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当前初中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914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初中班级制度化管理问题研究
【第2部分】制度化初中班级管理的误区与对策绪论
【第3部分】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内涵
【第4部分】 当前初中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
【第5部分】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对策
【第6部分】初中班级制度化管理误区分析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前初中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

  一、班级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的误区

  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访谈对象确定为淄博某中学初一至初四的八位班主任老师和 50 名学生。访谈目的是了解制度化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论文的研究与写作提供材料,确定思路。访谈方式是对班主任一对一访谈,对学生是一对五访谈。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对教师的访谈一般在办公室时间为 20 分钟,对学生的访谈在学校会议室时间为 30 分钟。共设计了两分访谈提纲,一套是针对班主任的,一份是针对学生的,接受访谈的班主任学历为大学本科,主要教授语数外等科目,年龄在 25 至 45 岁之间,接受访谈的学生为每班抽取 5 名学生,其中一名为班干部,另外 10 名学生为随机抽取,共 50 名学生。

  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可是笔者发现在基层的班主任中,有很多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走入误区,影响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班级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民主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15]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班级制度应该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可是笔者发现很多班级在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都没有学生的参与,有的甚至就是拿来主义。学生对这样的班级制度比较陌生,导致学生在对班级制度毫不了解的情况下违反班规班约,后悔莫及。可见,这样的班级制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而起不到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

  教师访谈记录(节选):

  问:你是怎样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参与制定过程吗?

  教师一:学校不是有统一的德育量化积分办法吗,我就用它当班规。

  教师二:不用学生参与,我教上一届学生就是用这个班规,挺好用的,再从网上下载些,然后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用了。

  错误做法一:“拿来主义”
  
  1.在访谈中对于“你如何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这个问题,有的班主任承认将学校统一下发的管理制度直接当做本班的班规班约来用。这其实是班级管理者不负责任的偷懒行为。这样的班级在管理中不会取得好效果,因为学校统一下发的班级管理制度是面向初一至初四所有学生,其中有的规定并不能反映本班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学校的制度为基础,有选择的修改,然后为我所用,打造适合本班学生的、有本班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

  2.有的班主任图省事,直接把别的班级的班级管理制度拿来“为我所用”,有的甚至从网上下载一个直接就用,并不考虑拿来制度是否与本班的实际相符合。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班级制度,学生即使遵守也是被动的遵守,制度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得不到体现。

  错误做法二:“制度由班主任一人制定”访谈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指出没有参加班级制度的制定,班主任在学期开始之初就把自己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公布于众,并不让制度化班级管理的主体----“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这样的班主任在管理中“家长”意识太重,带着“严师出高徒”的错误观念,班主任完全把自己放在权威的地位,而把学生只是当成应该“遵守命令的士兵”。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必然是以惩罚为主,教育为辅,因为它只是班主任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班主任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因为班规制定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必然不会得到学生内心的肯定,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抵触心理很大,守着班级制度规定的底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致使班级管理效率极低。

  (二)班级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

  1.班级管理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制定了本校的学生班级管理制度,然而在这些制度中,看似力求做到全面,但一些制度规定得过于笼统。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自己的班规的规定:长发,染发,烫发、奇装异服、佩戴饰物、浓妆艳抹等有其中之一者,每次扣 2 分,不按规定穿校服扣 2 分,上课被教师点名批评一次扣 2 分,不服从教师管教一次扣 5 分。那么,什么才是奇装异服,我们该如何去界定,制度中却没有具体说明。再例如:“上课被教师点名批评一次扣 2 分”。被老师点名批评的情况千差万别,老师有可能是善意的提醒“某某同学注意听讲”也有可能是针对一个比较严重的课堂违纪行为停下来批评这个同学或者这种现象,两种行为违纪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同,如果都扣两分,显然有失公允。这些过于笼统的班级制度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对班级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有损班级制度的权威。

  2.班级管理制度只关注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之分。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更高级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一次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把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用于管理之中,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创造条件满足被管理者的多种合理需要,从而调动被管理者其积极性。

  对后进生的访谈中一个学生告诉我:在班里,自己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

  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只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忽略甚至阻挠学生其他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由于班级制度只关注学生学习,而变成了“课堂纪律要求”。这会导致学生片面的认为:在学校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是好学生。这样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不可否认提高学习成绩确实是学生进入学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这却不是教育的全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而不仅仅是学科成绩突出的“科学家”。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培养遵守纪律的孩子的地方,学校更是促使学生社会化、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场所。[16]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给“后进生”以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3.班级管理制度变成了班级惩罚制度

  各类制度中,基本都是事后处罚的措施规定,而缺少事前预防的措施规定以及过程性的评价和跟踪观察。笔者认为,确立制度的目的不在于如何去严格地处罚学生,而在于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提高自己的内在能力,最终使制度促进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才是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目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不是班级管理的全部。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

