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爱国主义取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18 共4054字
摘要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不仅仅是教授听说读写的工具,也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渠道。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除去表层的文字图像层面,还有其深层的结构,即隐含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本文选取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的二十篇课文为研究语料进行价值取向分析,然后定位爱国主义价值取向,选取其中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来考察该课文中的语言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是怎样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来构建概念意义并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的。

  一、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

  O’Toole 的《展示艺术的语言》和 Kress & van Leeuwen 的《阅读图像: 视觉语法的设计》的公开发表开创了多模态语篇分析(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的研究时代。[1 -2]多模态语篇分析突破了以语言为单一对象的语篇分析,将分析领域延伸到了图像、音乐、身体和建筑等多种风格、多种模态的领域。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 ( 1) Halliday 的社会符号学是基于意义的学科,各种不同意义的出现都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不可分开,语言是社会符号的一种。[3]因此,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提出其他社会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都能表达意义; ( 2) Halliday 提出,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表达意义的书面和口头语篇包含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多模态语篇分析接受了 Halliday 关于语言的三大功能说并将其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图像、音乐等其他符号系统中。[4]自多模态理论提出以来,有不少学者已经或正在致力于多模态语篇的研究。[5 -8]多模态语篇中的语言和图像的关系是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Royce 提出的符际互补理论( intersemioticcomplementarity) 为研究以文本为基础的多模态语篇的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分析框架,并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借鉴 O’Toole 和 Kress & van Leeuwen 的理论,提出概念符际互补( ide-a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人际符际互补( interpers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和语篇符际互补( composi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的理论框架。[9]( p109)其中符际互补理论的概念意义( ideational meaning) 是基于 Halliday & Hasan[10]的词汇衔接理论提出的。Royce 认为,要分析出图像和文字之间的互补关系,首先要识别图像中的视觉信息成分 VMEs( visual message elements) ,即表达信息和经验意义的符号,再查看图像中的视觉信息成分是否与语言符号构成重复( repetition) 、近义( synony-my) 、反义( antonymy) 、上下义( hyponymy) 、整体与部分( meronymy) 和搭配( collocation) 关系。

  在我国,多模态语篇分析在近十年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在相关领域内作了深入研究,但国内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语教学领域,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语篇的研究较少,对语篇所处的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也较少涉及。[11 -12]傅建明等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价值取向分析研究,但没有涉及到小学语文多模态语篇本身的分析与探讨。[13]

  针对以上的研究空白,本文选取由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的二十篇课文为研究语料,借鉴傅建明设计的价值取向类目表作为分析框架,并分析这二十篇课文的价值取向。接下来本文选取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应用概念符际互补理论,探讨多模态课文语篇中的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符际之间的意义关系,如“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和“搭配”来实现概念意义建构的。同时,本文考察了如何在图文互动中构筑爱国主义价值取向。

  二、语料与价值取向

  本文借鉴傅建明的分析框架,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统计分析了2014 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二十篇课文,得出以下结论( 表一) :

  表一价值取向中的“热爱学习和科学”出现的频率最多,有 7 篇课文,占统计总数的 35%。其次是“爱国主义”价值观,出现了 4 次,占统计总数的 20%。列于第三的是“环境意识”,占总数的 15%。有关“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共有2 篇课文。有关“性格教育”和“热爱人民”的各有1 篇。小学阶段是学生识读习惯培养时期,也是形成初步价值观和培养道德习惯的重要时期。正如唐霞指出: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14]因此,本文专注探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爱国主义语篇。

  三、爱国主义语篇的概念意义构建分析

  从上面的价值取向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国主义价值取向范畴总共有三个类别: ( 1) 正面直言热爱祖国和北京; ( 2) 歌颂中国变化,展示爱国之心; ( 3)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这三种范畴分别体现在四篇多模态语篇里。它们分别是: 《我多想去看看》、《哪座房子最漂亮》、《静夜思》和《小小竹排江中游》。

  下面将以 Royce 的符际互补理论为基础,以《我多想去看看》为个案,从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两方面入手,研究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爱国主义文本中的语言和图像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传递给读者统一的概念意义的,并探讨语言和视觉符号是如何相互作用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的。

