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创新模式对竞争战略、创新速度的影响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10 共7035字
  摘 要:本文选择创新模式视角,研究其与竞争战略、创新速度之间的关系。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提出了 8个假设,并以江苏装备制造业 301 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发现 5 个假设获得支持。结果显示: 创新模式对竞争战略存在反向能动影响,竞争战略对创新速度具有正向影响,单一的创新模式对创新速度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创新管理理论,对于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绩效管理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模式; 竞争战略; 创新速度。
 
  1 引言。
 
  基于战略视角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经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正如郑兵云等描述的 “由于选取的行业、变量和方法不同,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1]。本文研究的目的并非基于竞争战略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是基于企业实际出发,特别是当企业没有明确战略,或如波特描述的 “夹在中间”情形下,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活动影响到竞争战略选择,即实现 “从战略模糊”到 “战略清晰”的转变。事实上,石盛林等认为,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往往是没有明确的竞争战略选择[2]; 更进一步,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战略管理通常是企业内部制度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下的动态的战略反应行为,创新速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3]。据于此,立足创新模式、选择竞争战略、分析创新速度不仅对于初创期或战略演化期的企业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可以克服基于静态战略管理分析创新行为与绩效的惯性思维,从而开展战略动态管理模式下的创新速度研究。
 
  2 基本概念界定。
 
  2. 1 创新模式。
 
  根据创新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划分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He Z. L. 等认为,渐进性创新意味着企业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持续的、渐进的创新,表现在对工艺的改良、成本的降低、功能的优化、效率的提升,以达到对现有技术或引进渐进的、小幅度的、持续的创新[4]。与渐进性创新相对应的是突破性创新,March 指出突破性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创新,它代表了技术上获得了大幅度的、根本性的变革,构建了与现有知识基础迥异的全新技术创新,并且指出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存在明显区别,要同时追求这两种创新却不容易实现[5]。
 
  2.2 竞争战略。
 
  Porter 提出的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产生了重要的持久性影响力[6]; 此后,Hambrick、Campbell- Hunt、Parnell 均开展了竞争战略的类型划分研究。国内学者陈圻对一般竞争战略进行了逻辑基础重构,把低成本战略定义为 “在相关市场中提供与参照产品相同或相近价值的产品,以较低成本和不明显包含相对溢价的较低价格赢得产量优势的竞争战略类型”,把差异化战略定义为“选择被目标客户所偏好的某些产品特点,通过非价格竞争减小交叉弹性,以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性,通过相对溢价从而获得价格收益的战略类型”,并认为存在无明确导向、低成本、差异化、低成本差异化相容四种一般竞争战略类型[7]。
 
  2. 3 创新速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不确定下企业的动态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时间的竞争策略逐步形成了创新速度理论体系。当前学术界对创新速度概念的界定多采用 Murray 等人的观点,认为创新速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新产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的间隔时间,二是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表现,三是不同潜在顾客与研发团队的沟通互动程度[8]。
 
  3 研究假设与模型。
 
  3. 1 创新模式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
 
  从技术与产品视角分析,O'Connor 等认为渐进性创新是通过改良和拓展企业现有的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性能,维持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两位学者进一步发现渐进性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可以通过现有的商业模式得以实现,因此比突破性创新更容易商业化[9]; 而突破性创性通过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未来技术、产品与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Sorescu 等认为,突破性创新显著地提高了产品、工艺和服务水准,是着力于技术水平与顾客价值的全新创新[10]。从产业与市场视角分析,渐进性创新侧重于原有产业与市场相对竞争优势的提升,Kotelnikov 强调其创新主要包含了市场评估、财务分析与产品概念测试,目的是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潜能,扩展和丰富产品线,在原有产业领域和市场范围内为现有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竞争优势[11]; 而突破性创新通过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流程、新的产品等途径,不仅实现了全新的创新绩效,甚至产生了新的市场,张春辉等在总结了 Day 和 Schoemaker、Philips 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上指出,突破性创新是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主体关系、重构市场秩序、促进新产品诞生的创新[12]。因此,无论是渐进性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都会影响到其竞争优势的获得; 由此,创新模式都会对企业的竞争战略产生影响。事实上,对于本文研究的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即使企业尚没有明确或成熟的竞争战略导向,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都在通过创新的管理职能来努力完成使命和目标。技术创新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的竞争战略,而是能动地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合上文两种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与产品、产业与市场的对比分析,提出假设 H1:
 
