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杨宪益夫妇《儒林外史》译本对饮食习俗的翻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7 共2846字
论文摘要

  成书于康乾盛世的《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和大集成,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书中所展现的江南地区的饮食习俗丰富而又独特,乡饮酒俗、三茶六礼、婚宴寿诞,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构成了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习俗有些失传已久,有些延续至今,但对于国外读者群而言,都是陌生和新奇的,因文化缺省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也就不可避免。如何对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负载词进行适当地译介,是译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杨氏夫妇的“文化翻译观”

  中国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要让西方受众也领略到这些“异国风情”绝非易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始终站在文化传播的高度,采用了以中国文化( 源语) 为归宿的原则,冲破纯语言的樊篱,重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他们所持的翻译观就是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西方读者,让他们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杨氏夫妇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始终将文化内涵的传承奉若圭臬,将翻译定位于文化输出的层面上,这无疑是在文化背景迥异的英语读者面前呈现与诠释一种全新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巴斯内特( Bassnett) 指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1]在文化学派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际间的静态转换,更是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2],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因涵盖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成为翻译过程中的棘手问题。

  张春柏指出,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不在于字面是否可译,而在于这些词汇即使按照字面翻译过来,也还是不能产生它们在原文里的效果,译不出原有的文化意义”。[3]因此,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必须立足文化信息的交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感受,客观估计读者的文化接受力,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手段,力求实现“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

  三、作品中饮食习俗的翻译策略

  由于文化差异的悬殊,《儒林外史》中不少有关饮食习俗的文化负载词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完全等值的对应词,必须进行合理的翻译补偿。正如杨宪益先生所言“有时跟民族文化背景相关的东西,是无法恰如其分地译出来的……我认为翻译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有些东西不易译,也不宜译。”[4]在《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杨氏夫妇对饮食习俗的翻译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例 1. 正月十二日,娄府两公子请吃春酒。

  译文: On the twelfth of the first month,after his re-turn,the Lou brothers invited him to dine with them.

  所谓的“春酒”既可指冬酿春熟之酒,也可指在中国民间春节期间宴请亲友的习俗。根据语境可以判断原文中的“春酒”意为春节期间的宴饮,是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俗,在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然而由于双语的文化差异,“春酒”在英语词汇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如果直接按字面译为“spring wine”,势必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语义空缺( zero of meaning) ,杨氏夫妇采取了交际翻译,将这个特有的文化元素释义出来,再现了源语词汇的主旨。这样,译文不仅合乎译语规范,而且也将主要信息到位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流畅而不晦涩。

  例 2. 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译文: …but on the second and sixteenth of everymonth you will have meat with us…

  “牙祭”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匠师、徒工等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这一风俗的由来,尚难确考。食文化专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其与佛道二教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有关。每月初一、十五,老百姓供佛敬神,必在这两天吃素,到第二天才可开荤。明末清初时,这一风俗也在中国南方地区沿袭。“牙祭”实际上就是进肉食。然而,外国读者受文化认知的限制,对“牙祭肉”这一习俗产生理解真空,为了信息的有效传递,杨氏夫妇放弃了原有的形式,采取交际翻译,突出原文的意旨“have meat”,从而让目标语读者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 3. 进房撒帐,说四言八句,拜花烛,吃交杯盏,不必细说。

  译文: The bride and groom went to the marriagechamber,recited the usual phrases,bowed before thedecorated candles,drank wine together and all the restof it.

  在这句中,作者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的传统婚俗。

  “摆花烛”和“吃交杯盏”都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拜花烛”亦称“拜天地、拜堂”,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夫妻互拜。“吃交杯盏”又称“合卺”,新婚夫妇喝交杯盏,意寓心心相印,永结同心。译文中,译者采取了语义翻译的策略,保留了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在形式上也与原文最为贴近。虽然国外读者未必能明白“拜花烛,吃交杯盏”的婚俗细节,但却不难联想到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因为西方国家在婚礼上也有新人共饮香槟的习俗。因此,在这种情境下采取语义翻译,既很好地传播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又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例 4. 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译文: The streets and lands house six or seven hun-dred taverns, large and small, and over a thousandteashops…Thus every day seems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and every night like New Year’s Eve.

  该句极力渲染了南京秦淮河畔茶、酒文化的繁盛,人流如织,夜如白昼,从而折射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饮茶品酒的风气已日趋鼎盛,作者将酒楼茶社热闹的场景形象地描述为“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然而,在译文中,“寒食”和“元宵”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Spring Festival”和“New Year’s Eve”。“寒食”和“元宵”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其中,“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到二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但对于缺乏这种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而言,无法将语篇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与目标语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于是就容易导致这两个文化负载词的意义真空。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及除夕已被世界人民所熟知。

  目标语读者由于具备了这一文化预设,自然就容易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旨。译者采用了“改变形象”的译法,是为了传递“寒食节”与“元宵节”的文化内涵而进行变通的翻译处理。如果译文中对“寒食节”和“元宵节”进行释义,虽忠实于原文,但却显得累赘冗繁。因此,杨氏夫妇透过字面含义进行“过滤性创造”,从而达到翻译的“等效”。

  四、结语

  由于文化的悬殊,在翻译《儒林外史》中关于饮食习俗描写的过程中,容易使目标语受众产生“理解真空”。杨氏夫妇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及跨语言、跨文化的融通能力,在进行译介时着眼于宏观的文化层面,透过文本形式,把握内容实质,采取灵活适当的翻译策略,将源语文化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中,让目标语读者感受源语文化的美妙,从而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Bassnett,Susan. Acquire,Translation Studies[M]. Methuen:London & New York,1980: 39.

  [2]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

  [3]张春柏.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8.

  [4]陈宏薇. 高级汉英翻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