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提高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效果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4796字

  第四章 提高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效果的策略

  在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采取被动介入、负向的介入态度和单纯制止、权威仲裁的介入方法,而趋向于被动的介入,负向的态度和粗暴权威的方法往往会导致消极的介入效果。在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中,从教师的角度、幼儿的角度以及环境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师幼关系,班级人数、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以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都会对教师的介入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章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对提高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效果提出了几点策略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同伴冲突观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以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意识到在幼儿园中,幼儿同伴冲突是十分常见并且难以避免的,还要意识到幼儿同伴冲突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幼儿的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幼儿学会如何进行同伴交往,学会如何与别人协商,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将同伴冲突的解决作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冲突解决的过程,使幼儿从中学会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协商。只有树立正确的冲突观,能够认识到冲突以及冲突的合理解决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师才能足够重视幼儿同伴冲突的合理解决,才能随时留意幼儿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幼儿,为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提供宽松的氛围以及合理地指导建议。

  二、具备科学的教师介入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师所具有的儿童观、教育观、角色观以及冲突观。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角色观以及冲突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如何对待儿童以及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具备科学的介入理念,这与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观念也是分不开的。教师科学的介入理念体现在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的主动性、阶段、态度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

  通过笔者对教师的观察以及访谈,发现不同的教育观念以及介入理念,导致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态度、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介入理念,能够认识到冲突对于儿童发展价值的教师,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介入到冲突中,耐心倾听幼儿。

  因此,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和进修,为教师讲授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带领教师去一些示范园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品质素养,使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同时,也要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使教师以愉快的情绪面对工作。

  三、提升主动介入的意识

  在很多时候,教师的介入都是被动的,一般在幼儿求助老师,向老师告状的时候,教师才会介入,但是这种介入可能错过了幼儿冲突中的最佳介入时机,通过幼儿的事后描述,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冲突发生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所以在选择介入的情绪、介入的方式以及给幼儿的建议上都没有那么客观,甚至会忽视幼儿真正的情感需要。

  如果教师能够随时留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关注幼儿之间的冲突,树立主动介入的意识,那么教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冲突的整个发生过程以及幼儿真正的情绪变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师幼间的互动,有针对性选择介入的时机、介入的方式策略,这样才能提高教师介入的有效效果比例。

  案例 1:在美工区,小苗在专心画着画,不一会她的画画好了,这时坐在她旁边画画的壮壮说:"你画的画真难看。"小苗没有搭理壮壮,壮壮又伸出手来指着小苗的画说:"你看,你画的画真难看呀。"这时小苗说:"你画的画才难看呢。"壮壮说:"你画的难看。"于是两人开始发生争执,这时在一边指导区域活动的老师听到了,便走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听完幼儿的诉说后,老师说:"让我来看看你们俩的画画得怎么样好吗?"老师拿过小苗和壮壮的画认真看了看:"都画的很好看呀,不过壮壮的颜色图的稍微有些乱,小苗在画里把树画出了各种颜色,特别漂亮。壮壮咱们再画一幅,看看能不能画的比小苗的还好看行吗?"壮壮点了点头,于是两个小伙伴和好如初开始画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听到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便选择了主动介入,及时了解冲突发生的经过,这样可以把握幼儿的情绪状态,教师选择先评价两位幼儿的作品,平复冲突双方幼儿的情绪,并用比赛的方式进行引导,让两位幼儿化解矛盾。

 

  四、选择适当的介入阶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的有效性还在于对介入时机和阶段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与发展程度选择合适、恰当的介入时机。

  一般来说,如果幼儿之间发生的是语言冲突,那么教师不要过早得介入到冲突中,给幼儿一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尝试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冲突,如果教师观察到幼儿不能协商解决冲突,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这时教师再进行介入,给幼儿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如果幼儿之间发生的是肢体冲突,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及时地介入,因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肢体冲突,都会给幼儿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制止冲突,然后再询问冲突的原因,采取解决对策。

  案例 2:

  在区域活动时间里,果果和明明都选择进入了图书区,两个人刚开始相安无事,每人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着,看了一会后,两人都来到了书架旁,决定换另外一本看,但是两人想看同一本书,于是果果说:"我比你先来一步,我先看。"明明说:"咱俩是一起过来的。"果果说:"这样吧,这本书是晗晗带来的,我们去问他给谁看吧。"于是两个人走过来问晗晗,晗晗正在益智区里玩着跳棋,他说:"你俩自己决定吧。"教师看到后,走过来对果果和明明说:"你们看这样好不好,你俩剪子包袱锤,谁赢了谁就先看,好吗?"两位幼儿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冲突顺利化解。