  渐进性创新对低成本战略有正向影响; H2: 渐进性创新对差异化战略有正向影响; H3: 突破性创新对低成本战略有正向影响; H4: 突破性创新对差异化战略有正向影响。
 
  王家宝在探讨突破性创新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时指出,促进后发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主要是从低端或新市场入手,通过突破性创新产生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或新产品[13]。由于突破性创新侧重于探索新的技术、改变产业规则、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因此,相对于渐进性创新而言,突破性创新更可能能够给企业创造差异竞争优势,但其风险则相对较高。相比而言,渐进性创新虽然没有利用革命性的创新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会产生巨大的积累性经济效益。据于此,对于企业而言,虽然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均能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但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渐进性创新有助于企业的产品在 “相关市场”上通过 “相对溢价”赢得产量优势,进而促进 “战略模糊”的企业趋向于采取低成本竞争战略; 突破性创新侧重于开发新市场或新产品,重构竞争秩序或产业规则,进而促进企业趋向于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现提出假设 H5: 相对于突破性创新,低成本战略的实施主要受渐进性创新的影响; H6:相对于渐进性创新,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受突破性创新的影响。
 
  3. 2 创新模式对创新速度的影响。
 
  汪克夷就动态竞争中的竞争速度进行了研究,界定了竞争速度的含义,分析了影响竞争速度的关键因素[14]。作者虽然没有阐明竞争速度的具体维度,但反复强调了时间指标的重要性。McDer-mott 等指出,相对于渐进性创新而言,突破性创新具有投入成本高、回收期长、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特点[15]。类似地,张慧颖等研究发现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都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与突破式创新相比,渐近式创新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明显[16]。我们认为,渐进性创新是突破性创性的基础,渐进性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能给技术创新带来 “质的飞跃”,从而产生对市场规则、竞争格局的革命性影响,甚至导致产业的重新洗牌; 而突破性创新的技术过程演变轨迹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提出假设 H7: 相对于突破性创新,创新速度主要受渐进性创新的影响。
 
  3. 3 竞争战略对创新速度的影响。
 
  战略管理的理性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波特强调战略的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及弱点以及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竞争战略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竞争优势的获得过程[17]。范志刚等提出动态环境中战略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作者从主动与被动两个角度出发,利用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样本数据证明了柔性战略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18]。可见,动态环境下竞争战略已由原来的静态模式转为动态模式。目前对创新速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组织情境方面,但宋浩亮的实证研究揭示战略准则和战略范围都显著影响技术创新速度,战略导向因素显著影响技术创新速度[19]。莫长炜的研究成果更为具体,认为企业采取的精明经济成本领先战略措施以及苗条经济成本领先战略措施越多,企业的产品创新速度越快[20]。本文认为,在当前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无论是无明确导向、低成本、差异化还是低成本差异化相容的战略选择,其本质上是企业的战略反应,也是企业通过创新快速适应环境的动态能力体现。于是提出假设 H8: 低成本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均对创新速度有正向影响。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4. 1 量表设计。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尽量引用权威期刊论文所使用的成熟量表,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需要适当修改。结合研究内容,正式调查之前选择了 5 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部经理或高层管理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确定他们对题项的理解程度、题目顺序和语言表达方式,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参照 He Z. L. 等、March 并结合郑兵云等[21]的研究,对于渐进性创新,设计了 4 个测量条目; 对于突破性创新,设计了 4 个测量条目。参照 Beal 和 Yasai-Ardekani[22]、郑兵云等[21]关于竞争战略识别的研究,设计了 10 个测量条目;根据 Murray 和 David ( 2010) 关于创新速度的测定,设计了 3 个测量条目。条目具体表述如下文表格,所有条目均采用 Likert7 点量表设计。
 
