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3 共2155字
摘要

  《十面埋伏》最早称为《四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一样,四面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在《南北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将原本四面改为十面,十面指的是一种战场用兵制敌战术。 《十面埋伏》中,为了表现气氛的紧张激烈,大量运用了扫拂、推拉弦和满轮技法,将十面埋伏的意境表现得生动形象,彷佛置之实境。

  在《琵琶行》中,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描写的正是《十面埋伏》中的扫、拂技法。

  一、《十面埋伏》历史背景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垓下大战为背景,刘邦听从谋士张良计策,在垓下设下埋伏,引诱项羽深入埋伏圈。其中汉军通过唱楚歌来扰乱楚军军心,项羽军心尽失,大败已是必然。大战中楚军败局已定,项羽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自尽,项羽痛失爱姬,突围无能,遂拔刀自刎吴江,刘邦取得了胜利。 《十面埋伏》是从汉军角度出发,记录了这一旷世之战。

  二、《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虽是琵琶武曲,但其中也掺杂了些许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既有兵马嘶鸣,又有柔肠寸断、生离死别。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通过在对大战中激烈的场面描绘来衬托,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烘托战争的无情。在历史的洗练下,《十面埋伏》在琵琶演奏风格方法上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是以浦东派中《十面埋伏》曲目为分析乐曲。

  浦东派《十面埋伏》分为十八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分别是“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第二部分为战前准备,分别是“吹打开门”、 “点将”、 “排阵”、 “埋伏”;第三部分是激烈的交战,从第九段的“小战”到第十六段“吴江”;第四部分是乐曲最后两段,为战后凯旋,分别是“凯旋”、“收阵回营”两段。

  (一)第一部分--引子

  这四段为人们营造了整列有序的士兵阵容,鼓角争鸣,蓄势待发的场面。以“轮拂”为开头拉开乐曲序幕,开头彰显快节奏强有力的紧张氛围;随后通过“拂轮”描绘出汉军擂鼓吹角先声夺人的场面,将战前军阵肃穆紧张强悍的氛围渲染出来,一声声战鼓响彻天空。通过在节奏上时快时慢的变化展现出战争即将打响的紧张气氛,可以预见即将上演的大战厮杀的激烈和残酷。乐曲在高低音中的不断变化,忽慢忽快的节奏将乐曲推动发展。

  (二)第二部分--战前准备

  这一部分是整首曲子中的主题部分。“吹大开门”是战前准备部分的主题旋律,紧跟着的“点将”、“排阵”、“埋伏”都是以它为基础发展递进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强有力的节奏感,使战前准备的军队的庄严严肃气氛烘托出来,彷佛听者可以看到宏大的士兵队伍整齐有序的排列着,等待着。

  琵琶演奏中的熟练技巧给整首曲子增色许多,将原本叙事描绘的战场景象赋予动感。 “埋伏”一段和《十面埋伏》所要表达的意境如出一辙,是第二部分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何为“埋伏”,就是敌在明我在暗,以静制动,争分夺秒。

  通过琵琶的长音,也就是长轮技法的演奏,将汉军急速前行,悄然无息,奔赴埋伏点的景象描绘出来,其中快速滚奏的节奏体现出由于埋伏带来的不安因素,通过长音和滚奏的交替出现给整个战前准备埋下了紧张神秘之感。

  (三)第三部分--交战

  这一部分从“小战”到“吴江”段,描绘的正是楚汉垓下大战的场面。通过琵琶推拉弦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整个战场局面的惨烈,人与人交织,马与马嘶鸣,项羽的楚军中了汉军埋伏不得不试图逃脱,汉军在其后紧跟追击。在第三部分中高潮部分是“大战”段,“小战”是楚军与汉军初次交锋,汉军不敌楚军,试图逃脱,楚军不知埋伏趁胜追击汉军。

  其后有“呐喊”段正是表现了发现楚军进入包围圈后,汉军埋伏军突然出现,喊声震天,采用拉弦强奏、双弦并推和三弦并推的手法来表现,刻画出震撼天地的呐喊声。 “大战”一触即发,在各个流派的“大战”段中对“四面楚歌”的描绘都是通过张良的箫声来体现的,以箫声代替了士兵和鸣楚歌,这一段预示着“大战”即将结束。随后的“吴江”段则是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整段曲调低沉,满含楚军战败的悲壮之感。

  第三部分将凄美的情感和惨烈的战争描写结合在一起,快与慢交织,抒情与肃穆交织,将《十面埋伏》的魅力展现出来,惨烈的战争,婉转悲壮的箫声,“吴江”段中项羽自知无力回天,爱姬诀别人世,看着乌江那头的江东父老无颜已对,表现出此时项羽回声长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四)第四部分--战后凯旋

  这一部分是整首曲子的最后两段,分别是“凯旋”和“收阵回营”,描写大战后汉军荣光回营,胜利凯旋而归的喜悦之情。和前三段不同,不再采用急慢交织的节奏来表现,通过缓慢的旋律,略快的节奏展现汉军的喜悦,迫不及待回营的场面。

  三、结语

  《十面埋伏》运用各种演奏技巧通过叙事写实的描绘手法再现了历史上“垓下之战”的惨烈凄美,它强大的音乐气势将汉军楚军大战描绘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十面埋伏》这一曲子是我国民族乐曲中最经典优秀的代表之一,借助琵琶的独奏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这一埋入尘埃的历史。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乐曲,遗留下优秀的音乐传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将《十面埋伏》最大程度上创新出适合表现的形式,一次次将《十面埋伏》推向巅峰。

  参考文献:

  [1]席昆红坤红。动人的情感 惊人的气魄--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J].民族音乐,2007,(03)。

  [2]曹月。《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风格之比较[J].艺术百家,2004,(06)。

  [3]梁冰。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创作特点[J].歌海,2007,(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