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山东地区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分析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10 共10740字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1.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 90 年代以来,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世界各国纷纷以发展高科技、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科技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也很难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科技发展与创新成为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柱。

  高校科研人才密集,是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据统计,全国高校每年的科研成果有 6000--8000 项,如何将这些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成为国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高校科研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部越来越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2.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传统经济发展偏重单纯地、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利润,而极少考虑环境和生态效益,并且这种发展方式是确立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础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和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状况严重,地域和环境空间正面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压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渐转向依靠知识、依靠技术投入为主的新型产业,易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文化的重要社会责任,是进行科学研究、产出科研成果的主要服务阵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经济集约型转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科研方面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潜力也非常大。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探索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关系。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往的发展事实表明,单纯依靠传统经的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而依靠科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层次的唯一方法。

  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形式表现是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经济发展中,这就需要将理论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参与到生产中则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探索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完善教学科研发展模式基本理论体系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我国高校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充分发挥了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创新文化的四项基本职能。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将高校的基本职能具体化,将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清晰化,促使大学更好的履行基本社会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有利于探索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对已有弊端加以改善,创新发展模式,丰富高校科研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

  2012 年 7 月 6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 年 3 月 15 日,教育部、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和《意见》精神,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持续提升。

  (1)有利于促进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成果应有的经济效益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科技成果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了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比重,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各省市也纷纷进行科技创新制度改革,力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山东省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1987 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科教兴鲁"的战略,[1]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山东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山东省拉开了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的序幕。山东省上下全体动员,全面深化科教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科技成果的创新更呈现出锐不可当的趋势。但山东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科技成果创新的步伐,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也相对偏低,没有真正担当起科教兴鲁的重任。因此,研究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有利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科技成果对经济的促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较早,工业和人口密集,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较快,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并不大,初级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了主要作用。例如,通过对 2008 年山东产业结构的调查统计分析,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山东十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 47.2%,高科技产业产值仅仅为 4118.2 亿元,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工业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不多,高端产品基本需要进口。

  山东省企业多数科技成果技术含量低,小试和单项成果占主要比重,成熟度低,缺乏配套和集成。高技术的商业化运作程度低,部分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其源头仍在国外。1994 年以来,每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均在 3000 项以上,推广应用率仅 25%左右,转化为产品进行生产的仅占 10%,真正能形成产业化骨干产品和产业化规模的不足 5%."九五"以来,每年申请和授权专利虽位列全国第三位,但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授权量的2.73%,而深圳市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 80%,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该市成交额 19.4 亿元,而山东省仅为 1.3 亿元。[2]

  究其根本原因,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产业化率低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山东省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山东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单位,大学在科技成果创新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山东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促使山东省由经济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以及建设创新型省份都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3)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利用其知识和人才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是落实高等学校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贡献率较低,就是没有尽到自身的相应责任,得到的社会认可度就会大大降低,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反,如果高校加快科技成果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则会促进自身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增加高校办学经费和科研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山东省相当多的高校都存在着债务危机,并且出现了"还贷危机"[3].

  在国家拨给的经费不能满足学校自身需要的情况下,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社会服务收入对于争取一定的经费具有重要作用。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的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 2002 年起,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资金的投入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企业对于高校科研资金的投入则增长迅速,截止到 2007 年,企业对高校科研资金的投入达到 27 亿美元。[4]

  近几年,随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加强,我国高校科技资金来源于企业委托部分逐渐增大。"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 1300 多亿元,其中一半来自与企业单位合作研发项目。[5]