  4. 2 数据采集。
 
  本次调研企业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自 2012 年 11 月完成研究设计,从问卷的设计、研讨、预调查到正式调研结果,历时 9 个月,分MBA 班学员、企业走访和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三个途径组织调研,共计收到 369 份问卷,按以下三条原则进行筛选: 一是缺项超过 5 题的问卷予以剔除; 二是中立选项 ( 4 代表不确定) 超过 10 题的问卷予以剔除; 三是选项几乎雷同的问卷予以剔除。经筛选后得到 301 份问卷,按照 Armstrong 和Overton[23]的建议,对三个途径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各测量条目 ( 渐进式创新 F 值为 9. 32,显著水平 0. 000; 突破式创新 F 值为 47. 98,显著水平 0. 000; 低成本战略 F 值为 5. 16,显著水平0. 006; 差 异 化 战 略 F 值 为 25. 59, 显 著 水 平0. 000; 创新速度 F 值为 3. 30,显著水平 0. 038) ,可见三个途径来源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
 
  4. 3 数据分析。
 
  ( 1) 样本描述。样本相关信息如表 1 所示:样本统计列联表。此外,调查者为企业服务的平均年限为 7. 12 年,标准差为 4. 79,最短服务年限为 1 年、最高服务年限为 30 年。从地域分布看,苏南企业 164 家、苏中 85 家,苏北 52 家样本; 从接受调查对象分析,高层管理者 48 人、中层管理者165 人、基层管理者88 人。样本基本代表了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符合研究统计要求。
 
变量测量指标及因子分析结
 
  ( 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首先对测量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估计,在判断能够对变量进行可靠和有效测量的基础上,估计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用 Amos17. 0 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 CFA) ,测量变量的因子载荷和指标变量的误差变异量,检验构念的聚合效度; 其次计算出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 CR 值。表 1 是变量测量指标及因子分析结果。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 CR值 ( 渐进性创新,0. 849; 突破性创新,0. 886;低成本战略,0. 849; 差异化战略,0. 887; 创新速度,0. 829) 均大于临界值 0. 7; 平均萃取变异量AVE 值 ( 渐 进 性 创 新, 0. 584; 突 破 性 创 新,0. 659; 低成本战略,0. 586; 差异化战略,0. 568;创新速度,0. 619) 均大于临界值 0. 5。说明变量测量均已超过了最低的可接受水平,信度较高。
 
  进 一 步 用 SPSS16. 0 作 探 索 性 因 子 分 析( EFA ) 。 渐 进 性 创 新 的 内 部 一 致 性 信 度( Cronbach's Alpha 系数) 为 0. 883,抽取特征值大于 1 的因素 1 个,为单一因子构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 74. 01%; 突破性创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927,抽取特征值大于 1、正交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得出突破性创新为单一因子构成,方差解释度为 82. 07%; 低成本创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819,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仅 1 个,方差解释度为 65. 46%; 差异化创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921,同样 为 单 一 因 子 构 成, 方 差 解 释 度 为72. 10% ; 创新速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 877,主成分分析、正交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得出特征值大于 1 的唯一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 80. 42%。据于此,变量均为单维构念,且内部一致性和方差解释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 3) 模型的拟合度。模型拟合度是评价假设的路径分析模型图与收集的数据是否相互适配,在判断模型检验结果没有违规估计的前提下,对整体拟合度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见表 2。尽管有两个指数达不到拟合评价标准,但由于评价标准是较理想的拟合水准,而且有些指标受样本容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的假设模型与调查样本数据的拟合度仍是可以接受的。
 
整体模型拟合优度
 
  ( 4) 假设检验结果。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见表 3: 变量路径系数、显著水平及假设验证结果。
 
