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工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的作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2 共63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工会对企业责任建设的促进分析
    【第一章】工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的作用绪论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第三章】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国际视野下工会参与企业责任建设的现状
    【4.2  4.3】我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及工会参与概况
    【第五章】构建工会推动企业责任构建的工作模式
    【结语/参考文献】企业社会责任创建中工会角色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过去,我们对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有税收、GDP 等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但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一直缺乏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测评体系来衡量。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梦"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如此重大的战略部署的落实,光有宏观层面的理念和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切实解决好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而解决好企业的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商业诚信、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让国内外有些人发出了"中国的灵魂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的质疑。如果任由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恶化,不促成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然会要打折扣,实现"中国梦"就必然会要打折扣。

  一、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和深远。

  1、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党委政府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

  当前,企业在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公众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和谐共赢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期许。但客观上讲,当前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没有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也缺乏一个系统的监督机制。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有利于引导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面临短期成本开支和长期潜在利益的博弈,面临追求既得经济利益和提升无形软实力的取舍。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从根本来说是追求一种"互利共赢".现代社会,缺乏社会良知的企业和企业家,决不可能取得事业上巨大和长久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亏本的无偿付出,而是一项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的长远战略投资。

  3、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

  实现"中国梦",落实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首先就是要确保职工共享企业和社会发展成果。企业应承担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机会,营造健康先进的企业文化,而这些密切关系到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

  4、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建立安全、诚信、美好的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

  当前,环境保护、气候变暖、能源保障、劳资矛盾、食品安全、消除贫困、灾难救援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为抓手,把以前政府要求完成的任务转变为企业自觉行动,这对于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以及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来讲,企业社会责任算是个舶来品,企业社会责任进入中国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

  1、被动引用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到 21 世纪初。

  在跨国企业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要求下,一些外向型的中国企业开始接受境外的公司或组织就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验厂活动。这也让一些国内企业开始注意到并逐步重视起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还在一些国际贸易项目中初步建立起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准则、标准或体系。

  2、推介调研阶段,从 21 世纪初到 2006 年。

  国内的研究学者、NGO 和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成体系、成规模的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讨和宣传。与此同时,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也开始把企业社会责任提上议事日程,劳动部、商务部等部门先后启动了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调研工作。

  3、全面推进阶段,从 2006 年至今。

  第三次修订的中国《公司法》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写入法条,于 2006 年 1月 1 日正式生效,这成为宣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2006 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此后,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方开始踊跃投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2008 年 11 月,胡锦涛在 APEC 会议上提出:"中国企业要自觉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之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浪潮,从东部沿海省份向中西部内陆省份推进,从能源、电力等国家垄断行业向商贸、通讯、金融、房地产、装备制造等行业和私营企业扩散。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显示:2014 年,我国企业共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书 1526 份,其中,主力为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

  第二节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梳理和补充中国市场经济理论。

  本课题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为研究对象,需要分析市场、政府、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互影响,对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思考,并对如何推动企业责任建设提出建议,有利于梳理和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理论。

  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终究绕不开的管理学课题。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不同,本课题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推进模式,有助于根植中国国情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探清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竞争力、生命力的途径,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理论。

  3、有利于完善和改进社会治理理论。

  当前,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多是从企业和政府两个维度出发。然而,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必将逐步形成。工会作为重要的"第三部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将是其融入和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大局的重要抓手。本课题以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完善和改进社会治理理论。

  4、有利于拓展和创新工人运动研究理论。

  目前,国内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的实务研究并不多,工运研究者对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其角色定位、工作方法、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流程程序、成果运用等也缺乏系统研究。本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模式,有利于拓展和创新我国工人运动研究的时代内涵。

  二、现实意义

  1、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当好"企业公民".

  当前,随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动用工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一味追逐利润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优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模式,能够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内生动力。

  2、有助于处理好政府、企业、社会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道德水平滑坡和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利益冲突集束多发,社会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凸显,如果不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必将导致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害。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员工、自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而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的互利共赢。

  3、有助于推动工会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提高服务效能。

  在传统认识中,工会就是"开会搬凳子、比赛吹哨子、白喜当孝子、过节发票子"的组织,然而市场经济下劳资博弈日益显著,工会迫切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调整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法,来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而作为中国最有实力的群团组织,工会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可以有所作为,也应该大有所为。本课题的研究,就有助于工会更好地借助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这个工作抓手,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1、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1953 年,霍瓦德·R·伯文(Howard R.Bowen) 首先提出企业及其经营者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这位美国人因此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虽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究的历史才 60 多年,但这种思想已经在西方至少孕育了3 个多世纪。西方国家对企业责任内涵的研究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演变的过程(见下页:图表 1)。18 世纪 60 年代欧洲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是模糊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不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业革命后,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亚当·斯密的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认知后,人们认为积聚财富才是最高法则,而企业只要高效使用资源、生产消费者需要和买得起的产品就是尽责。受之后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影响,企业以利益为最高追求而几乎没有社会责任的概念,也因此带来不少社会问题。尤其到了 19 世纪后期,随着大型垄断企业对经济掌控的加深,这些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企业劳工维权呼声也日益高涨,政府才不得不出台各种法律并要求企业在法律框架内追求利润,以调和社会矛盾。