  科学全面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细致更加规范,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学生违规现象的发生。[17]但在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重处罚轻预防”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实验中学学生量化积分制度》(见附录)。在这个学生管理制度中,惩罚性的规定占 44 条,奖励性的规定只有 10 条。

  笔者认为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定太少,因而在实行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容易违法纪律的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制约下看不到希望,在这样的约束下学生没有必要做的很好,只要不触犯班规规定的红线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必要去考虑如何使集体、使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仅仅让学生守着制度的底线并不是教育的初衷,我们在制定制度时应该以鼓励为主,少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相对滞后

  学生访谈记录(节选):

  问:你们的班规多长时间修改一次答:我们的班规没修改过,从初一的时候就是用现在的班级制度。

  问:那如果学生违反了纪律,而班规中没有规定怎么办?

  答:我们班主任会在班会上问同学们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或者扣多少分,然后就大家一起决定给他扣多少分,班主任就会宣布以后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这样处理。

  有时候同学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就叫到办公室自己解决了。

  问:如果让你修改班规,你会如何做?

  学生一:不知道。

  学生二:我们都上初四了,班规中规定上课不乱讲话、吃东西、坐姿要端正这些应该删去,课堂纪律上的要求要少一些。把那些“用不着”的去掉,然后再增加一些,要宽松点。

  在访谈中当被问到“你们的班级制度多长时间修订一次?”,有初四的学生回答是这样的:“从初一到初四没有修改过班级制度”。这样班级的管理制度停滞不前,不能随着学生的成长变化而改变,因此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的需要。

  由于陈旧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其滞后的缺点,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他们不能发挥好的作用,当再出现新问题时束手无策,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

  从一个纵向的维度上来看班规又应该是具有发展性的,应该随着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个班级在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年,它的特点都可能是不一样的。[18]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与之相适应,制度也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校学生的身体、心理包括学生周围的环境,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素质、课程等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致使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身体和思想的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学生在每一学年的变化都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了解初中时期各个年级的不同心理特点,然后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工作,制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班级制度。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制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和学科任务应制定不同的班级制度,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

  二、班级管理制度执行中的误区

  (一)班级管理制度执行主体单一

  班主任是班干部的后盾,是班干部的顾问,是班干部的教练和导演。[19]

  班主任在实施制度化班级管理之初都是有着雄心壮志,特别是有些班级的班级管理制度还是借鉴成功教师的管理经验,但总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新班主任,制定的班规或者执行不下去,半途而废,或者班级的管理制度名存实亡,在学生心中没有权威性。为什么同样的班规结果会大相径庭?主要是执行方面有很大问题。

  案例:谁是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在今天中午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班里的小伟和小彭发生了矛盾,等我赶到现场,两人已经平静下来,但从两个人的表情来看似乎很生气,而小彭则在一旁翘着二郎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的旁边散落着一些饭菜,周围围着一些班里的学生,好像在等着看我怎样处理。这个小彭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学生,上课说话,下课打闹,不完成作业,吃零食,脏话连篇,顶撞老师。几乎所有的不好的习惯都能在他的身上发现。而小伟则是办理很听话的学生,平时爱好表现,也是一个热心肠,班里的学生都很喜欢他。我看到这幅情景,我的火气一下上来:小彭,1的事情争执不下,最后小彭没有争过小伟,一气之下把自己碗里的菜甩到了小伟的身上。小伟委屈的快要哭了。听完后我更生气了,大声的质问这小彭,他则更本不在意,在学生面前让我下不了台,我只能说:扣你 20 分,下午叫你家长来!

  其他学生一听到 20 分,都互相看了看没有说话的。这时小彭终于开口了:老师你为啥扣我 20 分?我说:你欺负同学,还态度恶劣,扣你 20 分算轻了。他小声说:你说扣几分就扣几分吧。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颤。明明有班级的制度在,咋就成了扣多少分我说了算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下午和学生跑完操,由于学生跑的很整齐,我的心情很好,在整完队后,我当众宣布:今天跑操大家表现不错,全班同学统一加 5 分。全班的学生都高兴的跳了起来,看着他们那高兴的样子我也很满意。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当跑完操,就会有学生问我:老师加分吗?说实话,对于这样的提问我很郁闷,难道来跑操就是为了加分吗?但是看着学生期待的样子我明白:学生已经把我当成加不加分的判官了,这不是我的本意,但这种局面不是我一人造成的吗?我应该凌驾于班级管理制度之上吗?

