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外贸企业战略升级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7 共525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后发赶超”视角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探析 
【第一章】贵州省外贸企业发展困境研究导论 
【第二章】外贸企业战略升级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贵州省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3.2】贵州省外贸企业发展的总体模式与特征 
【第四章】基于后发赶超目标的贵州外贸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第五章】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基于后发赶超战略外贸企业转型战略的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贵州省外贸企业如何转型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后发赶超概念

  “后发赶超”一般是指落后地区由于存在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和吸收先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选择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代价,在短时期内实现科学快速发展。“后发赶超”的前提: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后发赶超”的本质:科学快速发展,“后发赶超”的核心:发挥区域优势,“后发赶超”的动力:人力资本优先发展。1那么贵州的后发赶超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为:贵州的后发赶超是指由于贵州省在技术水平与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的发展水平等这些方面与其他先进国家或者是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且贵州省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去利用这些差距,比如它们可以通过引进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或者是先进的管理方式等来加快贵州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赶上甚至是超越这些发达国家与沿海的发达地区。

  2.1.2 转型概念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转型,具体来说是指事物在结构形态以及运转模型同人们观念在根本性上的一个转变过程。2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转型主体同他们客观环境相互适应的程度与状态,最终决定了他们所转型的方向与内容的多样性。同时,转型还是一个主动的求变求新这样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一个企业要实现成功的转型,决策层就必须要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对其该企业相应的体制机制与运行模式以及发展战略来进行大范围地动态调整与创新,用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模式来代替旧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上面分析了转型的概念,那么经济转型则是指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更具体的来说经济转型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更新;也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转变;且是对经济结构的一次提升;还是对支柱产业的一次替换;更是国民经济体制同结构所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所以,我们说转型不只是传统产业的经营目标,也是贵州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目标。

  2.1.3 升级概念

  升级是指从较低的级别升到较高的级别。指规模扩大、程度加深、活动加剧等。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认为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其中产业结构的改善主要是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及协调发展;而产业素质同效率的提高则主要是表现在技术水平同管理水平,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上。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升级是指 1986 年 7 月 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在全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企业上等级工作。通过企业升级引导企业瞄准不同等级目标,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2.1.4 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概念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与整合,我们把转型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就是所谓的向更有利于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的转变。而且,产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是技术进步,是在对引进先进国家与沿海发达地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并吸收后,再结合本地区或者是本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以及创新,从而最终建立属于并适合本地区的技术体系。而目前对外贸转型升级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张乒(2012)结合赵小琼(2010)的研究成果,将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为通过外贸企业发展方式由密集边际为主转向扩展边际为主的根本变化,并进一步优化外贸的结构,从面最终实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强外贸竞争力的进程。2具体来说,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是指外贸企业发展的方式由密集边际为主转向扩展边际为主,这是一种质的转变。扩展边际为主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指基于产品、战略、制度、市场、技术等创新的发展方式。外贸企业升级是指优化外贸结构(具体包括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等)。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结果是增加外贸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强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一般来说是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theory,简称 H-O 理论),同时又被称之为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theory)。这一学说是由赫克歇尔最先提出来的基本论点,然后再由俄林系统创立。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进行分析,然后用生产要素的丰缺度来解释世界国际贸易的产生以及各国进出口的类型。这一理论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新开端,同时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有狭义同广义之分。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以及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根据上面所分析的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是它们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然而,一个国家所进口的产品则是它们在生产上需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且昂贵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简单的来说就是,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就出口他们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然后进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反之,如果劳动比较丰富的国家就出口他们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相对稀缺的资本密集型商品。俄林还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也是进行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然而价格差异则主要是由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使得要素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所以说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2.2.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来的,又被称之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是其相对差别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与出口本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本国所具有的“比较劣势”产品,并且要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一原则来进行。因此,我们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来看,就是如果一个国家在自己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会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这一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国家在生产这一种产品上就拥有其比较优势。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比较优势这一原理所表明的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劳动生产率不相同的国家,在通过进行国际商品交换后,都能够在社会劳动上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节约。从而最终使得给相互交换的双方带来在经济上的利益。而且尽管是对那些在各个生产领域上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来说都是这样,它们在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他们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来换取相对来说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这样的结果他们仍然可以实现他们国家社会劳动的节约。因些,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世界各国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发挥自身经济的比较优势,最终获得通过国际贸易而带来的比较利益。

