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浅析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中彝族音乐元素体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郑慧
发布于:2022-11-15 共8122字

摘 要

  琵琶是我国汉族中原文化与西域国家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性融合的产物,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本论文主要研究这首由民族传统弹拨乐器琵琶演奏的描绘彝族人民镌刻在灵魂中的节日“火把节”的曲目《火把节之夜》,从多方面的角度展现彝族音乐元素于该琵琶曲中的体现,由此展现彝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多姿多彩的特性。

  关键词:琵琶曲 火把节之夜 彝族 音乐元素

Analyse the Music Elements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Pipa Music“Torch Festival of Night”

abstract

  The pipa is the product of the cultural fus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the westerncountries and the national minorities music, 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And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first by depicting the yi people's traditional instrument pipa playinginscribed in the soul festival "torch festival" tracks "torch festival nights", from the Angle ofvarious yi music elements in Chinese aspects reflect the lute music, thus show yi music culturalconnotations and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 music colorful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pipa music Torch festival night Yi nationality Music element

目 录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基础及现状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琵琶曲《火把节之夜》
  2.1 乐曲创作背景
  2.2 乐曲结构简介
  3 彝族音乐元素于琵琶演奏上的体现
  3.1 琵琶“四度”定弦法
  3.2 琵琶模仿巴乌音色
  3.3 装饰音的大量运用
  4 彝族音乐元素于乐曲写作上的体现
  4.1 节奏节拍的运用变化
  4.2 民族调式的运用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基础及现状

  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研究需要两个基础:首先是关于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演绎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及演奏技巧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这首曲子以西南地区彝族的火把节为创作对象,曲中运用了琵琶丰富的表现力,生动而形象地刻画出彝族人民鲜活自然、而又奇美的节日场景,展现了彝族人民幸福的生活景象,以节日火把节为描绘对象揭示美的生活,用变幻的调性描绘了具有时间空间性的艺术生活,运用琵琶丰富的技巧表达出令人回味的人文情怀。其次是关于彝族音乐文化了解程度的基础,而这也是侧重需要攻克的点。

  课题研究现状:

  由于本课题是写琵琶乐曲《火把节之夜》中彝族音乐元素的体现,所以目前为止,检索的文献中与本课题息息相关的文献有以下几类:首先第一类的文献是有关彝族火把节的研究,如:《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云南彝族地区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等,主要介绍彝族地区音乐元素的特性特点,并简单了解到火把节是西南彝语支民族的共同节日,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和农事祭祀,于彝族人民生活及文化息息相关。其次第二类是关于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结构及曲式分析,如:《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探析》、《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乐曲结构及演奏提示》。其中关于课题研究方面,主要参考了许嵩先生的《彝族音乐素材在琵琶乐曲中的运用探析(下)——以《火把节之夜》为例》,这篇文献中笔者以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为个案,从创作背景、素材来源、结构与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节拍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并通过对《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两首代表作品的对比归纳、总结出运用彝族音乐素材的琵琶乐曲的基本特征。他的侧重点在于彝族音乐文化对于琵琶曲创作的影响。而另一部分的参考文献如:《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彝族音乐文化特质探析》、《浅析彝族音乐表现形式》之类的文献,大致上都是阐述迷人的彝族音乐,滋养了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同时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文化。通过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探究,使彝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从而促进彝族音乐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并对外展示彝族音乐与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的文献中,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对民族音乐美的发现及对其所要做到的传承与弘扬。可能每篇作者写作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可是终点却是相同的。类似我这类课题的研究,今后依旧会层出不穷,正因为有这类课题的出现,给予了文化传承一定程度上的助力,也于其他人的课题研究做了参考意见。更是对于民族音乐一种生生不息的热爱的表达。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特定的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下造就了非常具有特殊性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具有民族音乐代表性的彝族音乐有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沉积和举足轻重的地位。“析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中彝族音乐元素体现”这个课题缘起于当年高中艺考,《火把节之夜》作为我挑选的第一首曲目,可以说用心练习了无数遍。而本次课题的研究我将通过剖析这首由民族传统弹拨乐器琵琶演奏的描绘彝族人民镌刻在灵魂中的节日“火把节”的曲目《火把节之夜》,从多方面的角度展现彝族音乐元素于该琵琶曲中的体现,由此展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多姿多彩的特性。

