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跨语言启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5237字
摘要

  引言

  双语者是指掌握并能使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个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双语者的行列,双语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贾月芳,2009:56)。其中,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句法表征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双语句法表征通过两种语言词目的范畴节点、组合节点、概念节点等共享(Hartsuiker,2004:410)。但也有研究表明,二语句法经历了由最初的独立表征逐渐发展到与一语句法共享表征这一渐进过程(Bernolet,2007:940)。句法启动具有对句法研究的直接性特点,为揭示两种语言间句法表征和加工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句法启动(syntactic priming),也称为句法坚持(syntactic persistence)或结构启动(structural priming),是指个体在产生和理解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先前生成的句法结构,产生句法一致性的促进效应(Bock,1986:363)。双语者语言内句法启动的研究主要阐明句子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中句法表征的性质和加工的特点,而跨语言句法启动主要揭示双语表征的关系和加工的特点,因此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为建立双语句法表征模型开辟了全新的视角(Pickering,2008:430)。目前,对于句子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工机制、歧义消解、句法加工与语义加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句子加工中是否同时进行多种句法结构的分析等方面,未涉及句法表征。对于表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很少涉及句子。因此,句法启动范式为考察句法表征提供了新的手段。作为近年来在心理语言学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对双语句法表征研究影响较深的“新生”理论,跨语言句法启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双语句法表征研究的发展方向,也被认为能有效地解释双语句法迁移、句法误用等现象,对于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陈庆荣,2012:208)。然而从国内语言学界来看,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现状的总体上理解不足,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回顾总结跨语言句法启动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评述有关研究进展,前瞻未来发展趋势,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首先介绍跨语言启动研究常用的理论,接着概括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的现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建议和展望。

  一、理论发展

  近20年,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研究为我们认识双语句法表征的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结构启动模型对跨通道句法启动的关注以及动词句法表征模型对句子产生和理解的深入分析。

  1.结构启动模型

  结构启动模型(Structural Priming model)是语言产生的联结主义计算模型(Chang,2003:32)。Boebell等人首先将语言内句法启动现象扩展到双语中,通过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的研究,发现双语间具有相同功能结构的句子,在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都相同时,则双语共同表征。严格的结构启动模型观点有3种基本假设:一是句子产生从表达命题内容的信息开始;二是各种信息存在不同的可通达性,这些不同点有利于结构选择顺利进行;三是句子产生是从左往右进行的,词逐渐增加逐个选择,后面的选择受制于前面的选择。结构启动模型应用一种循环网络,目的是学习如何从静态的概念信息映射到词的序列。跨语言句法启动在该模型中被看成向后传播的学习算法。国内学者李荣宝(2006:377)发现,跨语言句法启动只存在于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L1对L2的启动。第二语言表征通过和母语表征的匹配建立起来,随着学习不断深入,这种以匹配为主的第二语言加工逐渐被独立的、自动化的加工所取代,从而摆脱母语句法的影响,句法启动现象最终消失。

  2.动词句法表征模型

  跨语言句法启动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双语句法表征的方式。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来自Hartsuiker提出的动词句法表征模型。该模型把词汇信息的表征分为3个层次:概念层、词条层和词形层。其中,词条层主要作用是编码语法信息。词条层包括:词条节点、句法特征节点和组合信息节点。该模型认为:在概念层上第一语言动词的词条节点与概念节点的联系较强,第二语言联系较弱,但两种语言的概念是共同表征;双语句法表征是共享的,原因在于双语间共享相同用法的动词的句法特征节点和组合节点。因此,动词句法表征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双语跨语言句法启动现象:一是两种语言之间能够产生跨语言句法启动。两种语言间相似句法结构的句法信息是共同表征的,启动语言中使用的句法组合对目标语言有预先激活作用;二是翻译促进作用;三是跨语言句法启动能够由动词因素引发。国内学者回坤等(2012:123)认为,中-英熟练双语者在英语句子理解中能够利用抽象的句法表征,表现出与英语母语者不同的句法加工机制,支持了动词句法表征模型。

  二、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现状

  自从Bock(1986)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句法启动效应的存在以来,研究者对句法启动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杨洁,2007:290)。这些研究所使用的句子材料包括:主动和被动句、不同修饰成分的名词短语结构、补语成分标志缺失的句子、主句、完整和缩减的关系从句。使用的主要实验范式有:句子复述-图片描述范式、句子补全范式、脚本互动范式和句子回忆范式。

  Loebell等人(2003)首先将单语句法启动现象扩展到双语中,以检验类似的启动现象在双语间是否也存在。此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句法结构都发现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现象的存在(Loebell,2003:801;Meijer,2003:191;Hartsuiker,2008:222;Dsemet,2006:621)。这些实证研究充分展示了对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探索。下面结合这些研究情况,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作出简要的总结。

  1.词序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

  句子产出包含两个加工水平:功能水平(functional Level)和位置水平(positionalLevel)。在功能水平,词条完成通达,并被指派句法类型;而在位置水平,在功能水平表征的基础上,建构包括层级句法结构和线性/词序结构在内的各组成成分。研究表明,即使功能结构和层级结构相同,词序也可能不同,所以功能水平的表征决定句子结构,但不是组成唯一的句子。在单语研究结论中,词序对句法启动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双语研究结论中,这种影响效应会更大,因为双语间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和层级结构、但词序却不同的句法类型。因此,双语间相似的句法在层级结构水平还是在线性位置水平进行整合,目前备受关注。