  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山东高校自2000 年以来也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获得了大量的经费和科研资金,例如山东大学 2007 年,除来自于国家 4.21 亿元科研经费拨款之外,还有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委托的 1.2 亿的资金收入。从总体上看,山东高校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只有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活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才能有效的争取到办学经费和科研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其次,有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核心就是培养人才,通过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同时也能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克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的困难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型知识拿到课堂和实验中去,使学生们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开阔学生科研思路和眼界;另一方面,为大批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促使他们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锻炼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对他们的培养,提升他们对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力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搜索,自2000 年至今可以搜到相关论文 980 多篇,主要探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了各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对策,对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部分学者还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个省市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例如对北京、上海、山西、湖南、湖北、重庆等多个省市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相关词语进行检索,搜到的资料数量则很少,而涉及到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则仅有一篇相关论文。因此,专门针对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十分必要。

  从总体上看,全国范围内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二是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素;三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各种对策措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笔者对研究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综合,整合出目前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观点。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高产出地,据相关调查统计表明,高校每年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就占62.3%,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都诞生于高校,[6]

  而且从科技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许多高新领域的新知识都起源于高校,目前高校科技成果创新每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几乎国内所有学者认可的观点,根据统计发现,虽然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很多,但是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超过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率是造成产业化水平低的直接因素,从而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1)科技评价机制的弊端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李志强认为当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的片面性,致使许多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目的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只是满足于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等等,并不关注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否能在市场中产生效益,结果往往使大量科研成果成为"镜中月、水中花".[7]

  饶华球认为当前的科技管理模式为:开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鉴定--申报获奖,在这种政策下,鉴定项目、获奖成果和论文发表的多寡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对于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也无人研究落实。[8]许红认为这种机制的弊端使得高校科研项目立项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科研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等等都没有做到很深入的调查研究。[9]

  李友生等也认为,国家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难。[10]

  (2)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牛芳,来洪渝认为目前我国中介机构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机构发育不健全,缺乏权威的专利、成果价值评估机构,造成难以界定专利和成果价值,不利于成果的交易。[11]王义高以高校与市场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媒介为出发点,认为缺乏公共权威的中介机构是造成这种障碍的主要因素。[12]

  (3)经费投入不足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郭占力认为当前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高校科技竞争力水平的提高。[13]李伟等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分析》中也提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政府却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成果转化中去,转化资金的不足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制约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14]

  (4)中试条件不具备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饶华球认为,当前高校的中试基地、中试经费、中试风险机制都存在问题,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15]

  方维荣、卢宝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分析了目前高校缺乏中试基地,使得中试环节不能得以展开,致使科技项目难以转化。[16]

  (5)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因素有许多,例如,有的学者从高校研发科技成果的市场成熟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的成熟度普遍偏低,致使企业不敢贸然进行投资转化。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起支撑保障作用。有的学者则认为高校当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得研发、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和科技成果经营不能有效的结合为一体。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企业和市场对科技成果需求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措施(1)转变观念。转变陈旧落后的科研观念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大部分的学者在探究阻碍高校科技成转化的问题时,认识到主观观念对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在研究解决措施时,首先提出要彻底抛弃以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科研观念。例如,朱金龙认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观念主要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和各级教师的观念,改变这些主体的观念有利于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创新,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做一定的铺垫。[17]

  (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学者吴启运认为,目前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很薄弱,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有利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并从观念、管理体制、国家政策导向以及高科技手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措施。[18]

  (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学者韩振峰认为,国家要逐年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银行、财政以及金融保险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马扬等认为,风险投资的定义涵盖了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并且风险投资在介入时机、运作方式上的独有特征使其更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20]

  (4)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当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能够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性一步。当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出台了专门文件,要求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此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例如,学者蒋文、谢清认为,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同时深化院校间的强强合作,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而且对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21]

  黄楠也在其硕士论文中专门针对建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介绍了多个发达国家的产学研的成果经验,为我国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22]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者何强认为"人才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科技研发人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挂钩的激励政策,能够有效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23]陈伟认为,激励机制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并着重从科研人才开发、建立新型分配制度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以建立高效的激励制度。[24]

