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措施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8 共51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第2部分】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措施绪论
【第3部分】警民关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时代特点
【第4部分】日照市警民关系现状分析
【第5部分】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原因探析
【第6部分】国内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经验
【第7部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第8部分】和谐警民关系实现路径探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和谐警民关系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更是公安机关实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定生活等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2008 年 9 月,时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明确将“执法规范化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新时期公安机关的三项建设,充分体现了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此后,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陆续开展了“大走访”、“大接访”等一系列亲民爱民活动,民警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警民关系得到显着改善。

  然而,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使处在特殊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为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人民警察及其所在的公安机关时刻处在矛盾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第一线,如果不能妥善应对,很容易与群众发生矛盾,因此,维护和保持和谐的警民关系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多年以来,关于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面尚不成熟,在实践中也缺乏可以全面推行的成功案例和普遍经验,学界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研究也往往过于空泛,可操作性较低,更缺乏实践支撑。本文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深入探究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密切警民关系的先进做法,力求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新途径和新方法。

  1.2 论文研究意义

  和谐警民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群众路线和“人民公安为人民”理念的重要实践,在当前形势下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警民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警民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了解妥善处理警民关系的重要意义,掌握警民关系发展的一般原理并做好群众工作基本方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更好的为公安机关的现实工作服务。

  1.2.1 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需要

  努力践行群众路线,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是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的基础。对警民关系的研究,要在深入探索警民关系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服务具体工作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而为公安机关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服务人民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2.2 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效率的需要

  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民警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不止是执法与被执法、管理与被管理,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安执法工作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防范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群众,正所谓“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而公安机关挖掘强大、丰富民力资源的前提就是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不断夯实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通过对警民关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公安机关提高执法效率、增强警务效能。

  1.2.3 公安机关开展警民关系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基层公安民警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应该看到,这些经验有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指导。

  而从理论上对警民关系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揭示警民关系建设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基层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了解警民关系中主、客体的关系和不同需要,掌握警民关系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群众工作的方法,从而在开展公安工作的过程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4 提升公安机关良好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的需要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机构,其执法公信力对公安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媒体通过炒作涉警事件来吸引公众的眼球,更有少数媒体脱离实际,歪曲公安工作并丑化公安民警,这些过激的言论在网络中迅速、广泛传播,对舆论产生了极大的误导,致使一些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缺失,不利于公安工作的开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深入探究警民关系的发展规律和工作方法,有助于公安机关和民警在工作中树立亲民爱民、致力于保护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良好形象,从而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警民关系的研究现状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接连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工业社会,警察作为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此时得以产生,警民关系也随之出现。在探究警民关系方面,国外主要是对“四次警务革命”的集中研究,按照王大伟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提出的“四次警务革命理论”,可以把西方警务发展史进行四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次警务革命时期,对警察进行了公民角色的定位。英国人罗伯特·比尔在 1829年创立了伦敦警察局,这是新旧警察之间一个分界线。当时,罗伯特·比尔对警察服装的设计与普通男性的服装如出一辙,仅有的区别在于警察的服装上有警察标牌。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就是为提醒警察,一定要和公众亲近,充分展现警民一家的和谐。比尔曾经说:“警察便是公众,公众就是警察”.在这种泰晤士河周围,当英国警察首次亮相时,他们手里没有拿任何武器。罗伯特·比尔的警务理念,无论是当时抑或是现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二次警务革命,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也被称之为警察专业化运动或是警察独立执法运动。美国警方认为,警察的力量应该是单一的进行执法,警察只是对执法任务进行承担,为法律负责,因而,许多非警务活动由此终止。在警察史上,这是一次大革命,标志着新警察的成熟和独立。在这场革命中,关键在于使警察能够摆脱政治集团的把控,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具有高效性和独立性。基于这种情况,美国警察采取了一些措施,关键的便是通过雇佣和招聘一大批出色的人才来实现对警察机关的管理。西奥多·罗斯福(美国第 26 届总统)早年便曾经受聘纽约警察局长一职,在美国警察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次警务革命的代表是欧美警察的现代化。20 世纪 30-70 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实现了警察的现代化,每个国家的警察预算、警察编制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这一次警务革命以让警察成为对犯罪进行打击的战士为目的,及时更新了警务装备。在第三次警务革命中,关键的环节是通信指挥趋向现代化,这为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保障,使打击罪犯的力度明显提升。这时的警察,头上戴着钢盔,手中拿着盾牌,肩上挂着对讲机,腰里别着手枪,是典型的“机械战警”的形象。然而,这次警务革命却并没有取得成功,虽然警察通过技术革新,可以迅速反应,严厉打击犯罪,但普通民众仍会觉得“装备越现代化,警察离公众越远”,警力的增加并没有使警务工作取得预想中的进步,相反伴随警力增加的反而是犯罪率的不断攀升。

