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7 共3545字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决策,都是为了付诸实施,用于实践,因此,可行性、实效性是科学决策的最终点,决策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看其决策发挥的效应和是否收到理想的效果。

  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到目前阶段,在推动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有感情的党政后备干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全社会有目共睹,到基层任职的大学生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的适应农村基层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政策制定最初的预期效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学生"村官"在施展才华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境,政策的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一)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实践工作对口问题

  "现在的高校有没有' 村官'专业啊?"这是一省委书记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会议上的一个质疑。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不太符的现象。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到: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农村目前人才十分紧缺的形势下,农民以及基层政府对大学生的需求都是很迫切的,他们期待着从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资金、农技、信息、市场方面的服务,但是,从校门刚刚走出的大学生发现到了农村以后,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文化知识在农村的实践工作中并不能得心应手、有效地应用,高层次的知识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工作无法开展,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难以融入基层, "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有 45%的"村官"有着理学、文学及教育学的专业背景,而这一部分毕业生明显感到所学数理公示用不上,所学专业不对口。而农村实际需要的农学,如种植、畜牧、养殖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大学生"村官"中所占比例却比较少(见表一)。

  据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仅占 4%,其它学科中医学占 2%,工学占 6%,法学占 3%,经济与管理占 22%,哲学、 历史学占 18%.

  另一方面,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将自身的储备的知识有效地利用,知识的结构性欠缺和缺乏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毕业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优势的发挥。因此,这部分没有农业、农民需要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单单凭满腔热情投身广阔的农村,必然使这一政策最初要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学历转化为能力问题

  某着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去农村做村官,至于更高学历的毕业生,就更没有必要了,除非有极为特殊的偏好。

  这个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村官"政策存在矛盾,但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艰难。刚刚从校门走出的大学毕业生,经过面试、笔试及各层审查当上了"村官"后,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角色的转变。从校园到工作岗位,从城市到农村,反差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们从思想上、行动上尽最大可能的接触、接近农村和农民,熟悉农村文化。第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最终事情处理结果的决定权还是在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那里,想要开展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想法,要是不能得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二,农村有区别于城市的特点,在农村,村民间的人际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利益关系很多,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不了解农村情况的"村官",该如何应对,在对农村环境、农民生活习惯及民风民情等不了解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如遇到村民之间纠纷、家庭内部矛盾等问题,让一个既陌生的、又不成熟的稚嫩的大学毕业生去处理,结果很可能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有一些地方的村干部根本就不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管理本村的事务的机会,只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在某些地方的村委会,大学生"村官"仅仅是个架子,大学生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机会,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地度过在农村任职的光阴。因此,如何改善基层工作环境,让大学生"村官"扬长避短,将大学生的才能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是关系到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性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情感培养问题

  如今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基层任职,有一些是对基层有深厚的情感,立志想到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并不是所有的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最初想法,而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了这样一条就业渠道,另外还看到了各个省市在基层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这一部分毕业生并不想在农村工作太久,当然也不会去全身心地融入农村的环境氛围。还有的大学生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农村复杂的社会情况没有充分地思想准备,认为农村工作简单,当他们接触到农村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便心烦意乱、败下阵来,导致很快失去工作热情, 产生畏难的工作情绪,无法安心工作。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感的培养问题,只有充分地热爱这份事业,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农村一定是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的经济环境、用人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中矛盾众多,存在大量历史遗留与现实发生的问题。同时,一些村干部学历层次较低,难以沟通、有些老百姓还不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都使得工作难以开展。

  另外,一些地方的工作和生活物质条件较差,与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诸多困难,只有在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基层岗位上战胜困难,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因此,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大学生的优势,以"村官"的角色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大学生自身需要作出努力和牺牲,也需要高校和基层政府和村民等各个方面的全面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大学生"村官"政策有效实施的最佳途径。

  (四)大学生"村官"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等都是目前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政策在实施之际,政府保证充足的财政资源意味着政府具有使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这是有效的政策实施不能或缺的。

  大学生"村官"在工资待遇上基本执行的是省一级制定的待遇标准,到了地方后,受地方财力限制,在缴纳社会保险后能实际得到的工资数额已经很少,而他们一方面要维持日常生活开支、通话费用、差旅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支出一些其他费用,对于这些年轻人特别有些是城市家庭出生的来说,可以说是"收入微薄、艰难度日".大学生"村官"工资严重受到地区经济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待遇稍高些。如北京,本科生第一年工资 2000 元,研究生为 2500 元,而同年同级公务员工资则为 1800元。

  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汝州市所招募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普遍低:

  大专生为 474 元,本科生为 499 元。由于现在招募的大学生一般是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另外,就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大学生"村官"们面临着婚姻和成立家庭的问题。

  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离开校门的年龄就已经接近而立之年,婚姻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实际问题。张楠(化名)是一名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的硕士"村官",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为妻子办理准生证的问题上,遇到颇多的麻烦。根据北京市相关政策,孩子可跟随父母任意一方落户。张楠想让未来的孩子跟随自己落户北京,"我分别咨询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所在街道计生办、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关于"村官"的相关政策规定,寄存在学校的户口属临时户口,不能给予办理准生证。"张楠说,如果我们夫妻双方都是"村官",这是否就意味着这几年内我们就"无权"生子?北京市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规定,任职两年后经考核合格予以解决北京户口,在户口解决前的两年里,"村官"们的户口仍寄存在原学校中,但他们已然不再是学生。"户口在学校但非学生,人在村里却非村民,政府开工资又非公务员,叫你'村官'其实非官。"这是在"村官"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五)各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激励与指导问题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不到位,缺乏保障性措施。一般大学生在基层任职的时间为 2-3 年,2、3 年后大部分"村官"要面临重新就业。很多省份都在大学生"村官"到期后参加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但对于那些立志扎根农村、奉献自己的部分"村官"们来说,却很少制定激励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心里没有保障,导致长期留在农村的信心动摇。因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的管理制度设计,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