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关系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10 共2552字

  第二章 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关系探析

  一、科技与经济关系探析

  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生产力不断进行变革。生产力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的同时,要求科技的持续创新,以此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的发展是促进生产力变革的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渔猎时期、农耕畜牧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漫长的历史岁月,每个时期的生产力相较于上一时期都具有一定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和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但是总体而言,劳动方式都是依靠手工等途径进行的,没有很大的飞跃,到了近代,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发明及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手工劳作方式得以彻底转变,机器成为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则成为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了"[30].进入了九十年代以后,以计算机的和微电子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超过了前几个世纪经济发展总和,人类逐步进入由工人控制机器转向机器控制机器的生产方式。

  2.科技的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依靠经验发展生产,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生产发展缓慢,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到了近代由于科技在生产中的参与,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科技对生产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美国为例,从 1909 年--1949年期间,美国非农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技术进步贡献约占了 87.5%;1979年--1984 年间,美国处于新经济时期,呈现出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率和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等特点,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6%,其中科技进步获得的增长为 2.6%,占其中的 71%.

  科技对美国经济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资本和劳动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根据目前的测算来看,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仅为 39%,而美日等国际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已达 80%以上,我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牵引动力

  1.社会需求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是促进科技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从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出发,通过不断进行生产劳动,改善社会环境和条件,推动人类不断追求科技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需求在层次、领域和性质上不断提出新要求,继续推动科技向前迈进。例如,人类社会最初要求经济的飞跃发展,科技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不断进行创新,以此促进经济的腾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困扰,这就需要科技适应环保需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于是科技发展方向转向开发一系列诸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适应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科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人类的社会需求依靠它,人类社会各个层次、领域的需求仍然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2.经济需求推动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是构成一切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由于经济的发展靠生产力的提高,因而自然而然推动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恩格斯曾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通过掠夺式的圈地运动和海外战争,积累了大量资本和土地,工场手工业的劳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对生产力提高的迫切要求,科学随之应运而生,从神学的领域转而投向现实社会生产过程当中。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经济需求更引导并推动着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以及一体化过程,引导并推动着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国防和航天领域,这种引导和推动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并且这种推动与引导超前于一般经济需求的推动与引导,例如核能、火箭、卫星、隐形飞机的发明与应用都先于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需求在制约科技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同时,也引导着科技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方向。

  二、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以及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资源能够迅速、有效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范围,从经济结构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是地区的支柱产业,而西部地区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造成这种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的发明及转化应用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条件较好,吸引了大批的人才聚集于此,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密集,科技成果源源不断产生,并应用于整个区域,促使东部地区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生产力持续进行整合,社会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得区域生产力得到优化组合,产业结构趋于一个合理的方式存在。中西部地区囿于多重因素限制,科技成果转化率相较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科技进步能力存在差距以及广大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低,地区缺乏必要的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到提高,这就迫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走的是粗放式发展道路,生产力得不到优化组合,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二)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是构成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在大多数省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水平决定了该区域的整体水平。随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的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作用日益突出,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因此,只有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才能不断推进全社会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全国来看,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主要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区域所在省份的科技力量都处于全国前列。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它主要指上海、浙江、江苏三省,这三个省份地处沿海地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密集,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区域的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突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