  谁是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者?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吗?这样做,班级制度就会成为班主任手中的“大棒”,显然得不到学生的拥护。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自觉配合,制度再严明也是无用,因为制度毕竟是靠人去执行的。许多“严师”治班的失败就在这里。[19]

  但是有的班级完全让学生来执行班规,这样做更不可取。因为,执行班规,必然少不了“处罚”,对于“处罚”程度的掌握比较复杂。处罚涉及到被处罚对象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后续需要做的善后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思考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应该是教师和全体同学,每个人都要被约束,每人都按照班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制度化。

  (二)班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人性缺失

  案例:今天是周一,早读的时候我早早的来到班里,班里的同学很安静,都在等着讲台上的小赵作检讨,小赵还没开口说话班里就传来一阵阵的笑声,看到这样子小赵不想作检讨了,可是认真而又做事泼辣的班长小王则坚决不让他下来。两人正在僵持着……小赵是个让人头疼的后进生,经常违反错误,这次又是因为在昨天自习的时候顶撞老师,被值日班长小王按照班规处以“当着全班作检讨”的处罚。可是这可难为了小赵。因为他小时候口腔前腭做过手术至今说话不清楚,所以刚才他做检讨的时候,没说几句话就引来班内的笑声,他自己羞愧难当,就不想继续说下去,因此和小王僵持了。见到这样的情景,班长小王对我说:

  老师你说他该不该罚。我当时很是左右为难,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刚刚开始实行,应该违者必究、从严治班。但是,由于小赵说话有困难,让他作检讨,真是难为他了,有可能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我把班长和小赵喊道教室外和他一起分析小赵不愿意做检讨的原因,最后她也同意换一种方式,让小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每天打扫初二的走廊(初二的学生在校外基地实践一周,卫生区没人打扫),此事总算过去,因此我想,虽然从严治班是每个班主任的理想,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度化的班级管理是基础,特殊时候我们更需要人性化的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作为一个班级,也需要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毕竟是身心不成熟的孩子,是来校学习接受教育的,再优秀的学生也会犯错误。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其可爱的地方。

  因此,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不是死板、苛刻、 没有人情味,而是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严而有理,严而透情。不能在实行制度化的班级管理时搞“一刀切”。学生是有感情的,老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对学生怀有真正的感情,学生感受到,然后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倘若在班级管理中不会变通,只拿那些冰冷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最终只能使制度化的班级管理走向死胡同。这样做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情的教育不会成功。

  (三)班级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缺乏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所谓“个人魅力”来管理班级集体。[20]

  即使实施制度化班级管理模式,也经常虎头蛇尾,朝令夕改;或者在实施的时候标准不统一,班主任凌驾于制度之上。最后变成“伪制度化”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又陷入班主任一人说了算的局面。这其实还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比较随意,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缺乏认识造成的。这样做的危害极大,容易使学生养成法制观念淡薄的坏习惯,在学校里形成两极分化,走向社会则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在我国,公民享有监督的权利,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能督促国家的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个班集体内也是如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班级的班规在执行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首先:面对突发事件或者班规中没有规定的违规事件,执行者不知如何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其次:执行者或者班主任朝令夕改,使班规失去其应有的稳定性。再次:班内的执行者把班主任的话当成班规,这样做有很大的随意性,使班规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使班级制度成为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工具。最后:在班内滋生“腐败现象”,或者班规的执行者拿班规当做“令牌”来制约他人。由于执行者的能力有限,碰到不能解决的突发事件,没有依据,无法处理。若有监督机制,则监督小组可以给予支持,维持班规的正常运行。

  (四)班级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简单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实行德育积分制度,笔者认为德育积分制度虽然在控制学生的行为方面有优势,但如果把学生在校的行为全部量化成分数,这样的教育未免有些简单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是有着无限变化可能的人,实行量化积分虽然看上去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简单,但分数不是万能的,教育没有捷径可以走,也许会因为分数的掩盖使我们丧失很多教育的契机。

  1.案例:加分带来的烦恼开学以来配合学校的德育积分制度,我们班也制定了本班的学生量化积分细则,实施几周以来,我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都很在意自己的分数,我的工作也似乎轻松了很多,学生违反了班级规定,由值日班长给其扣去相应的德育积分,我很是得意。但是前几天发生的两件事情却让我陷入到深深的思考当中:一天,学校布置了庆祝教师节的手抄报任务:每个班上交 5 份,班会的时候我在班里问:谁愿意代表我们班做手抄报,没有同学举手,我看出来了:同学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我的目光就刻意盯在绘画能力比较突出的几个同学身上看。就在这时,小 A 举手了,我很高兴,刚要在全班面前表扬她,她轻轻的问道:老师,加分吗?我很生气,就说:如果不加呢?更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她又把刚刚举起的手放了下去。我更加生气了······
  
  过了几天,办公室的纯净水没有了,班里的大高个小 B 主动跑到水房给我换了一桶新水,我对他说,谢谢你,回去让班长给你加分啊,谁知他却对我说:我不是为了加分来的,不用加分,以后我还来给你换水。我顿时觉得自己的思想境界还不如一个未成年的初中生。