  第四次警务革命表现为社区警务的革命(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警察学家约翰·安德逊,也被誉为是欧美社区警务战略之父。他将社区警务理论称为社区警务树。警务工作宛如一棵大树,警察是树干,警种及其分工为树的枝叶,警察工作取得的成效则是树的果实。社区警务采用的机理是:社会是引起违法犯罪的地方,同时也是对犯罪进行抑制的地方。这个历史时期衡量警务工作的标准不再是破案率和快速反应时间,而是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这使得注重警民关系的警务理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范围内的警务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保障人权和服务,从而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1.3.2 国内警民关系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从公安机关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有许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警民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是研究公安机关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从高层领导到普通民警,从理论工作者到公安机关第一线工作的同志,都曾对搞好警民关系的重要性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例如,毛泽东同志在 1958 年便指出:“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公安工作也要走群众路线。”1964 年,周恩来同志也表示,“公安部门的工作必须同广大群众相结合,紧紧地依靠群众,公安部门也要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同志也曾说:“只要做一天公安工作,就要将群众路线贯彻一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一些同志在重新认识群众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把警民关系问题提高到了公安机关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认为只有加强群众工作,才能使现在的公安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创公安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研究警民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从一般意义上讲,在警民关系中,警民双方互为主体、客体,二者具有相同的地位。然而,由于对警民关系的研究是为了推动公安机关工作不断前进,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探究中应将公安机关视为主体,立足于公安机关的组织运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研究公安机关建设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要研究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和对公安工作的需求,以利于在可能和合理的状况下,采取相应措施,使公众的需要得到满足,警民关系得以改善。

  三是研究社会环境及社会因素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由于警民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形势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习俗等都会对警民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及各种社会因素也就自然成为研究警民关系的基础。

  四是研究警民关系的运作过程和方法。在公安机关坚持群众路线、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前提下,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时,公安机关应该如何吸收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有益成果,有意识地开展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论文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警民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我国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阻力以及深层原因,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借鉴。

  其次,在对和谐警民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结合具体城市在密切警民关系方面的有益探索,深入探究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为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最后,借鉴国内外在密切警民关系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具体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通过借助资料库、图书馆、网络、报纸、电视等手段,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本论文资料主要来源于期刊论文、着作、硕博论文和报刊资料。

  2.社会调研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日照市近年来的有关民意调查,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来源。

  3.案例分析法。结合本人在公安实战部门的经验,针对自身所参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具体事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比较研究法。本文注重对各类文献、论述异同点进行深入比较,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全面、客观、深刻的掌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概况。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益做法和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密切警民关系新途径和新方法。

  1.4.3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社会转型期警民关系内涵和时代特点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深层原因,通过对日照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实证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密切警民关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警民关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重点对警民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借助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公共管理环境理论,奠定发展警民关系的坚实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实际,分析警民关系的时代特点,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参考。

  第三章结合目前日照市警民关系的实际,对该地区在探索和谐警民关系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结合公安工作实际,从警民环境、公安机关主体和群众客体三个方面深入探索当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

  第五章通过列举加拿大、英国、韩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警民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第六章立足公安工作实际,从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严格规范用警等多个方面研究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对策力求实效、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为结束语,对文章加以总结,同时,进一步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论文后附有参考文献及注释,明确列出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及引用内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