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人文性诗教中的诗画互换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18 共3352字
摘要

  以“以诗立德”“以诗育人”为价值取向的“诗词进校园”、“诗教校园”活动进入小学以来,念读、朗诵、背诵、书写诗、习诗、诗廊、诗墙、诗报(刊)等成为常见方式,教学化、功利化、模式化、物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的整合,依据诗画合一学理,生成小学人文性诗教中的诗画互换实践策略,可孕育小学人文性诗教实践更多的可能性。

  一.人文同质:诗画合一的逻辑起点

  1.系于情志:诗画共同的人文追求

  诗画合一是中国古代绘画与诗歌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是诗生画意、画显诗境的感知表征,情志的相同相渗发育人之一端,内涵相合,本质归一。诗画审美情趣的相异,源于诗与画呈现真理的艺术显现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诗与画均为客观之境与主观之情的艺术化结晶,艺术语言各异,人文理趣却殊途同归。无论吟诗作画、诗题画境、画尽诗意,修人修德的价值追求始终蕴涵其中,亘古不失,释放出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

  从中国诗歌史和美术史看,无论诗歌,还是画作,诗境、画境颇含人文营养,凸显或隐匿着民族情怀、魅力人格、人性光辉、伦理价值、道德情怀等等,无不具有隐匿的审美和认知内蕴。因为,诗画者的人文情怀个性化地造化于心,于创作尽显涵养心性之功,于欣赏则尽得人文外化熏陶之显,内隐外化,泽润心性,演绎出人文的化育华章。杨维桢所说的“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即是如此。恰恰于此,古代的修人修德追求与诗画一如盐溶于水,存乎心性,化于诗画之境,诗画之境不失为修人修德之功的外显化育方式。在当下小学的诗画合一实践中,实践者或从语文教学。或从美术教学工具性的单一角度入手,诗歌的阅读理解和绘画技能训练各执一端,语文、美术课标所规定的人文性和人文教育难以实现整合,导致诗画合一实践活动中人文教育的消泯,痛失了教育的人文一端。

  2.人文同质:诗画合一的一个聚焦点

  小学诗画合一的诗教实践不仅在于诗与画物境的同一性,还在于其中人文的同质化。画是以塑形写意方式呈现人文精神,诗则是赋诗言志,诗画融通、本质趋同才能演化出诗情、画意互为转换的路径。中国古代生成的自画自题、为画题诗、诗意画词意画创作等人文精神同质化方式值得借鉴,其核心是立足于客观感受基础上的主观感受同质化。因为世界以人为中心,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也以人为中心,虽然各种艺术的语言不同、审美趣味有别、审美接受有差异,但是作为主观世界的核心———人文价值取向却因阶级、立场、观点的相同或近似而产生认同或融通,这种认同和融通即是同质化。所以,诗与画释放的人文情怀、人文价值是诗画共同关注的焦点。这是中国诗画一律的学理之一,也是诗画合一的内在机理。但凡涉及到诗画的教育或创作,不论是依诗作画,还是诗配画意,均以意境趋同、精神合一为终极追求。作为诗画合一的人文性诗教路径,诗画、词画、文画等互为转换,通达精神愉悦境界的不仅是形象的审美真实与生动,更在于蕴涵其间的人文精神吸纳和消化。现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画配诗插图、艺术创作中的摄影小说、儿童读物中的连环画等形式都取利于诗画合一的方法论。回顾民国至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多有诗画、文画合一之处,课文图文并茂,趣味别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既容易生成审美愉悦,又能启迪心智,在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互动中孕育人文熏陶,培育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积淀人文素养。

  在小学诗教活动中,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可以通过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生成目之所瞩、身之所容、心之所寄。应用诗画合一原理,充分调动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借助小学生绘画的基本技能,便可在诗与画互为诠释的想象空间,达成人文与形象的聚焦点。因为,小学生对物境的直观感受和主观表达,无论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直观感受,还是基于这些直观感受的主观表达,人之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人文精神无不含蕴其中,诗与画的显性形象和诗与画的隐性主观,都会因为人文精神的聚焦而产生直逼心源的魅力。