  2 琵琶曲《火把节之夜》

  2.1 乐曲创作背景

  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是着名音乐家、教育家及琵琶演奏家吴俊生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为创作对象而创作的琵琶曲。吴俊生先生于 1957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琵琶专业,毕业后从事着教育专业,在其长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演奏家,张强、李光华等都曾师从于吴俊生先生。所以,无论是创作还是改编亦或是教育方面,吴俊生都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及琵琶音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首由吴俊生先生创作的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是其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的产物。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禄劝县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会饮至旬余不息,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所有村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节日的这天晚上,人们都要点起火把尽情地歌舞,把整个山寨变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世界。

  乐曲《火把节之夜》运用了乐器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及其独特的旖旎之声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了一场彝族人民自然且鲜活、奇美而又雄壮的节日盛宴,仿佛将人们手擒火把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场景展现在了眼前。作品中描绘出的彝族人民幸福而又美好的民俗景象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情怀,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首曲子也因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音乐色彩而深受后来的音乐爱好者们的推崇,更是被改编成了中阮和柳琴的独奏版本并广为流传,是当代弹拨乐作品中非常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2.2 乐曲结构简介

  《火把节之夜》这首琵琶曲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具体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曲式结构图:

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

  《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整体上可分为七个乐段,每个乐段都有各自的亮点及独特的演奏技巧,在情绪和速度分布上更是有着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尤其是高潮部分的级进衔接急板部分又回归慢板,使人感觉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宛如置身于火把节狂欢的夜晚,意境深远。首先,第一段由引子和主题旋律组成,速度缓慢轻柔,节奏舒展且规律,旋律优美而富有歌唱性,散发着浓厚的少数民族风味,第二段较第一段在情绪上具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或轻快活泼,或温柔优美,或奔放热烈。而乐曲的第三段是主题的再现部分,优美宁静,富有韵味,于渐慢的处理中结束。

  3 彝族音乐元素于琵琶演奏上的体现

  3.1 琵琶“四度”定弦法

  琵琶作为弹拨类弦鸣乐器的代表之一,更有着我国民族乐器的“民乐之王”的称号。

  并不仅仅因为琵琶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和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更因其六相二十四品的结构而造就的宽广的音域和悠久的历史洗涤。很多人都知道,琵琶乐曲演奏时通常用的定弦法,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等着名琵琶乐曲都是将琵琶的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分别固定为 A、d、e、a 四个音。

  1919 年,琵琶演奏家吴俊生先生接受四川音乐学院陈济略教授提出的设想,运用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定弦方法完成了这首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创作。琵琶独奏曲《火把节之夜》一改大部分文武曲的常用定弦,而是将琵琶的四根线之间的距离改成了连续的四度间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四度”定弦法,改定弦为 E、A、d、g(1=D)这四个音。

  而这种以各弦相隔四度一次定弦的特征,与隋唐流传的四弦四相琵琶,也就是有波斯与阿拉伯乐器之王之称的“乌德”的基本定弦法,一直被称为燕乐调中的“般涉调定弦法”。也正是由于琵琶定弦的改变使得乐器整体的音域变得更加的广阔,也营造出了不一样的音响色彩。使得乐曲中“扫”、“拂”及“双弹挑”等演奏技巧部分的音程及和弦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琵琶语汇”,更是突出了彝族音乐独特的风格色彩。

  3.2 琵琶模仿巴乌音色

  巴乌,簧管乐器的一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中非常常见,属于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彝族部落的人们又称其为“比鲁”或者“乌勒”。巴乌的构造比较简便,这种乐器由竹管制作而成,吹口处有一舌形簧片,有着前六后一共七个指孔,演奏时横吹上端,由簧片震动而发声。由于其音色宛转悠扬,如呢喃私语言,故而巴乌又被称作“会说话的乐器”。吴俊生先生深入西南地区创作这首琵琶乐曲时也是对于巴乌这种乐器有着耳濡目染的体会,故而在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第一部分慢板音乐中,即乐曲第 14 小节~19 小节的主题音乐呈现时,如谱例 1 所示。

