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8 共2528字
摘要

  预设是说话者在说出一个句子时所包含的假设,也就是说话者为保证话语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预设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著名逻辑学和数学家 Frege 于 1892 年提出的,它是当代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预设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逻辑、语义、语境等推断出来的话语先决条件,反映了说话者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逻辑学上对预设的研究是在命题层面展开的,认为预设与语句的真假无关; 语义学对预设的研究是在句子层面展开的,认为预设是静态的语言现象;而语用学对预设的研究是结合语境、句子、意义,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信息等研究的,语用学认为预设是语境的、动态的,是从不同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的。

  一、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预设在语义和语用这两个不同范围内有不同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两个对立体,而是语言学家们对同一预设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语义预设是逻辑语义学视角下的预设,而语用预设是语用学视角下的预设。两者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 一) 语义预设观

  在逻辑语义学中,语言学家将预设看作是句子及命题之间的关系,他们从值条件的角度分析预设,将预设看作是一个命题是否成立的必要条件,目的是为了展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命题真假。

  语义预设是狭义的预设,是仅存在于句子层面的预设,因而是客观的、非语境的、静态的。

  预设在语义方面的研究是始于英国著名哲学家Strawson,他在《逻辑理论导论》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定义。“一个命题 S 预设 P,而且仅当 P 是 S 有真值或价值的必要条件。”逻辑学区分了语句和命题,满足预设是一个句子成为命题的必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有三种意义: 断言意义、蕴含意义和预设意义,这三类意义的区别在于,它们要求不同的真值条件。人们常用否定语句来检验判断语句的断言是否有内涵和预设。

  语义预设观是从两个命题的关系以及三值逻辑观即真、假、非真非假的角度来研究预设的,并把预设看作是其真值为一个预设性命题为真的前提的命题,因此语义预设是只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而不超过句子层面的,语义预设是纯粹的语义关系,和语境的变化没有关系。

  ( 二) 语用预设观

  随着预设在语义学领域的发展,预设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了语用学领域。语言学家们注意到,预设有时会随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所以语言学家开始认为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也就是说预设不仅与话语真值有关,也和说话者的语境有关。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是依赖于语境的。它是说话人传递信息的策略,并受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对所交流事物的熟悉程度影响。有时语用预设是说话双方都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而推断出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共知的一部分,不用陈述出来。因此,预设的语用观更为广泛、更为灵活,在日常使用中也可以使话语更加有意义。

  与语义预设相比语用预设有如下几个特点。

  1. 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预设要与语境结合,这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的条件。如: 在学校里,一位同学说: “张学姐,能麻烦您给我讲一下这道题吗?”这句话就预设了这样的前提: 听话者“张学姐”是位女性,她的社会地位高于说话人,或者说话人认为“张学姐”的社会地位高于他。如果听话人不是位女性,或者她不是学姐,社会地位不低于说话人,那么这句话显然是不合适的。合适性在语用预设中可以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语行为。

  2. 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预设在语用学领域中,交流的双方是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的。也就是说话人认为与听话人有相同或相似的背景知识,也只有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背景知识,话语才能顺利交流下去。

  3. 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预设其实是倾向于说话者的,它以说话者的知识背景为前提进行谈话。也就是说话者认为对的事也可以成为预设,说话者似乎认为一件事是真的,他就可以把这件事作为真的事来讲,这样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可以假设一件事是真的而进行交谈。例如,一对虔诚的穆斯林教徒说: “神圣的主啊,请您保佑我们一切顺利。”这里就预设了“主存在”,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主”,但是在虔诚的穆斯林教徒的心中,这是真的,这使穆斯林教徒的交流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语用预设本身没有真实性,它不涉及真值问题,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被交流双方运用的前提。

  4. 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话语是具有双方共同背景知识的,因此,预设信息不是话语本身的信息,而是话语的言外之意。这种信息是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它不存在于话语的层面,而是隐含在语言外部,听话者和说话者都认为是已知信息,或者熟悉的信息。因此,不用在谈话中刻意说出来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5. 语用预设具有可撤销性。语用预设在句子中,不管句子真假,该预设都成立,语用预设不会因为句子的真假值而改变。但是有时这种预设会在一定的语境里消失。例如:

  ( 1) 他在完成作业前哭了。

  ( 2) 他在完成作业前去世了。

  ( 3) 他完成了作业。

  这里,句( 3) 是句( 1) 的预设,但句( 3) 却不是句( 2) 的预设。尽管句( 2) 也说是完成作业前,但是句( 2) 不能以句( 3) 为预设,但是句( 1) 却可以以句( 3) 为预设,这是语言中非语言因素在起作用。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语用预设比语义预设更加灵活、更具有实用性。

  二、结论

  预设是人们进行话语交流中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话语和顺利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义预设是静态的、非语境的,存在于文字之内的预设,是从命题和真值条件出发来研究的。

  而语用预设是动态的、语境的、超越文字之上的预设。语用预设比语义预设运用得更广泛也更加灵活,因此说话者应该在日常交际中,充分利用预设的语用作用,形成有效的交流策略,提高交流质量,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在各种交流环境中,说话者要充分把握预设的语用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使话语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丰富、使谈话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Levinson,S. Pragma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方立。 逻辑语义学[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罗仕国。 隐涵、预设和蕴涵[J]. 零陵学院学报,2002,( S1) .

  [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5]利奇。 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