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扎根理论研究法及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22 共7910字
摘要

  1. 引言

  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也译为定性研究)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 Morse 2007: 34)质化研究在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已有一席之地,但与西方相比,国内质化研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 张培 2013: 67) 扎根理论研究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作为重要的质化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今日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走在质化研究革命的最前沿”( Charma 2000: 130) ,该理论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且其基本原则也成为质化研究的一般指导性原理。( 孟娟2008: 173)扎根理论研究法早期虽然起源于社会学研究,后来却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特别是护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中。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更是在西方形成了一个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经验的繁荣时期。通过扎根理论规范、严谨的研究程序所建构的理论牢牢扎根于经验数据,能够进行过程追溯和重复检验,研究的客观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使理论建构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论支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验,以及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的问题。在对语言学知识尚缺乏充分的总结和归纳的前提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基于中国情境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是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理论进行比较和对接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发表的扎根理论研究成果明显是极少数,学者们对这一方法的运用也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惑。因此本文将对扎根理论研究法做一系统介绍,期待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能关注到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完善应用语言学方法论。

  2.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 Barney Glaser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Anselm Strause 两位学者共同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Zenzin & Lincoln 1994: 200)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定性研究中较科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数据以及数据与分析的持续互动,其核心是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该 过 程 包 含 理 论 演 绎 和 理 论 归 纳。( Hammersley 1989: 145)扎根理论研究法直接从调查数据中进行经验概括,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方法,直接扎根于现实数据的理论是其成果的具体体现。作为质化研究中的一种,其研究对象是通过开放式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等收集来的各类数据资料,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归纳总结出命题,在持续比较过程中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 concept) ,进而发展范畴( category) 以及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在对数据资料的诠释过程中形成编码,从而建构理论,如图 1 所示。

  3. 扎根理论研究法的研究过程

  扎根理论研究法具有规范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同时又要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动态的调整。( 贾旭东 2010: 657) 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划分为 4个阶段: 确定研究问题、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理论建构,如下页图 2 所示。

  3.1 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主要来自研究者对某种现象的关注。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研究现象涉及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及相关参与者的所思所为。研究问题是研究现象中的一个聚集点。扎根理论研究法最显着的特点在于其研究问题的确定阶段。

  应用语言学的很多研究方法都是通过文献回顾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而明确地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研究结果,这样就限制研究者按照开放性以及敏感性原则收集数据。相反,扎根理论却强调研究问题的自然产生,研究者在最初要将探索性的、模糊的、尚存争议的和有意义的问题带入研究过程中并进行探讨,即在研究情境下不同主体的互动中自然地发现和提出研究问题。研究者大都选择过程性问题而不是差异性问题,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探讨事情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例如: 某高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强吗? 寻求的答案是“强”或“若”.这类差异性问题比较适合量化研究; 而某高校的教师对学生动机的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目的是要了解英语教师在学生动机的变化过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做的,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强调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过程,适合于应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

  3.2 数据收集

  在研究问题确定后研究者就要选择研究样本。扎根理论研究法的抽样方式为理论性抽样,即由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或范畴指导研究者进行下一步研究的抽样和数据的收集。因而在研究设计时很难将抽样对象和数据来源具体化。换言之,研究者在数据收集的最初阶段,通常选择具有足够典型性的样本进行初步的研究,然后再根据研究的进展来决定下一步的抽样对象。扎根理论研究法要求数据主要通过阅读文献、访谈以及观察来完成收集。一般在研究前期,研究者需要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特点及相关问题,然后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态度,收集的数据作为原始研究资料。访谈是该研究最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通常研究者在访谈后对根据回忆、当时或录音记录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他们非常强调在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资料,撰写备忘录( 或做研究笔记) 这一过程。因为撰写备忘录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理解数据并激发理论思考,而且备忘录本身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往往能够提高概念化水平及引导理论的发展。除此以外,观察也是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工具。它是扎根理论研究者通过自身感官或者相关工具,收集外语课堂及课堂外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3 数据处理

  在完成初步的数据收集后研究者要通过编码来对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扎根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中,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一特征意味着最初收集到的数据会对它们的分析产生影响,分析出来的结果又会影响后续数据的收集,指导研究者的努力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堆积。编码是指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之间的不断比较,从而促成更多的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对数据的概念化。( Glaser 1992: 45) 编码过程是研究者考察数据意义的过程,是连续提出问题并指导后续数据收集、形成理论类属的过程。根据逐渐抽象的程度可把编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 二级编码---关联式编码; 三级编码---选择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进行逐级提取有编码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是通过连续比较的方法把数据及抽象出的概念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并没有任何事先设想的编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者的定见,将所有的数据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开放性编码的优点在于帮助研究者详细精确地把握数据,使研究者对数据持批判和分析的态度,有助于确定要收集的后续数据并指明研究的新方向。关联式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建立主要范畴间的各种联系,从而表明数据中各部分的有机关联。因此,关联式编码是把零散的资料以范畴关系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编码形式。选择式编码是指研究者通过不断收集以及分析原始数据,进行编码、抽取概念、范畴,同时撰写备忘录的过程,逐渐就会发现核心编码。这时研究者只需要对那些与核心范畴产生足够重要关联的数据进行编码。选择式编码具有联系性的特点,即容易与其他数据产生联系。如果核心范畴没有达到理论饱和,则研究者就要继续进行理论性抽样,或重新进行选择式编码,直到饱和为止。在核心范畴达到理论饱和后,研究就转入了理论建构阶段。