  不仅如此,诗画合一的同质化还表现在小学语文学科和小学美术学科均具人文价值的共同取向,所以诗画合一的人文性诗教活动可以在小学语文、小学美术和诗教活动展开。当然,小学诗画合一的实践不是针对诗配画、画配诗的艺术创作,目的是通过读诗、绘画活动,横跨语文和美术两个学科,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互换诠释中,提取人文精神的活性因子,积淀和丰富人文素养。

  二.提取与表现:实践诗画合一的路径

  小学诗画合一的诗教实践方法有两种:一是缘诗作画,以诵读、赏析诗歌带动作画;二是由画得诗,以欣赏绘画带动诗歌诵读和诗歌习作。提取形象、捕捉人文情感、转换形象是两种方法的关键所在。

  1.缘诗景绘画境,以画解诗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讲授诗歌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抓住一、二句精要之处。活动中,通过细读感悟,捕捉具象,提取诗歌中的物境,结合学生体验,以绘画、图片、照片、贴画制作还原或再现物境,折射出诗的情志。具体操作方式有:(1)用画配诗,即依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诗画论原理,通过呈现符合诗境的图片、照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2)借诗作画,即根据诗境、诗意,引导小学生创作儿童画、蜡笔画、简笔画、拼贴画,或开展摄影活动等等。

  2.缘画境悟诗境,借画诵诗

  新课改强调小学各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人文性诗教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教育专题,缘画境入诗情。基本方法有三种:(1) 基于教材插图,缘画入诗。即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人文精神。(2)基于简笔画、水墨画、水粉画、摄影作品的选用或创作,开展欣赏绘画、记诵诗歌活动,温故知新。(3)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或创作或搜集,用图画、照片解读诗歌;或用诗歌解读图画、照片,将诗画的景、情、意境融会于人文教育。三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就是将人文性诗教融会于教情、学情、教学情境、诗景、诗境、诗情、画境,于诗歌“悟处皆画”, 于绘画“画处皆诗”,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认知目的。这样,学生的人文精神自然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3.缘画境作题诗,借画作诗

  题画诗即“为画而作”,在中国传统甚久,目前在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选用。在诗画合一的人文诗教实践中,写题画诗不是为了创作诗歌,目的是将诗歌背诵和诗歌习作训练整合起来。

  其操作方式有两种:(1)学生根据已有的绘画、摄影作品,用学过的诗歌为绘画、摄影作品配上符合其意境或形象的诗歌。(2) 在绘画、摄影作品欣赏中,从事古体诗、儿童诗、童谣等习作。活动中,绘画、照片人文主题的选取、主题解读的浅近是关键,图片、照片的人文意义应符合儿童的人文认知水平,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起与人文素质提升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小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有效理解和内化。

  三.拓展辐射:放大诗画合一的方法论

  诗画合一的本质在于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呈现共同的人文精神价值。诗与画虽然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外师自然与社会,但艺术的本质均聚焦人文精神的心源,凝聚“造化”与“心源”的合一。由此原理,扩而大之,小学人文教育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领域。(1)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文合一的人文教育活动,通过“为文配画”、“诗文相配”“诗文互转”等活动,加深小学生对诗文中人文精神的感悟;(2)在美术教学中,开展诗文与画合一的人文教育活动,通过“为画配文”、“为画配诗”、“为诗作画”、“为文配画”等活动,推动诗、文、画之间的人文会通;(3)在音乐教学中,开展诗乐合一的人文教育活动,通过“为乐配诗”、“为乐配文”、“为诗乐配”、“创作歌词”等活动,推动诗乐之间的人文内涵互动。学校还可以辅之“古诗配画大赛”、“短文配画大赛”、“题画诗大赛”等活动,有专题、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较为系列化的人文知识普及和人文性诗教活动,丰富学生人文实践的载体。

  当然,诗画合一是人文性诗教的策略,实施中需关注四点:(1) 小学生的人文教育重点在于感悟和熏陶,不在人文知识的死记硬背,需要知、情、意、行的全面介入;(2)有别于成年人的人文教育,须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诗画合一中的绘画习作,目的是达成人文教育,不在绘画创作;(3)以儿童为中心,须基于小学生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表达方式,激发兴趣,调动体验,有效触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理性灌输;(4)须确立诗画合一人文诗教实践的辅助性地位,切莫喧宾夺主,影响有关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