  根据 Royce 的理论框架,《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图像中的视觉信息成分可以总结为: ( 1) 参与者视觉信息成分: 妇女,男孩,天安门广场照片,五星红旗,士兵,学生; ( 2) 活动视觉信息成分: 举( 妇女举着天安门照片) ,看( 男孩看天安门照片) ,说( 妇女对男孩说的动作) ,坐( 男孩坐在树底下) ,升旗,奏乐; ( 3) 环境视觉信息成分: 山,树,广场,人群; ( 4) 特征视觉信息成分: 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服装,典型的中国农村儿童服装,橄榄绿( 军装) ,现代服装,学校校服,绿色( 的群山) 。

  在文本方面,这篇课文共有八个小句: ( 1) 妈妈告诉我; ( 2) 沿着弯弯的小路; ( 3) 就能走出大山;( 4)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 ( 5) 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 6) 我对妈妈说; ( 7) 我多想去看看; ( 8) 我多想去看看。

  从文本与视觉符号相关联的角度进行分析,本语篇的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衔接关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1) 重复关系。重复关系是指视觉信息成分与语言符号中的词汇项目表达的意义完全一致。该关系在本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比如参与者视觉信息成分“五星红旗”与词汇项目“五星红旗”形成重复关系。通过这种重复,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观察五星红旗,使其知道五星红旗四个汉字的写法、了解国旗的意义、热爱国旗,并形象、生动地向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另外一个重复关系发生在活动视觉信息成分“升旗”和词汇项目“升旗”之间。通过这一重复,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升旗仪式中有威武的国旗护旗手、仪仗队和军乐队。该重复关系不仅强调了大山里的孩子想去遥远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愿望,还能激起低年级学生对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向往; ( 2) 上下义关系。在纯文字语篇中,上下义关系常常表现为上位词和下位词之间的蕴涵关系,即上位词包含了下位词的意义。在多模态语篇中,上下义关系指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形成一般和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中,参与者视觉信息成分中的“妇女”是词汇项目“妈妈”的上位词,妈妈是孩子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实施者,与孩子的关系也最亲近。这样的上下义关系让低年级孩子更有共鸣,好像他们也处于听妈妈讲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故事的情景中。另外一个上下义关系发生在环境视觉信息成分“广场”和词汇项目“天安门广场”之间。从图像中我们并不能断言这个广场便是天安门广场,因为图像只用近景的方式展现出五星红旗、武警、军乐团以及群众。但低年级读者可以从该上下义中得知升国旗仪式可以在天安门广场,也可以在其他广场举行,在广场上升旗是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事情。本文还有一个上下义关系: 参与者视觉信息成分“学生”中包含了词汇项目“我”。此上下义关系反映了“我”迫切想去北京,想去天安门广场成为参与者视觉信息成分“学生”的一员的心理; ( 3) 反义关系。符际反义关系指语言词汇项目与视觉信息成分形成相反的概念意义。[9]在本文中,男孩坐在大山中的农村房屋前的石凳上,活动视觉信息成分是“坐( 男孩坐在树底下) ”,其与词汇成分“走出( 大山) ”形成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抒发出男孩盼望自己能走出大山,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的强烈思想感情; ( 4) 整体 - 部分关系。符际整体 - 部分关系是指上位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本语篇中,参与者视觉信息成分“天安门广场照片”与词汇项目“北京”形成了部分 - 整体关系。该部分 - 整体关系展现出北京与天安门广场的关系,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有包括天安门广场在内的许多令人向往的地方。

  四、结语

  在《我多想去看看》语篇中,概念意义不是以单一模态表现的,而是与图像符号一起,通过视觉信息成分与语言符号的词汇项目形成重复关系、上下义关系、反义关系以及整体 - 部分关系来表达概念意义。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图像符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已经不再处于附属地位,而是与语言符号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构建整体意义,展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以及其他的主流价值观。本研究期待能在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本研究认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多模态教材的相关特点,认识到教材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并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O’Toole,M. 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 London: Lei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ess,G. & 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1996.

  [3]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8 /2001.

  [4]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19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