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6051字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质量成为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美英等西方国家都强调通过改进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学生追求学业进步,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工作者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为此,探索在中学阶段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促进学校教学行为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2007年开始,以吉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把全面质量管理引进中学教育,从管理理念、质量监控、质量标准、操作方法等方面建立中学阶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学校实践检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实施中学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问题是找寻和选择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共同愿景

  学校组织教育教学专家、校内学科专家咨询委员会、学科教研组会、教师代表座谈会等形式的研讨活动,并面向全体教师调查,在研讨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共同愿景,即学校本着“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与改革创新的传统,坚持研究型、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特色,实施以人为本、科学规范、促进发展的全面质量管理,保持学校办学质量稳健理性发展。

  2.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建立

  通过梳理总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64年的办学思想,明确实施“以人为本、科学规范、促进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确定学校教学总体质量目标为:努力探索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精细、高效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探索形成一种既有科学先进的观念,又有系统实际的操作方法,既体现教师个性又凸显学校整体特征的优效教学模式;努力加强学科建设,发挥名师优势,打造精品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探索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教学管理实践模式,构建“三全教学质量观”,即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全过程监控的教学质量观、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观。

  提出教学管理要遵循“三全质量观”,明确教学质量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质量的提升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的始终;教学管理深入到教学及学生发展的一切活动中,需要调动学校中所有教师、学生和职员的积极性。

  3.设置有效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中学教学质量组织管理系统的监管要素包括:学校领导、学校教学管理处室(教务处、研究室、学生处等)、学科教研室、年级组和学科组。学校本着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原则,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各监管要素的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建构质量监控的管理框架。

  4.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文件化质量标准体系,涵盖学校质量方针、组织结构的管理职责、质量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预防和纠正措施、质量记录的控制、教职员工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标准作为学校的教学文件,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保证整个教学工作处于稳定状态,以达到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

  5.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操作方法系统

  (1)遵循PDCA管理程序,有机整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按照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学校总体PDCA工作循环,即按照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的顺序进行管理工作,使学校的各项事务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质量目标发展,从而实现总的预定质量目标。

  (2)教学职能部门建立具体的质量过程监控体系。明确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指导等方面工作的质量监控要素,构建质量评估标准和实施持续改进策略,从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过程监控体系。

  (3)综合多种方式,科学进行质量评估。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起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做到评价的及时便捷、科学有效。

  二、运用“PDCA循环法”,建立系统化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法,不断循环、持续改进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程序。

  1.常规教学---优效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学校教务处本着“调研为先”的工作原则,按照“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调查研究-形成方案-实施反馈-优化方案”的工作流程,细化落实常规教学质量的环节管理。具体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知识落实、教学反馈四个基本环节。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环节的关注重点是集体备课和教学材料准备。主要做法是:第一,坚持集体备课例会制度,并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深度备课,形成个性教案。第二,推出系列工程,有计划地指导教师从学习目标制定、氛围营造、提问策略、评价反馈等方面持续改进以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第三,要求备课生成教学材料包括教案、补充资料、导学案、练习等。学校制订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设计的编写要求、导学案编写要求与导学案与教案分离的要求。

  (2)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着力于两方面的工作,概括为“目标引领式”与“诊断分析式”.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采用“目标引领式”,帮助他们确定教学的改进方向,通过不断反思改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螺旋上升。实施面向全体教师的“分析诊断式”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每周随机抽取教师上课一到两次,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返给学科教研室与对应专家、学校领导,进行分析点评,从而建立学科优质课模型。

  (3)教学测量评价反馈。日常作业测评采取定期调研的做法,将作业量、作业形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反馈给教师,并给出指导建议。总体控制作业的数量,给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布置特色作业,增加作业层次性与选择性。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