谱例 1

(谱例 1)

  运用了琵琶演奏中右手摇指的演奏技巧,利用摇指时发出的沉稳密集的音色模拟出彝族传统乐器巴乌吹奏时低沉厚重及气鸣滑音的音响色彩,奏出这段轻缓舒展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悠扬起伏的旋律营造出一副朦胧夜色下静谧迷人的彝族山寨场景,也使得彝族音乐当中特有的音色完美的融进琵琶乐曲的创作当中。

  3.3 装饰音的大量运用

  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旋律中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这些装饰音的加入,使得琵琶演奏技法技巧方面有着较多的运用和变化。该乐曲中出现的装饰音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首先第一种是“滑音”,如谱例 2 所示。

谱例 2

(谱例 2)

  “滑音”在《火把节之夜》中有着大篇幅的运用,几乎每一个小乐段都有覆盖到。“滑音”属于琵琶演奏中左手的演奏技巧,《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中运用到的都是下滑音,即按弦时从一个较高的音将指尖滑到一个较低或者几个较低的音上,而当右手弹奏时只需要弹第一个按住的音,之后连带着发出的音皆为“虚”音。《火把节之夜》在第 14-19小节利用摇指模仿巴乌的旋律中,更是运用到了滑音营造出巴乌气鸣滑音的乐器音响效果,且在乐曲第 46 小节,级由三拍连续的滑音和一个强调音组成的过度小节中,与琵琶乐曲《春雨》第 53-54 小节有着类似的表现效果。《春雨》使用“虚注”从倍高音 re下滑到中音 re,两个八度的经过音由于手指的虚按向上滑动 4。区别在于《火把节之夜》运用的是“弹”,而《春雨》运用的是“轮”。这类技巧运用使得在旋律上音阶的递减音响明显,加强了音阶的倾向感和音乐回归感。

  另一种得到大量运用的装饰音为“倚音”。然而在这首琵琶乐曲的演奏中要体现出来倚音需要运用到特殊的技巧技法,这种左手技法称之为“打音”及“带音”,于《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中“打音”和“带音”基本都是一起出现的,如谱例 3 所示。

谱例 3

(谱例 3)

  “打音”指左手在空弦或者已经按弦的情况下,下指的指尖快速准确地按打在需要的音高上。“带音”指左手按音而后带起弦身时发出的声音。由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虚籁》当中,对于这类技法也有着大量的运用。乐曲中“打音”与“带音”的同时出现,使得与乐曲上下结合时有着虚实相映的感受。渲染了乐曲的情境,并增强了乐曲整体的乐感。

  最后一种在《火把节之夜》中得到运用的称之为“泛音”,如谱例 4 所示。

谱例 4

(谱例 4)

  泛音可分为“自然泛音”及“人工泛音”两种,《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中运用到的是“自然泛音”,演奏时左手的手指虚按在泛音音位上,右手弹奏发声的时候,左手要快速的抬起,琵琶独奏曲《春雨》中两位作者就是运用了“泛音”去渲染春日里晶莹的雨滴。“泛音”的加入使得乐曲空灵且浓淡相宜。《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技巧去装饰乐句,不仅使得旋律上更为悦耳动听,更是能够衬托出彝族音乐元素的特殊及多姿多彩。乐曲连接呼应,相得益彰,给人以悠远的意境和无限的遐想。

  4 彝族音乐元素于乐曲写作上的体现

  4.1 节奏节拍的运用变化

  彝族音乐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描绘了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系列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琵琶乐曲于创作上,吸收了西方的三段曲式的结构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乐曲创作时逐步鳞次呈现且发展变化的特色5。同时,《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的节拍多变,单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都有运用到(节拍的具体变化可查看表格 1),情景式的代入与节拍的交替变换这两种强强结合的运用使得吴俊生先生创作的这首琵琶乐曲的代入点:“火把节”有了更透彻的诠释,也使得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变得更加自然顺畅。

