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培养策略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作者:黄红云
发布于:2020-02-20 共3074字
高考语文论文精心挑选范文10篇之第九篇: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高考语文向纵深处改革,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难上加难, 如何有效提高该题的正确率, 成为取得高分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现阶段高三论述类阅读教学复习现状入手, 探寻学生得分低的原因, 力图重新建构全国卷命题新背景下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 成因探析;
 
  众所周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遍观教学备考现状, 颇有几分“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之象。本文从高三语文教学复习现状入手, 探寻学生低分的成因, 力图重新建构全国卷命题新背景下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模式。
高考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困境——教师“昏昏”, 学生也“昏昏”
 
  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教学, 当下较为普遍且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分别是整体阅读;圈定重点记号;引导学生关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等十二种设题陷阱。导致学生在大量刷题之后, 依然晕头转向, 收效甚微。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效果比鲁迅所说的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加凄惨, 牺牲无数的“木材”, 结果却一点“煤块”都没形成, 问题症结在哪里?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经验及调查了解发现, 该知识模块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学生层面
 
  第一, 学生阅读习惯不好, 没有耐心认真仔细阅读文章, 不做重点记号, 不认真比对原文, 囫囵吞枣, 或因担心时间不够而潦草阅读, 这些不良习惯致使学生做没有根据的结论判断, 胡乱选答案。第二, 学生在判断三道题目时都用同一种解题思路, 导致结论错误, 常会惯性用第一题对照原文的做题方法做第二、三道题。在2016年及以前, 合理的答题思路应是第一道题目立足于比对原文, 第二道题目立足于理解文意内容, 第三道题目立足于语意逻辑推断。然而, 学生却常常习惯用同种方法同一思维做不同题目, 罔顾不同题干提问方式的变化, 刻舟求剑导致失分严重。第三, 缺乏整体感知的意识, 丢开整篇文章的主旨不关注, 仅仅抓住命题范围的某个句子或段落, 断章取义, 片面考虑问题。
 
  (二) 教学层面
 
  因循守旧, 舍本逐末。教师只是从传统教学的角度、从知识点角度反复强调命题的十二个陷阱, 没有充分思考导致错误的其它因素, 过分迷信教学之“术”, 从未或很少考虑教学之“道”,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三) 命题层面
 
  许多试题与高考试题命制的思路相去甚远。很多地方命制的试题也犯学生常犯的错误, 三道题目都命制成第一道题目比对原文的思路。不当的试题练习干扰混淆了学生合理的答题思路, 使学生怀疑自我, 无所适从, 危害甚大。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破冰之刃——教师应先“昭昭”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 一途不可以应无方, 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高考命题考试亦然。一线教师应始终保持学习力,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变化有深入的横向与纵向地了解, 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方为上策。
 
  纵观近十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不难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几经变革, 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机械对比阶段 (2011年以前) 、信息转述阶段 (2012-2016年) 和回归文本, 注重学科核心素养阶段 (2017年以后)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思路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理论纲领的指导上。《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有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与往年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增加了如下内容:“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 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论指导的变化映射在实践中, 直接导致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思路与以往相比有巨大差别。
 
  2016年及以前, 论述类三道选择题的命题方式相对稳定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017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则变化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这种命题方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从表象上看, 它意味着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内容设置, 已经超越了“区间+比对信息”的简单化答题思维, 而是转换成一种“区间+文意转换”的复杂化答题思维, 说明高考论述类阅读改革已经由局部机械性比对走向综合理解性比对的转变。
 
  从本质上来看, 这种变化与新时期下语文高考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是不谋而合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 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已经不仅仅是指向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熟练程度, 已经告别了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的评价, 而是注重文本本位, 注重学科核心素养本位, 指向其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 是一种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考查。
 
  从考查难度上看, 2017年的考查在原来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的基础上, 更加侧重概括逻辑推断。
 
  高考的变革已经疾驰在路上, 因此, 一线教师不能局限于告诉学生注意文章的整体与局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客观与主观等关系, 局限于一些诸如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扩大 (或缩小) 范围、张冠李戴、滥加因果、过于绝对等皮毛技巧, 否则必将再次铩羽而归。
 
  反之, 教师应该积极研究《考试说明》的变化, 认识到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学生两项内容:文本理解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
 
  何为理解?何为推断?学者董毓在《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中谈到:阅读文章的过程首先是推测和理解的阶段 (作者的意图、根据、推理、解释) , 其次是求证和评估阶段 (论证、解释合理有效吗, 为什么) , 最后是判断和发展阶段 (读者联想, 扩大认知, 提出自己看法) 。
 
  故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 一线教师应建立论述类文本阅读有效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解读文章并对选项最终做出正误判断, 完成答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有效教学模式为:发现 (找出作者观点与论证) ——分析 (分析与挖掘隐含信息) ——建构 (合乎情理的独立论断) ——再判断 (基于发现、分析与建构的比对) 。唯有如此, 方能剑指高考, 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
 
  综上所述, 在新一轮的高考命题变革背景下, 教师欲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修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短板,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发现——分析——建构——再判断”;2.注重语文核心素养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注重文体本位;3.加强选项“文意转换”的研究;4.传授必要的逻辑学相关常识;5.重视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答题习惯;6.精选习题, 在经典例题中矫正、巩固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09.
  [2]张开.强化育人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J].中国考试, 2017 (7) :1-6.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12.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12.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
原文出处:黄红云.新课标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低分成因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17):41-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