  通过这两件事情,笔者开始思考德育积分制度的弊端。

  2.实行班级量化的缺点

  (1)实行班级管理量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教育就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自觉性、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

  如果班级管理进行量化, 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做出制度鼓励的行为, 就有机会加分,如果做出制度禁止的行为, 就遭到扣分的处罚。显而易见,学生的日常行为就尽可能向着制度规定的内容靠拢 ,以便能多加分少扣分。然而,量化管理评分细则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 是共性的。用这样一个规定规范有多种发展可能的学生, 一定会抑制学生好动、好奇、爱幻想的天性。在这样的制度中,许多个性较突出的学生经常被扣分, 常常被班主任批评。

  这些同学暗藏的天赋久而久之将被磨平, 最后“泯然众人矣”。所以这种管理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团中央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创造力有四个因素:第一个是过于严谨,由于事事有章可循,大多数学生因为怕犯错误挨批评教训而不敢超常思维。采用量化积分管理后班主任为了减少扣分,总会对学生做出这样那样的限制和禁止,更有甚者有些班主任象警察盯梢小偷一样。严格的量化管理制度使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烙上循规蹈矩的阴影,培养出逆来顺受的性格和随大流的思想, 长大后很难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

  (2)过分追求量化成绩不利于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

  实行班级量化评分, 有些班级的做法简单机械,班主任力求把学生在校的所有表现都量化成分数,评价学生的时候,得分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得分低的学生就是差生,甚至有的还在班内的公示栏每周予以公示,期末评优也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来选拔,真就成了“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这样做,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注意力完全在分数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先在心中问一个“会加分吗”或者“会扣分吗”。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养成为了“加分”弄虚作假的坏习惯。此外,学校要给各班级评优, 有些项目是由学校职能部门、团委、政教处检查评比, 有些过程性材料如:家访、各种师生的谈话记录等等学校层面操作难度大, 只能由班主任上报各项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个别没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分数就指示班干部造假, 如改动学生的考试成绩, 伪造会议记录,瞒报学生违纪情况, 以减少扣分。为了给班级得到加分的机会, 有些班主任甚至给同学下达做好事的任务,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某同学捡到了本班同学的校牌,可为了加分,他会先把捡到的校牌交给政教处的老师。这样做听起来很可笑,但细想一下,对于这个同学来说得到政教处老师加分表扬是他的主要目的。再比如某些班级天天有同学捡到一毛或两毛钱的加分纪录,其真实性有待商榷。此外,量化积分还可能会出现只看表面现象, 不看本质的问题, 导致学生爱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另一方面, 由于分数造假的存在, 学校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就不真实,不利于学校管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难以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
  
  (3)学校层面量化班级考核不利于班主任提高管理水平

  实行班级管理量化,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都要规范, 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优秀, 只能从早忙到晚,真正做到“腿勤脚快”。早上七点十分组织早读并要关注值日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仪容仪表;上午第二节下课组织学生做课间操并要跟操;中午十一点半组织学生到餐厅就餐,维持秩序并杜绝浪费现象,十二十分检查学生午休情况和宿舍卫生; 下午课间操带领学生跑操。第八节维持自习课堂纪律;晚自习前组织学生吃晚饭并监督晚自习纪律;晚上九点半检查晚睡情况。这是班主任一天的常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 学校大型活动要维持本班纪律、大扫除要进行检查指导、各种比赛要做好组织工作,每天都有各种表格材料要上交。所有这些, 班主任为了量化成绩都要“事必躬亲”, 长此以往班主任也被拖得精疲力尽, 整天处在紧张无序的状态,致使有些年轻班主任参加工作几年就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 实行班级管理量化导致很多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文提到的班主任为班级荣誉暗示学生造假、考试作弊就是班主任心理扭曲和障碍的具体表现。此外, 有些老师因量化得分低,对班级事务“事必躬亲” ,还常常把愤怒发泄到学生身上, 甚至对学生进行、辱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等。这样的量化管理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利于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一个立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 他羞愧于一五一十地向量化管理者汇报劳心出力的实况。面对如此现实, 量化管理只能走入死胡同。[21]

  (4)班级管理量化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表现情况

  评比得出的量化分数, 只能反映学生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行为, 却无法反映学生内在的品质的真实情况, 致使学校无法掌握学生的一手资料,更无法有根据的制定教育政策法规,使教育偏离教育目的、舍本逐末。例如有些班级在检查校牌时个个佩戴, 检查过后人人摘下;有些同学在学校检查仪容仪表时都跑到厕所。有些同学为了得到加分,拿自己的零用钱上交谎称自己捡到; 改动学生成绩以求加分,如此等等。很明显, 仅凭量化成绩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更不能作为量化班主任工作绩效的标准。

相关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