  《火把节之夜》的开头是以一段舒展且柔美的三拍子旋律进入。如谱例 5 所示,这段慢板部分前面八个小节都是以一种前后呼应的格式呈现,非常具有少数民族的气息。

谱例 5

(谱例 5)

  紧接着乐曲进行下去是主题音乐的呈现,即谱例 1 中的用摇指模仿巴乌音色的主题旋律的呈现,接着优美舒展的主题旋律后乐曲的节拍出现了变化,如谱例 6 所示。

谱例 6

(谱例 6)

  乐曲节拍切换了两个小节的二拍子长轮,即起到了过度乐句的作用,又可为后面的三拍子的挑轮旋律增加律动感。描绘出夜色下静谧曼妙的彝族村庄在为火把节的举行而做着准备。紧接着乐曲中加入了一小节四拍子的快起渐慢的乐句接二拍子的小快板旋律,如谱例 7 所示,这一小节即为第一段作了结尾,同时也宣布节日来临了。

谱例 7

(谱例 7)

  后面二拍子的旋律变得轻快活泼起来,第二段开头的不仅节拍出现了变化,节奏亦有了新的特点,2/4 X XX | OX XX ‖,休止符的加入使得旋律更加的轻巧且具有弹性,仿佛与彝族人民脚下的舞步相契合,喻意着火把节来临时人们踏歌起舞的欢乐场景。盛会继续着,这个时候乐曲的节拍在单拍子和二拍子之间来回切换,如谱例 8 所示:

谱例 8

(谱例 8)

  前后两句的相接似乎是人们在交流对答。乐句律动感强,且情绪上变得愈加热烈。紧接着,乐曲的节拍进入了三拍子,如谱例 9 所示:

谱例 9

(谱例 9)

  音乐的风格色彩也随之由之前的热烈有力变得优美温柔,然而乐曲的进行速度却是不变。

  从热烈变得温柔直到渐渐的明朗起来,而后在四个小节的二拍子长轮中渐弱。紧接着的乐句依旧是二拍子,同样的音,从八个连续,到四个连续再到两个连续,以越来越缩短、节奏越来越紧凑的方式,并加入了级进的推进方式,以后十六的节奏型,即:2/4 XXXXX 接着八分音符,紧凑的节奏,不断推进的音符,将乐曲的情绪推入下一个阶段。这种方式也同样运用在紧接在后面的乐曲的高潮上,如谱例 10 所示:

谱例 10

(谱例 10)

  由于之前乐曲旋律上的模进和琵琶演奏技巧“夹扫”的加入,预示着这时节日中的人们兴致高涨,将节日推向高潮,并将火把节夜晚里的人们载歌载舞的环节以最为热烈最为奔放的形式描绘出来。最后乐曲在一段慢起渐快的散板中进入主题的再现部分,并于渐慢后的一个“泛音”作为结尾。对于节奏节拍的交替变化运用的张弛有度,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将彝族部落火把节的夜晚演绎的酣畅淋漓。

(表格 1:速度拍号变化表)

速度拍号变化表

  4.2 民族调式的运用变化

  调式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体系,围绕某个稳定的中心音而将无数个高地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有机性的组织的过程体现了何为音乐的魅力。彝族民间音乐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于民族调式中羽调式的广泛运用 6。据统计《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全曲共 211 小节,其中以羽调式为中心的旋律占据 168 小节之长。吴俊生先生在创作这首琵琶乐曲时,紧扣住彝族民间音乐常用羽调式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性的有逻辑性的转调,于调式调性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个人新颖独特的思维(具体调式改变见表格 2)。

(表格 2:调式改变变化表)