  可以 看 出: 假 设 H1、H4、H5、H6、H8 支 持;H2、H3、H7 不支持。具体如下:创新模式与竞争战略: 渐进式创新对低成本战略具有正向关系 ( P < 0. 001; t = 11. 417 >1. 96) ; 突破性创新对差异化战略具有正向关系( P <0. 001; t =6. 066 >1. 96) ; 故 H1、H4 获得支持。渐进式创新对差异化战略作用不显著 ( P >0. 05; t = 1. 342 < 1. 96) ,H2 不支持; 突破性创新对低成本战略作用不显著 ( P > 0. 05; | t | =1. 675 < 1. 96 ) ,H3 不支持。由于 H1 获得支持、H3 不支持,故 H5 成立; 由于 H4 获得支持、H2不支持,故 H6 成立。
 
变量路径系数、显著水平及假设验证结果
 
  创新模式与创新速度。渐进式创新对创新速度作用不显著 ( P >0. 05; t =0. 616 <1. 96) ; 突破性创新对创新速度作用同样不显著 ( P >0. 05; t =1. 680 < 1. 96) ; 由此 H7 不支持。
 
  竞争战略与创新速度。低成本战略正向影响创新速度 ( P < 0. 001; t = 7. 486 > 1. 96) ; 差异化战略同样正向影响创新速度 ( P < 0. 01; t = 3. 213> 1. 96) ; 故 H8 获得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兵云等 . 基本竞争战略与绩效的关系[J]. 中国科技论坛,2011,( 4) : 114 -120.
  [2]石盛林等 . 竞争战略演化技术创新的影响[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11) : 117 -120.
  [3]Clemens B W,Douglas T J.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ess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 9) . 1205 -1213.
  [4]He Z L,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 ( 4) : 481 - 494.
  [5]March J G. Rationality,Foolishness,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 2) : 201 -214.
  [6]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郭武军,刘亮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2,6: 33 -34.
  [7]陈圻 . 一般竞争战略的逻辑基础重构[J]. 管理学报,2011,( 8) : 1146 -1155.
  [8]Millson,Murray R,Wilwmon David. The Impact of Changing Markets and Competition on the NPO Speed/Market Success Relation-ship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10: 841 - 870.
  [9]O'Connor G C,DeMartino R. Organizing for Radical Innov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Aspects of RI ManagementSystems in Large Established Firms[J]. Journal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 6) : 435 - 452.
  [10]Sorescu A B,Chandy R K,Prabhu J C. Sources and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Radical Innovation: Insights form Pharmaceuticals[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3,67: 82 -102.
  [11]Vadim Kotelnikov. Radical Innovation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M]. Boston: Harvard School Press,2001: 352 -354.
  [12]张春辉,陈继祥 . 渐进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 创新模式选择研究综述[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 6) : 88 -94.
  [13]王家宝,陈继祥 . 颠覆性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J]. 科学学研究,2010,( 3) : 444 -448.
  [14]汪克夷等 . 动态竞争中的竞争速度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6) : 114 -117.
  [15]McDermott C M,O'Connor G C. Managing Radical Innovation : An Overview of Emergent Strategy Issues[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9( 2) : 424 - 438.
  [16]张慧颖,吕爽 . 智力资本、创新类型及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2) : 162 -168.
  [17]Porter M E. 竞争战略[M]. 郭武军,刘亮,译 .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2.
  [18]范志刚,吴晓波 . 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柔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2014,( 1) : 1 -18 .
  [19]宋浩亮 . 战略导向、技术创新速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10) : 88 -92.
  [20]莫长炜 . 成本领先战略对提高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J]. 中国经济问题,2011,( 1) : 61 -71.
  [21]郑兵云等 . 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1,( 9) : 1406 -1413.
  [22]Beal R M,Yasai-Ardekani M.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Aligning CEO Functional Experiences with Competitive Strateg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 4) : 733 - 762.
  [23]Armstrong J S,Overton,T S. Estimating Non - 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7,14 ( 8) :396 - 4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