  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有必要对当前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机制,认为高效的科技体制能够引导科研方向走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道路;有的学者针对法律环境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提出创造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有的学者分析了政府职能、大学科技园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并提出了一定的见解;还有的学者以博弈论和护膜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4.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简要评价通过对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论文进行统计可以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当前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多数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性,调查研究型与案例分析型研究比较少。

  (2)区域性研究开展的并不多,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全国的层面上,尽管近年来对于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但从总体来说,数量还是偏少。

  (3)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当前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只有少部分学者采用,从不同的学科或者领域审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更是少数。

  (4)研究的范围过大,致使有些问题或者措施并不适合区域的实际情况。

  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的并不适合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本地的解决方案。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热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外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成两方面:

  一方面是有关高校科技创新的理论成果。从1992年丹麦学者伦德华尔(Bengt.hke Lundval)开始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研究以来,这一课题逐渐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国家创新系统》专题报告等。这些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作,指出现代经济中基础资源是知识,而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是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成果。例如在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商业开发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45 年,当时原子弹等先进武器的研制成功,清楚地表明了大学基础研究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之时,布什教授在《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中强调了大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该报告中指出国家军事和经济安全需要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创新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并需要将知识和人才不断地向企业大量扩散,让市场去决定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这种"布什模式",随后成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制定科研活动政策所遵守的重要依据。Davies(1996)《In-dustry-universitycollaborations a necessity for the future》中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潜在好处,认为学校和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企业自己不能提供可以带来成功的科学技术,学校的力量在于科学研究。Hame(1996)在《Technology transferbetween basic research and industry》中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发展。问题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使得科研机构和应用实体各得所需,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比较紧密的技术与服务联系。George(2002)《university alliances oninnovative outpu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udy of publicly tradedbiotechnology companies》中用实证方法研究了147家生物工艺学企业的联盟。

  分析结果表明与高校的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费用,提高研发水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状况为个案,在全面归纳总结"十一五"期间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制约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规定和山东省提出的"科教兴省、文化强省"等战略任务的指导下,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参考与实地研究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综合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随机访谈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和对山东省高校科研人员进行随机访谈、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深入探讨影响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参考借鉴国内某些省市和部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和建议。

  四、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科技成果

  关于科技成果的概念在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只是产品;有的学者认为,科技成果是由法定机关(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门)认可,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实践证明先进、成熟、适用,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化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内涵与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基本相一致,是无形资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认为,科技成果泛指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或成就,一般界定为对某一学科技术研究课题,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制和辩证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结果[25];还有的学者认为科技成果是指人们通过研究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研制开发,生产考核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同行专家审评或鉴定,或在公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26];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种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学者们关于科技成果概念的界定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大致是相同的: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是经过复杂的脑力或者智力劳动获得,并且经过实践检验能够为科技进步做出一定贡献,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根据对科技成果概念的整合,可以得到科技成果大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没有新见地、新技术,或者缺少较同类科技成果的先进之处不能称之为新科技成果;2.具有重复性与实用性。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被重复使用与验证;3.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能够以新工艺产品或者其他形式存在;4.通过一定形式加以确认。经过专家鉴定、专利审查或者其他社会形式的确认。

  (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最先是在 1912 年由奥地利经济学家 J.A.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要把有创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可以获利的商品及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动力就在于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增长。[27]

  百度百科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学者朱高峰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技术创新,两者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或企业创新。"[28]学者徐鹏航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29]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一章第二条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

  笔者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的理解为出发点,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需求性。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在一定的需求之上产生的。科技成果之所以需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不满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急需科技参与到经济发展当中去,科技成果转化就应运而生。

  2.差异性。科研成果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任何科研成果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先进之处,不存在相同的科研成果。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有自己的转化模式。

  3.复杂性。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单纯的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它涉及了国家、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市场等等多个主体,其转化过程包括了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等各个环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4.风险性。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一定的风险,转化资金投入量很大,而且转化过程中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当大,这也是国家和企业不愿对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大量投资的原因之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