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3042字

  四、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高校科研工作者闭门造车,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般来说,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判定一项科研成果是否有意义的关键指标,而符合市场需求的成果,必须要有科学的可行性,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该具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究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可行性。从目前山东高校来看, 高校的科技工作者由于长期处于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脱离了市场搞闭门研究模式,科研选题和立项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分析,导致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不是很强,目的不明确,使得高校研制出的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对接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市场对产品需求程度不高,缺乏实际的市场意义。另外,还有部分科研成果或者技术只是产品的某一单元技术或者没有突破关键技术,在技术层面以及技术集成层面还有待继续研究。

  此外,倾向于研究理论性成果,实用性成果研究太少也是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山东省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多的偏向于基础性的理论成果,而关于应用性研究则相对少一些。详情见表 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从 2006 年至 2010 年这 5 年间,山东省的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方面,基础性理论研究的课题数目远远超出了应用型研究,这说明大多数高校科研工作者市场意识不强,只满足于在学校里"闭门造车",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应用性研究。因此,高校科研项目想要与企业实现有效对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抓好基础性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应用性研究的重视。

  (二)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缺位

  缺乏必要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省高校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不在少数,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或者合作单位将其投入到生产当中,转化为生产力,而某些企业在技术上存在需求,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来寻求高校的帮助,这样就形成了高校有技术,企业有需求,但是却缺少连结高校与企业的"媒人"的窘况。

  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省、市、自治区都设立了高校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或者建立了专门的科技成果收录查询数据库,以方便企业和高校之间进行科研交流合作。高校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发布在网页上,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在网页上寻找相应的技术成果,一旦有合适的成果,则可以同高校进行联系,两者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企业也可以将自身的技术需求发布在网页上,高校科研工作者可以联系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选题,确立科研项目,这样既避免了浪费科研经费,产生不切实际的科研成果,又可以为企业生产贡献一份力量,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山东省政府虽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当重视,并且于2001 年也出台《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其相关的规定和政策,但是目前却缺少这样一个为科技成果提供了一个转化的平台,致使企业和高校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确切的目标和方向。

  (三)中试环节经费缺乏

  科技成果从开发到投入生产经历了研究、中试开发、商品化三个阶段,其中科技成果中试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试环节。山东省科技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处于中上游位置,鉴定的科技成果和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则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总体上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则远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试环节投入资金不足,导致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成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软肋".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省政府意识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到科技对全省经济腾飞的重要作用,从 2006 年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校科研专项基金的投入,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给搞科技成果的研究,而在科技成果中试环节所用资金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中间试验环节的薄弱,中试基地建设存在一定困难,基地条件和设施也存在不完善、水平低的状况。一般来讲,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商品化的资金投入比例是1:10:100,而目前山东省的资金投入比例却为 1:1.1:100,资金投入在科技成果中试环节极度不协调,存在着很大的提高空间。

  在政府提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高校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使得大量科研成果"半成品"待字闺中。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高收益的特点,研究成果一旦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可以给市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在转化过程中也需要有巨额的资金投入,风险系数也比较高。因此,山东省大多数企业对此存在犹豫畏惧的心理,担心资金投入打水漂,不敢贸然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当中,这也是除了政府以外,中试环节资金方面所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缺少了企业的这个关键主体的资金支持,无疑使得原本就薄弱中试环节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四) 科研人员考核导向存在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者的现状是倾向于躲在"象牙塔"里搞研究,每年申报很多选题,拉起队伍搞科研,等待划拨科研经费,科研任务完成之后就将成果放在书架上束之高阁,不考虑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经费的目的完全是用来评职称的,这都是由于片面的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机制造成的。

  由于山东省现行的对高校科研院所的考核导向机制偏向于学术化,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缺乏动力。企业与高校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注重追求高新产品以及其市场竞争力,而高校院所专家关注论文的发表、成果的评奖等考核指标。在企业与高校合作申报政府项目时,存在共同做项目、分经费,但是不同心做课题的现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山东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存在偏差。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考核奖励中主要依据的是论文和项目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出现了"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转化;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现象。科研人员注重做研究和写论文,忽视了解市场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技术改进的需求,削弱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五)企业对科技成果需求疲软

  山东省目前有许多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科技进步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这些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内部研发中心,有专门的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进行产品研发,但是由于同时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国家,因此,缺乏主动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的态度。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却存在不足,科技成果吸收能力薄弱。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企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内在约束机制。目前由于山东省大多数的企业实行的是经济责任制,这种制度使得企业家受到产量、任期、职工收入水平等指标的约束加上企业外部其他压力,使得企业家很难对企业形成有效可行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科技成果的需求率自然提不上去,另外,由于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的产品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地位,企业无需通过技术创新来更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保持并扩展其市场份额,而只是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使得其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大。此外,部分企业即使在竞争压力下对科技成果信息资源产生需求,但是由于科技成果信息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应用价值不能确定,使得企业即使面对大量科技成果也不敢贸然进行投资转化。种种原因,就致使高校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科研立项也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