  3.4 理论建构

  研究者在数据处理后进行理论建构。理论建构包括理论抽样和理论饱和两个过程。理论抽样是不断提炼和发展类属并把它们逐步形成理论的过程,研究者持续不断地反省现存数据是否缺乏、理论上是否存在漏洞,然后重新收集数据以弥补这些概念上的漏洞以及所缺乏的其他数据。理论抽样是指要依照目前建构的理论来确定下一步该如何收集数据。扎根理论并不要求死抱先验假设不放,而是认为有新的数据就可能产生新的理论。

  如果研究者通过理论抽样发现理论无法饱和,则需要追溯整个研究历程,从出发点开始重新进行理论抽样,或者再次进行选择式编码,以重新补充新的数据,实现理论饱和。理论饱和是指新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被已有范畴概括,而不再产生新的范畴。整理备忘录是从理论抽样到理论饱和这一过程编码的核心环节。此时,手工整理那些将数据和核心范畴进行概念化连接的理论性笔记类的研究笔记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就是把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概念和范畴聚集起来,进行概念化综合以形成完整的理论。最后,研究者要进行文献回顾,即将初步建构的理论与已有的文献进行不断比较以发现和补充已有概念、范畴及理论的不足。当通过与文献的不断比较也不能产生新的概念与范畴时,理论就达到了饱和,这样扎根理论研究的理论构建工作最终完成。

  4.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4.1 适用扎根理论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问题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已经进入了一系列学科领域: 现象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护理、教育、社会网络以及管理学等等。在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领域,教师教学方法、教师认知风格、学生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分析、语言学能研究等方面,都有国外学者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做出的探索。

  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在听、说、读、写等各个具体方面的研究充分证明了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外语交际能力研究中起到的显着作用。如: 针对学生写作的研究,以多种研究手段的使用为特点,出现了访谈、问卷、日志、记录、录像、观察等数据采集手段。针对听力的研究,多以听力策略或技巧的归类为研究重点,采用有声思考式研究方法,并且出现了质化、量化混合方法的使用。针对口语或课堂互动方面的研究,以会话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资料采集手段包括录音、观察、记录式资料、半结构式访谈、焦点小组式访谈等。外语教师认知研究方面,在外语教学、二语教学研究中,教师被看作是语言教学理论的执行者。

  受到普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影响,语言教学界逐步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仅仅其课堂行为。外语教师认知研究的核心思想基础在于: 教师是积极的、思考的决策者; 他们的教学选择建立在复杂的、个性化的、以实际为导向的、因背景而不同的一系列知识、信念和思想之上。( Borg 2006: 236) 外语教师认知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大致为: 教师认知与其先前语言学习经历、教师认知与教师教育、教师认知与课堂教学等。作为一种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法特别适合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 Strauss & Corbin 1990: 211) 它之所以适合应用语言学中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关键在于这一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具有过程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教师认知领域的扎根理论研究法所采用的资料收集手段通常包括: 教师对其教学决策的回忆性解说; 以录像或录音为基础的启发式回顾; 不同形式的访谈; 课堂观察; 书面陈述等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手段得到的资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捕捉到看不见、摸不着的认知现象的内容、结构和变化过程。这些不同资料收集手段的各自优势及相互结合的方式也恰好反映了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4.2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扎根理论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 1)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量化研究方法的区别

  在量化与质化研究的争辩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虽然出现了一些以问卷为主的量化研究,但大部分采用质化法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法,并利用多种资料收集手段。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质化与量化之间的争议主要体现这样一个核心问题: 在不参考教师或学生实际课堂行为的情况下研究教师或学生的认知行为是否具有意义? 量化研究由于仅通过问卷法来衡量教师或学生的认知,却不去考察相关的课堂行为而受到质疑。尽管量化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众多并致力于建立完美的认知类型,但由于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间的差异,不考察课堂实际就相当于只讲半部故事。近年来,国外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大量地使用扎根理论方法,该理论研究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对实际课堂行为的密切关注。

  ( 2)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其他质化研究方法的区别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主要包括扎根理论研究、个案研究、互动研究、行动研究、内省研究和民族志等几个方面。( 杨鲁新等 2013: 10) 扎根理论牢牢扎根于经验数据,而且其研究能被追溯检查,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实现重复检验,使理论建构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提高了信度和解释力。由此,扎根理论被认为是质化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 Denzin 1994: 222) 扎根理论研究与其他五种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下面就不同之处予以介绍:

  ①连续比较性。连续比较贯穿于扎根理论研究的全程,被称为扎根理论遵循的核心方法。连续比较是指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交互进行,即获得数据后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从中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并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进行比较,据此开展后续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数据收集与分析伴随着整个研究的全过程,直至达到理论饱和为止。