  1960 年前后,也就是霍瓦德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命题后不久,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各种观点也浮出水面。比如,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62)、哈耶克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就明确反对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87)等持"利益相关者"观点的研究者则坚持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这场理论大辩论中,卡罗尔(Carroll)于 1979提出的"企业责任四层次"理论,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应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四个层次,获得最普遍的认同。

  20 世纪后期,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入实务阶段,关于绩效回报、标准化和国际化的研究成为理论热点。1997 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的"三重底线理论"指出,企业要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底线,这个理论奠定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共识基础。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两个新的、差异化的研究趋势,一是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不同形态的企业做类型研究,二是研究对象从大公司转向中小企业。

  2、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黎友焕、殷格非、李立清与李燕凌、崔江水、景云祥、田虹等学者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先驱,在引进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 21 世纪,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逐渐升温。和西方国家走过的历程一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也是从对这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开始的。

  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义务,对股东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公众是要增进社会公益。

  邓健把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分为三个层面:狭义概念包括经济和法律责任,中观概念是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广义概念则拓展到道德责任。

  王加灿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拥趸,认为企业责任就是要尽力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愿景。陈迅则从对象入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是对股东和员工负责;中级层级是对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负责;高级层次是一种慈善责任。杜中臣从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入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绝对责任和相对责任两种类型。张文魁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内外两个向度:对内是优化产品、树立品牌、强大企业,对外则更加注重节能环保。

  二、国内外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研究

  1、国际上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研究。

  国际上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研究分成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更注重实务性的标准体系研究,二是更注重基础性的理论模型研究。

  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是 SA8000 和 ISO26000.其中,"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 SAI)于 2001年发布的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是国际上首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需要指出的是,SA8000 虽然被称为社会责任标准,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劳工三权、童工、工时、工资、安全生产、职业病等劳工劳权的保护,没有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内涵,并且带有一定的贸易壁垒属性。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简称 ISO)制定的《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是 ISO 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9000)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之后的第三个国际标准体系,但它作为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南,主体不限于企业,功能上也不能用于第三方认证,它主张差异化,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责任国际组织的认可和采纳。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研究中,乔治·恩德勒的"恩德勒同心圆"模型最为著名,应用也最为广泛。恩德勒把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横向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领域,把对企业的道德要求纵向划分为基本规范、超出最低限度的积极义务、理想向往三个层次,并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在三个领域、三个层次里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形成范围宽广、道德负责、灵活多变的决策行为,供企业自身实际选择运用。

  2、国内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研究。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研究主要在动力机制、参与主体、发展阶段三个领域展开。

  动力机制方面。吴向党,翟运开指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有赖于制度建设、观念建设、企业家精神的配合促进。林晓飞、郑文哲分析外部动力包括为需求、法律、监督、评价和激励等,并为各机制设定了相应的目标。

  陈超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能脱离中国国情,要从金融投资、法律支持、职工参与、舆论倡导等方面推动。

  参与主体方面。很多学者都认为政府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何朝晖、黄维民借助博弈论分析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政府的态度行为。

  不少学者为作为企业责任推动主体的政府赋予了众多角色和功能。比如:钟宏武、张唐槟认为政府应该扮演规制者、推动者、监督者三种角色;王慧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引导者、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四种角色;郑承志、刘宝认为政府应该扮演示范者、宣传者、规制者、催化者、合作者五种角色。

  此外,还有另外一派研究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推动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政府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社会力量也应该积极投身其中。比如:朱锦程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但要有政府从宏观上推动,还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协调、配合。

  发展阶段方面。有研究者认为要首先厘清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再来讨论角色定位和工具选择问题。比如,郭洪涛就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分成了被动履行、主动履行、引领履行的三个阶段,而我国正处于被动履行阶段,政府要把培育合法而强大的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引导作用,作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国内对于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的研究

  相比国外较为丰富且多样化的理论成果,国内研究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体系和理论模型等方面尚没有做深入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通用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尤其是中专门针对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实务性研究,相比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性研究而言就更加地少。目前,国内上海、宁波、长沙等地的工会组织已经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工作,但是从事工运研究的工会工作者和学者,尚未从理论高度对工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实践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而本课题的创新性恰恰基于此,本文应是理论界较早对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角色定位、工具选择、推进流程、成果运用等内容进行系统学术探讨的论文之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