  五、采取正向的介入态度

  在对教师介入态度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负向和中向的态度是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中使用最多的介入态度。在笔者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老师认为班里的孩子太多,如果不对他们严厉一些,树立其自己的权威,那么很难维持班级的正常秩序,进行教学活动。

  另外,教师的介入态度还受到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以及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的影响,比如班里活泼好动,比较调皮的孩子受到教师负向态度的对待就会多一些。虽然这种权威的态度能够有效地恢复班级秩序,但是这样只能表面上制止冲突,还有很多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在冲突中做错了什么,也并不能从中获得与同伴相处的合理方式和社会性交往技巧。

  在介入的态度倾向上,教师要采取正向的介入态度,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为幼儿构建一个安全的冲突解决情境,同时也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只有在一个安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幼儿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也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逐渐消除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不仅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让幼儿之间加强情感上的交流,从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平等的师幼关系首先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幼儿之间的差异而又所区别的对待他们,比如,老师对一些自己喜欢的,比较听话的孩子往往比较有耐心,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对待,而对于一些比较调皮,经常惹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平等的师幼关系还要求教师要明白教师和幼儿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幼儿享有同等的权利,教师也要充分的尊重幼儿。

  因此,教师在面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时候,要做到以正向的态度来应对,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冲突发生时,幼儿在情绪上都是有波动的,如果这时教师能以温和的态度介入,给予幼儿解决的建议,这至少能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抚慰。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和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冲突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支架作用。

  六、运用教育引导为主的方式方法

  由于幼儿同伴冲突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教师对于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和解决相当于应急处理,因此对于幼儿同伴冲突的处理情况其实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机智。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在介入的方式类型上,教师的介入方式多为权威仲裁和单纯制止,在教师介入的方式类型和介入效果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介入方式与介入效果之间关系密切,积极、正向的介入方式会带来积极、正向的介入效果,而消极、负向的介入方式会带来消极、负向的介入效果。这种消极、负向的介入方式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判断出发,并没有将冲突解决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没有真正意识到冲突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案例 3:

  下午晚饭后,幼儿坐在小椅子上看着动画片等着家长来接,渐渐地小朋友被一个一个地接走了,只剩下贝贝和强强在班里,强强搬着小椅子往前挪了挪,在挪动的过程中,强强的椅子腿碰到了贝贝,这时强强并没有说对不起,还是继续把小椅子搬到了贝贝的前面,正好挡到了贝贝的视线。于是贝贝不高兴了:"老师,强强他不让我看动画片。"在一边整理东西的老师看到了刚才的一幕,走过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贝贝和强强讲述了刚才发生的情况,接着老师又问强强:"你是故意碰到贝贝,并且挡在她前面不让她看动画片的吗?"强强一脸委屈地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坐在前面看的清楚一点,对不起,贝贝。"老师说:"贝贝,强强并不是故意的,你可以原谅他吗?"贝贝点点头,老师说:"握握手还是好朋友,"于是两个小朋友又一起愉快地看动画片了。

  所以,在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仔细观察,密切关注,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教育引导的方式介入到冲突中。首先,教师可以向幼儿客观的描述刚才所发生的冲突全过程,让幼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来审视这个过程,这样可以让幼儿以第三者的身份看问题,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另外,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幼儿以积极地反馈和指导,利用这个教育契机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谦让等社会性交往技能。

  七、构建合理的师幼比

  在对老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是能够认识到冲突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的,也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以正向的态度介入,耐心倾听幼儿的诉说,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建议。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班级的幼儿人数多,班额过大,师幼比较低,在班里出现同伴冲突时,教师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也为了维持班里的秩序,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介入。

  其实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拥有了多少技能,而是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打下基础,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幼儿园不要为幼儿安排过多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课程,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要缩减班级的规模,提高师幼比,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变化,能够耐心倾听每一个幼儿,成为幼儿心灵的守护者。

  八、提高有利于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机智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反思是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和必要途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动反思,那么他的教学能力就一直不能得到提高。教师的反思是要思考在教育过程中自己做的恰当与不恰当的地方,对于恰当的地方应该如何继续发扬和保持,而对于不恰当的地方应该如何改进,这都是教师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比如,关于如何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教师就要善于反思: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什么时候才是恰当的介入时机;在刚刚介入的同伴冲突中,我的介入态度和方法是否适宜,介入的效果如何,幼儿的情绪是否能够得到平复;怎样的介入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反思,教师就不能发现在师幼互动中以及师幼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上就难以进行改进。

  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水平以及介入的有效比率,在平时的工作开展中要学会反思,并且善于反思,提高反思的能力,以便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教育机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