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错别字与课程形态的关系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9732字
摘要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建构的小学语文课程呈现出新的形态,这不仅为课程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经验,也为解决小学语文课程长期留存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试从解决错别字问题这一角度加以讨论。 错别字,是汉字书写和运用中出现的错字和别字的合称。 错字,指字形或结构错误的汉字;别字,指把甲字写成或读成乙字,“乙字”就是别字。 儿童在学习汉字书写与运用的过程中出现错别字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如何降低错别字率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关注的重要问题。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实验课程(以下简称“实验课程”)的有关经验,为纠错正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错别字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与汉字认读与书写以及阅读、写作等课程的组织样式即课程形态具有直接关联,合理的课程形态能够降低错别字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实验课程的概况

  对学前儿童读写行为的研究发现,早在儿童真正学会读写之前,就已经在积极地尝试运用、理解读写。

  尽早能读会写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儿童的这种发展需要。 基于这样的背景,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于 2000 年秋在小学部启动“八岁能读会写” 语文课改实验,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儿童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学习过程中,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到小学二年级结束时,即在儿童 8 岁左右大部分达到“能读会写”. “能读”,“是指儿童能独立阅读童书及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阅读多媒体资料并主动获取信息”,“养成广泛阅读的兴趣和持久阅读的习惯”;“会写”,“是指儿童有主动表达的愿望,入学几个月后就可以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借助电脑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流畅、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书面写作、网络写作有持续的兴趣”.

  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用一半的时间完成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其余时间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涉猎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参加社会实践”,在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提高“能读会写”层次的同时,培养其“情感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对实验课程的意义不只是在工具与资源层面上,更在于推动了课程形态的变革。 实验课程从汉语拼音学习开始就介入计算机操作,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整合,一年级学生即能借助计算机写作,掌握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在低年级就实现了识字、阅读与写作的互动,并由此推动了中、高年级课程的变革。 实验课程是开放的,在持续十余年的探索中借鉴了“生本教育”、“上海二期课改”、“亲近母语”等经验,其建构的语文课程由三部分学习活动构成:基于教科书的传统语文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展开,写作、整本书阅读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都拥有交流共享的网络平台,学习时空超越学校与教室,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都呈现出新的组织样式,为小学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经验。 目前山东、浙江、甘肃、河北、陕西、江苏等地都有学校参与这一实验课程的建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