  Schoonbaert等人(2007:170)在德语和英语、西班牙-英语和荷兰语-英语等语言的两个方向上(L1-L2;L2-L1)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两种语言间的功能结构、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都相同时,存在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

  但是在功能结构、层级结构相同,线性结构不同的时候,是否会产生跨语言的启动却存在着争议。在后续的研究中,陈宝国等(2012:388)认为,词序是否相同是决定跨语言句法启动的重要因素,双语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句法错误迁移现象可能是词序作用的结果。由于词序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问题直接关系到双语句法启动的机制问题,但词序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词序相同是否是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必要条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词序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将成为目前跨语言句法启动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2.词汇因素对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

  词汇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也是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语言内的研究表明,句法启动不是词汇重复的结果(Bock,1989),也不能用题元角色(ThematicRoles)的种类来解释,但一些研究发现,词汇因素在句法启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当启动句和目标句中的关键动词相同时,启动效应会显著增大。Salamoura和Williams(2006:301)发现,跨语言的句法启动可以由单个动词引发,进一步说明词汇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起着作用。Schoonbaert等人(2007)采用PO结构和DO结构的句子使用图片描述的范式对荷兰语-英语双语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词汇重复促进效应(Lexical-boost effect)。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存在词汇促进效应:Bernolet和Hartsuiker(2007)采用名词短语对荷兰语-英语、荷兰语-德语双语间句法启动的研究发现,词汇促进效应仅在荷兰语(L1)内存在,在英语(L2)内不存在(Melinger & Dobel,2005)。由于语言间词条通达的强、弱程度与语言内不同,词汇因素是否也会对语言间句法的整合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跨语言的句法启动(Huang,2001),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3.语言内句法启动和语言间句法启动的比较

  双语句法表征共享是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理论基础,如果双语间的句法表征完全共享,那么语言内句法启动和与语言间句法启动的启动量就应该不存在差异,但目前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Bernolet等人发现,语内的句法启动量要大于语间的句法启动量。语言内和语言间句法启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两者启动量的大小可能受词汇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另外,随着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两种语言句法的整合程度也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引起启动量的改变。该问题的研究由于直接关系到双语句法的启动机制或表征方式问题,因此受到了心理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

  4.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内隐学习机制

  对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发生机制,研究者指出大部分启动现象都由长时间的内隐学习引起(Bock,2007:438;Chang,2006:251)。

  内隐学习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常规抽象信息的加工规则。这种掌握是学习者无意识的活动,即学习到的信息加工规则能够通过某些验证方法表现出来,但意识上却无法得到这种规则的具体体现(赵晨,2014:240;徐浩,2008:171)。内隐学习具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学习不仅是获得某种信息和联系,还是抽象规则和知识的获得;二是学习者不能明确表达和描述学习到的结构和规则;三是学习符合对于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而不是通过明确的假设检验获得;四是遗忘症患者也存在学习(Seger,1994)。Ferreira 等(2008)认为,语法结构学习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所以内隐学习机制似乎是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根源。Bock和Griffm实验证明了即使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有多种不同的结构,某种特定结构中仍存在持久的句法启动效应,这种现象可以用内隐学习理论来解释。Gries(2005)用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现实情境中的句法启动。实验使用选取的自然情境中的对话。研究发现,自然对话中的句法启动更强烈,表达更富有多样性。Chang等(2006)基于联结主义的双路径建构和试误学习的神经网络,模拟内隐学习理论模型。模拟理论模型产生了与实验法相同的启动效应。上述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学习机制导致句法结构的长时启动。然而内隐学习理论无法解释其他一些研究所发现的词汇驱动启动效应(雷蕾,2009:167)。内隐学习机制是不是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唯一理论解释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表1列举了国内外跨语言句法启动几项有代表性的研究。

  

  三、未来研究展望

  跨语言句法启动是句子产生和句子理解的一个重要现象。此类研究可以为句法信息的表征加工提供证据,有助于识别和确定个体在语言产生或理解中构建的心理表征。近些年,国外研究者以英语、德语、荷兰语等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国内研究者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陈宝国、李荣宝等),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尚存在争论。因此,后续双语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研究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双语句法表征问题

  Hartsuiker et al.(2004)设计了双语句法启动模型,以对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及双语句法表征和产生机制进行解释(王敏,2009:286)。但这个模型实际上是双语句法表征的最终状态,双语者的二语句法表征存在着由独立表征、语言特定向与一语句法表征共享、语言中立发展的过程(赵晨,2014:235-245)。双语句法表征发展模型并没有说明二语句法表征在向与一语句法表征共享的发展过程中,具体会经历哪些阶段。

  汉语和印欧语言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这两种差异较大的语系间的句法是如何表征的?对汉语和印欧语言间跨语言句法启动的研究,有益于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双语句法表征的特点,从而建立一个更合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双语句法表征模型。

  (2)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结构启动在二语习得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作用有多大,启动效应受什么因素的制约等重要问题,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第二语言学习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了解第二语言学习发生的机理及制约条件。

  (3)跨语言句法启动不仅产生于句子产生,也产生于句子理解的问题

  使用跨语言句法启动范式进行研究。可以比较系统地揭示句法表征的性质,其中既包括对各种句法节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假设,也涉及到哪些句法表征为句子理解和句子产生所共用。研究者为解释各种句法启动现象所提出的各种理论或模型,实际上已经成为句子产生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此外,由于这些理论或模型对句法如何表征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因此,不仅可以解释句子产生的过程,而且可能有助于揭示句子理解的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句子理解领域的研究主要关心句法加工而不是句法表征。这样,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在句子理解的背景中,检验在句子产生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句法表征理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