  ②数据多元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认为“一切皆为数据”.( Glaser 1998: 111) 在扎根研究领域,任何涉及研究者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数据来进行连续比较,然后形成概念并最终发掘其中所涉及的模式。通常研究者主张在最初的数据收集中,要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详细的数据。数据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文字资料,如田野调查材料、个人经历、调查数据、临床个案记录、历史材料、组织报告、自传、服务日志、现有文献等; 口头的资料,如访谈录音; 图片和音像资料;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和思考。例如:当研究对象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 如听、说、读、写的任务) 后,研究者可以用收集到的数据( 如录像、录音、图片、研究对象的笔记或作文等) 对包括测试、翻译、写作、阅读、分析策略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③文献回顾延迟性。文献回顾是扎根理论研究法较之于其他研究方法最具差异性和争议性的研究步骤。严格意义上的扎根理论是限制在研究之前的文献阅读和相关理论准备的,因为参考的资料会束缚自己的思维,进而对自己后续的分析产生影响。( 费小东 2008: 32) 换言之,扎根理论并不排斥文献研究,但为避免已有文献对研究者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当概念化的数据分析完成之后,相关领域里的文献才会被回顾和比较( Charma 1995: 247) ,而且按照扎根理论的观点,文献也是数据,因而研究者可以建立和阐述他们从现有文献中所得到的假设,让它们变成数据的一部分,然后与现实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不断进行比较。这样的文献回顾方式是扎根理论研究法关键环节的又一体现,即研究者在进入研究情境时一定要放下定见,真正从社会现实和实践中提升出理论。

  4.3 扎根理论研究法指导下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

  扎根理论研究法的关键是原始数据的收集。下面是几种外语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可以使用的数据收集方法。首先是访谈。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典型的访谈是开放性的、非正式的且没有任何限制的采访。这种采访就好像是谈话,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向的,而且受访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参与一项研究。这样得到的数据不但真实,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比如,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学习方法等,外语教师就可以在课间、课后找几个学生交谈,然后把这些交谈内容及时地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就可作为研究的素材。因此,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访谈是很有用的方法。

  在扎根理论研究中,访谈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这有助于从研究参与者中产生研究问题和理论。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访谈希望获取访谈对象的信息,了解访谈对象对某些事件的观点或者看法,同样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方法,主要应用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中。Richards认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中,访谈“需要受到密切关注”,“至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者注意这一广泛领域的发展”.( Richards 2009: 25) 对访谈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意味着研究者的观点将发生转变,即访谈是一种社交练习而不只是一种研究工具。因此,关于访谈的认知可以分为两类: 访谈是一种研究工具以及访谈是一种社交练习。

  其次是观察。观察是扎根理论研究法中数据收集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者在预先没有决定要观察哪一具体方面的情况下,既可以作为活动的参加者也可以作为旁观者,来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所有内容。观察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通常指的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 崔允漷 2007: 24) 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 Flanders) 于 1960 年提出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 coding system) ,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Flanders 1960: 158)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或者了解英语课中教师和学生使用汉语的情况,研究教师可以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或自己到另一班中去观察,记录所看到的现象与过程。用观察获取数据的主要优点在于,研究者能够在多种因素存在的环境中近距离地研究一个正在发生的现象或行为。

  再次是档案材料评析。这种方法在扎根理论研究中也非常适用。所谓档案材料评析,就是从经过内容分析法评论和分析过的文件和其他材料中收集数据。在外语教学中,研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笔记、历史档案、信函、试卷、论文和教师评语等材料中收集数据,经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其中重复出现的规律和现象。

  最后是日志。日志已经在许多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采用,尤其当研究者要收集有关学生学习外语或教师教学经验方面的数据时,日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了解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过程或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学习者的语言产品,及有关交际场景的信息即参与者、目的等,也可以让学习者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或学习体会。这些笔记或书面记录可以作为收集材料的补充方法。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纵深研究,外语教师能从中发现或找出一些有规律的现象,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5. 结论

  近年来,包括扎根理论在内的质化研究方法得到了国际主流应用语言学界的逐步重视( 杨鲁新 2013: 45) ,笔者相信国内应用语言学界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扎根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相对于主流的量化实证研究,质化研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张敬伟 2009: 116) 质化研究法是对量化实证研究的一种反思,也是重要补充。

  扎根理论由一套具体明确的研究策略和研究程序组成,使得质化分析拥有自己的逻辑,能够产生理论。( 牛静 2010: 16) 应用语言学研究人员要做好扎根理论研究并不容易,需要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来确定是否选取这一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整体设计、文献的合理使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正确表达。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运用扎根理论,可以使研究更为规范,研究取向更为多元化,并有助于建构应用语言学理论。

  参考文献

  Borg, S. 2006. 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M]. London: Continuum.

  Charma, Z. K. 1995. Grounded Theory: 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 [M]. London: Sage.

  Charma, Z. K. 2000. Grounded Theory: 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Methods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nzin, Y. 1994. Hand 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 Thousand Oaks, CA: Sag.

  Flanders, Y. 1960. 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J]. Applied Linguistics (5) : 156-171.

  Glaser, B. G. 1992. Basics of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 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