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9 共3176字
论文摘要

  0 引言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众多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在众多高校中,众多学生,乃至教师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课程的教学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也不愿意教”的情况,加之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落后,更是直接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对《大学语文》的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及对其实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众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改革的局面,这不仅仅是高校大学课程改革对其提出的要求,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选择。“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与象征”,《大学语文》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历史文化,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功能,因此,加大对《大学语文》的重视是时代发展对其提出了必然要求[1]。此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当前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后的就业,总之,对《大学语文》教学实施必要的改革,不仅是从总体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整体技能的需求,而且关系到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2.1 课程定位与性质不明确

  从小学到中学,至始至终语文都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开设的,且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要想进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必须在语文考试上取得高分,因此,无论是学生本人、教师,还是家长都对语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进入大学后,受专业教学的影响,《大学语文》仅仅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开设,语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走向了边缘化。而且最高的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要在高校中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进而直接导致该门课程的设置出现了极大的随意性,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改革带来极大的阻碍。如中国人民大学就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程,且其并不是唯一一所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程科目中剔除出去的大学院校,据“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所公布的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中显示,在参与调查的 91 所高校中,仅有34.8%的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其院校的必修课程,且课时也在不断缩减,80%的教师均表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堪忧。

  同时,部分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其实是为语言基础较差的理工科的学生进行补课,对其课程的性质认识仍然停留在语言层面,仅仅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而对于其人文性的发挥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作用的发挥却是完全没有考虑,出现了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的情况。

  2.2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有人针对《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展开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人表示该课程教师上课呆板,有42%的人则强烈要求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实施改革;而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则由65%的人表示教学方法是最需要实施改革的。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模式,难以有效组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而教师也只能采取“满堂灌”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师生互动少,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还是本着“以自己为中心”的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无法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在部分高校,其《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大家都知道《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讲解以实现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新意,比较老套,进而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2.3 师资力量薄弱

  在设置了中文系的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期望能够在本系进行相关文学课程的教学,普遍都不愿意在其它专业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从而直接导致《大学语文》师资力量的薄弱。在当前更加重视实用性与技术性的社会中,若从事是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就意味着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在今后评职称与担任硕导等方面也比较容易,待遇也会更好。而对于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被认为是“万金油”,缺乏必要的专业深入,相应地在今后的职称评选与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也会有较大的阻碍。这些情况的出现,就直接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队伍呈现出极不稳定的情况,且水平也不一。一方面,有实力的教师期望转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不安于教授《大学语文》;另一方面,那些新来的教师虽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但是因其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长此以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 对《大学语文》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在互联网发展日益迅速的时代,有着众多的知识获取渠道,课堂已经不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抛弃自我的权威感,积极地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教学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励学生。

  如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素质,进而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自身广博的文化知识,指引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并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最终使教学有效性得到稳步提高。

  3.2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对其教学方法实施必要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从文学、思想与人生的层面对大学生展开有关语文课程的教学[2]。如在完成了一部分教学内容后,可适当加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诸如“对食品安全问题你有何看法”、“专业与就业之间有何关系”、“对马航失踪事件有何感想”等,这些问题可能都是大学生日常关注较多的,故在课堂中他们能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设计教学课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题学习之余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有利于后期学习的展开。因此,在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的时候,也可适当穿插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联系实际的生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在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诗歌朗诵”等,积极开展对学生思维、听说以及写作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实训活动,从而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教学质量[3]。如在学习《雨巷》之后,教师就可适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切身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3.3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需积极引进业界富有盛名的专家来校做演讲,以传授相关的教学经验与学习经验,或是引进相关专家来校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从而补充《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还要定期对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并为这些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从而为其教学工作与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教学之余,也需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内涵,切实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是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因此,今后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高校需从多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教学改革,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晶瑞,陈建新.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试点中的几点尝试—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 新西部(下半月). 2010(03):114~115.
  [2] 罗晓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5):97~98.
  [3] 雷玉梅.知识铺路奠基能力插翅丰羽——试论艺术类专科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3,(16):21~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