活动适应、总社会适应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社会适应性各维度的得分上,三年级均高于四年级,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是逐渐降低的。聂衍刚(2005)对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正常社会适应行为存在年龄差异。并且随年龄的增长,社会适应性会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研究结果基本上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杨彦平、金瑜(2007)认为,社会适应性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主观感受有关,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个体的社会适应会有下降趋势。本文认为小学生社会适应性降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导致了年级越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越低。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开始独立,交际范围开始扩大,遇到的适应性的问题增多,而此时家长往往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较为忽视,导致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从而容易出现社会适应性不良的现象。

  1.2.3 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城乡差异分析

  从表 3-4 可以看出,在社会适应性总分及各维度上,城乡差异显着,城市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得分都要高于乡镇的学生得分,这说明城镇的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水平高于农村。这与蔡施思(2012)的研究相一致。蔡施思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各维度和总分得分均高于乡镇青少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乡镇学生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教育条件等方面都与城市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城市相比,乡镇小学生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出于劣势,由于物质文化条件和观念的限制,乡镇的小学生也没有更好的条件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因此,在社会适应性总体得分上,乡镇的得分比城市的低。

  2.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2.1 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方式、信任鼓励方式维度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分呈显着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的专制方式、溺爱方式、忽视方式维度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分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家庭中的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家庭中的专制、溺爱、忽视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显着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在充满情感温暖、信任鼓励的家庭中,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好,而在充满专制、溺爱、忽视的家庭中,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差。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2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预测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测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温暖和信任鼓励的教养方式对社会适应性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家庭中充满情感温暖、信任鼓励有利于孩子良好适应性的形成。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应对孩子多加关注、信任、鼓励并理解孩子,增强与孩子的交流,避免采用专制、溺爱、忽视的教养方式,培养子女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避免因不良的教养方式造成孩子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出现。

  3.自我控制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自我控制能力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分呈显着正相关;也就是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得分越强,其社会适应性水平越高,这与郝振、崔丽娟(2007)以及徐速(200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能够明显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然后对于自身的行为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掌控,这在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便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不宜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事,大部分人也比较喜欢和这一类的人打交道,因此,这类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人便能够在学习、交友、还是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之相反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人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与人交往的日常生活中都不能够很清楚的做到自己本身应该做的,这就很不利于个体自身学习方面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有序进行,最终导致社会适应出现障碍。

  4.自我控制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还对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性这三者之间的具体作用模式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中介作用的检验程序表明自我控制变量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专制维度、溺爱维度、忽视维度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的不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进而又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举例来说,一般在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管教比较严格,长期在这种严厉的教育模式下自我控制能力就会比较的弱,而一旦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了不足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其在学习、交友、生活等各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性。

  可见,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取决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教养方式上的不同通过改变学生的自控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启示学生家长在与孩子的生活过程中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专制、溺爱或者忽视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5.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对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与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

  (1)受地域的局限,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不够全面。乡镇的学生所占比例太小;尽管选取了三所乡镇学校,由于学生人数限制,导致乡镇学生的比例仅占四分之一。希望今后可以对更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进行调查,使其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2)受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只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受被试配合研究的态度影响很大。如果将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将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同时,不同研究工具的选取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建议使用更多的测量指标去测量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这将更有利于研究结论的推广。

  (3)本研究仅选取了三、四两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被试,没有关注小学整体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对于社会适应性在小学各年级上的趋势没有完整的判断研究。

  6.教育建议

  第一、重视对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教育与培养。学校和家长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学业成绩)的发展,还有重视非智力因素--社会适应性的发展。许多研究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认知的发展,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阻碍孩子认知的发展。做父母的应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往、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的举动,言行,参加活动的情况,与同学交往的情况,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活动,听孩子讲其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并对孩子的思想进行引导。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第二,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适应性现状,如年级、性别、城乡等存在差异,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与辅导。如在小学进行专门针对男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方面的辅导,以提高男生的交往能力;在三四年级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关注孩子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提醒家长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独立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在乡镇普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改善乡镇教学条件缩小乡镇与城市的教学差距。

  第三,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们创造良好的家庭教养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要多关心、爱护,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又要善于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被拒绝的理由。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充满自信,有责任感,独立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放纵孩子,一切都听孩子的,孩子说什么父母就答应什么,不能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于孩子的要求要及时的做出回应,切不可以工作忙为由,对孩子的各种行为都不闻不问,或者要求孩子一切都要服从家长的安排,无视孩子的感受,否则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第四、加强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儿童的自控力与其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正相关意味着,自控水平越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越高。鉴于此,家长应该从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如写完作业才能吃饭;收拾完学习物品才能睡觉;到超市买东西时,只允许孩子选择一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等等,通过提升儿童的自控力促进其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自控力水平普遍较低,经常需要家长、教师等外力的监督、提醒,这就需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有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其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对儿童心理的成长与独立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