  2.2.3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着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他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如下图 2-1)1所示,这一分析方法把企业内与外价值所增加的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了企业的生产作业,外部后勤与内部后勤以及市场同销售与服务等。辅助活动则主要包括了技术的开发和采购,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中就辅助性活动以及基本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我们大家都清楚的了解,不同的企业在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能够创造价值的。从事实上来说,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是在真正的进行价值创造的,而就是这些从事实上来说真正创造了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在价值链上被我们称之为的“战略环节”.那么,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所要保持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也就是一个企业在其价值链的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所要保持的优势。也就是说如要要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话,事实上也就是要求企业要密切的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尤其是要求企业特别的关注与培养在价值链关键环节上所能获得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得以形成以及巩固企业在行业内部的竞争优势。这里我们所说的企业的优势,它既可来源于企业间相互协调或者是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的效益,同时还可以来源于价值活动所包括的市场范围的调整。

  我们知道价值链在世界社会经济活动中是到处都存在着的。不仅仅是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行业价值链,而且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也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甚至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它们之间的价值链联结。而且,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们最终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波特的这一“价值链”理论指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现在看来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上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上的竞争。然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又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所以,用波特的话来讲就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是由一连串的企业内部的技术以及物质上的具体活动同它们的利润所构成。就是说当你与其他的企业在竞争时,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多项活动在竞争,并不单单是企业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价值链理论为贵州外贸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带来了许多启发,也为贵州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比如贵州的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取是进行产品升级、工艺升级还是功能升级或者是链条升级的一种或多种的升级方式。

  2.2.4 后发优势理论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是美国经济史学家,他在总结意大利与德国这些国家在经济追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1962 年他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那么什么是后发优势呢?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家或者是后发地区在推动该国或者是该地区的工业化方面有着特殊的有利条件,而且这个条件在先发国家或者是先发地区是不存在的,是与这些国家或者是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它是来自于落后国家与地区本身的优势。我们所说的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来看的,所以这里讨论的后发优势主要涉及到的是时间纬度问题,而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资源禀赋与人口规模以及国土面积这些方面的差别是不属于我们讨论的后发优势范畴的,但是却与传统讨论的比较优势相关联。M·列维作为美国社会学家,他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

  1989 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在列维之后又提出了“追赶假说”,这一假说的主要内容是表述不管是用劳动生产率还是用单位资本收入来进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始水平都是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反向关系的。同一时间阿伯拉莫维茨也指出了,这一假说的关键主要是在于把握“现实”同“潜在”它们之间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并不是现实的,它只有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才能成立。伯利兹、保罗·克鲁格曼等(Brezis,Paul Krugman,)于1993 年在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logging)模型。在 1995 年罗伯特·巴罗和萨拉易马丁(Robert J·Barro and sala-i-martin)假定一个国家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这个国家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所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一个增函数。

  范艾肯(R.Van Elkan)于 1996 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创建了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以及技术转移模仿,其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或者是地区,它们可以通过技术的模仿与引进以及进行创新,从而最终得已实现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赶超,最后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这一阶段。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展示了后发国家与后发地区在工业化方面存在着相对于先进国家或者是先进地区来说取得更高时效的这一可能性。这一理论还强调了后发国家或者是后发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方面有赶上甚至是超过先发国家与先发地区的可能性。列维在后发优势理论中主要是强调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后发国家或者是后发地区在认识与技术借鉴以及在预测这些方面所具有相对于先发国家与先发地区的后发优势。同时,伯利兹、克鲁格曼等提出的“蛙跳模型”以及阿伯拉莫维茨提出的“追赶假说”他们都指出了后发国家或者是后发地区所具有的技术性后发优势,同时还讨论了后发优势的“现实”以及“潜在”问题。而且,巴罗、萨拉易马丁、范艾肯等他们又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验证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或者是欠发达地区,他们可以通过技术的模仿与引进以及进行创新之后,最终得以实现技术与经济水平的后发赶超。因此,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贵州省外贸企业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乃至于对贵州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贵州省的后发赶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途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