调式改变变化表

  从调式调性的分析上看,这首乐曲的定弦包括其开头都是以 D 调开始的,旋律上是以 B 羽调式的小调进行推进的,整体旋律上围绕着主音和属音这两个音交替进行着,因此主要音落在 6 和 3 这两个音上。由于小调结构规整、细腻婉柔的特点,使得乐曲的开头部分于场景上的描绘显得尤为自然流畅。主题旋律第一次呈现过后,调式由 D 调转变到 G 调,旋律上由 B 羽调式转为 E 羽调式,依旧是主题旋律的呈现,却有了大跨度的调性变化,加之主旋律在子弦上的呈现和琵琶演奏技法挑轮技巧的运用,与上一段主旋律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旋律上更加的柔情,于彝族部落夜晚的情景渲染方面有着更深一步的诠释。当乐曲进行到第 116 小节的时候,调式由 G 调转变为 E 调,于音高上上升了四度,且由 E 羽调式转变为 E 宫调式,并一改小调的柔情温婉,旋律在大调明朗开阔的特性下展开,使人为之一怔。紧接着到第 135 小节时,乐曲的调式又转回到 G 调,以级进的方式和紧凑的节奏将乐曲慢慢过渡到高潮。当最为热烈的乐段来临的时候,乐曲的调式再一次发生了变化,由 G 调转回到最初的 D 调,依旧是运用最多的羽调式,旋律上和乐曲的开头一样以 B 羽调式的小调式进行着,于最为热烈的急板部分演绎火把节的热情,且在载歌载舞的气氛中回归到最初的主旋律,并逐渐远去,给人以无限的感怀。

  结论

  创新与突破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火把节之夜》这首琵琶乐曲即吸收了西方音乐独特的三段式曲式结构,又充分融入了中国少数民族彝族音乐中多样的音乐元素。与之相似的琵琶乐曲也还有很多,如同为彝族音乐元素影响而创作出的《彝族舞曲》、充斥着维族音乐元素的《送我一枝玫瑰花》、《天山之春》等一系列饱含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琵琶乐曲的出现,为琵琶乐曲的发展作出了大跨步的贡献,拓宽了琵琶乐曲创作的道路,也将民族性的音乐放到了更高的平台上去为世人所了解。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正因为各民族之间生活环境和人文情怀的差异才突显出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然而日渐发展的中国丢失了很多原始性的东西,关于民族性的流逝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深思。笔者通过分析《火把节之夜》这首琵琶乐曲中的彝族音乐元素的体现,着重分析了现代琵琶乐曲创作时对于民族性的元素的融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于琵琶乐曲当中的体现仅凭借笔者对于这单一的曲子的近万字的论述还远远不能描绘出来。但这类乐曲的出现不仅仅是作曲家们精巧的构思的呈现,亦是对于民族器乐乐曲现代化创作发展进程的一个趋势的缩影。仅希望此类民族乐曲的出现亦或是这类课题研究的陈述能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民乐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 许嵩.彝族音乐素材在琵琶乐曲中的运用探析(下)--以《火把节之夜》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04):40-44.
  [2] 宁利军.琵琶常用演奏技法与音乐内容的表现[J].歌海,2008(05):14-16.
  [3] 刘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性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 徐雪岚.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探析[J].艺术教育,2016(01):115.
  [5] 文蕾.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J].黄河之声,2016(15):64-65.
  [6] 鲁庆华.文化生态视角下彝族音乐的危机与传承[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9):236-238.
  [7] 柴淑霞.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琵琶作品创作及演奏中的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8] 赵红.云南民族音乐在琵琶音乐创作及演奏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9] 李晓鸣.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J].中国音乐教育,2004(06):41.
  [10] 许嵩.彝族音乐素材在琵琶乐曲中的运用探析(上)--以《彝族舞曲》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03):74-79.
  [11] 李朝阳.浅析彝族音乐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5):140.
  [12] 赵国妹.琵琶滑音技巧及音乐表现[J].戏剧之家,2017(06):108.
  [13] 王曼茹.琵琶“绰注”技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14] 任双.刚柔相济,虚实相映--谈琵琶新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下),2016(06):111-113.
  [15] 卢盈盈.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发展与演奏技法的演变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
  [16] 李飏.论彝族生活中的音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02):95-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