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有关埃尔加的30篇论文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7 共4063字
论文标题

  具有20世纪英国音乐复兴先驱之称的爱德华·埃尔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作品涉猎了多种音乐体裁,如清唱剧、管弦乐、交响曲以及合唱等。这位对20世纪英国音乐复兴起着重大作用的作曲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目标之一,现已有一些研究成果。笔者对有关埃尔加的30篇论文做了个概括,并引发了相关的一些思考。

  一、历史长河中国内有关埃尔加的论文

  笔者对国内有关爱德华·埃尔加研究的论文做一个图表性的说明,(图片一)从中可以看出:在1981年由钱仁康先生拉开了国内研究爱德华·埃尔加的帷幕,其后断断续续的出现了相关埃尔加的音乐研究,在2007年达到了埃尔加研究的高峰。因为,这一年是埃尔加诞辰150周年,国内各大乐团、学校及演艺团体纷纷演奏埃尔加的作品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这个高峰之后继续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文章。总体观之,国内有关埃尔加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下,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加以论述:

  论文摘要

  (一)1981-1994年:介绍型

  国内在1981-1994年间共出现了相关埃尔加的论文6篇,其中包括:1981年钱仁康先生的《埃尔加(1857-1934)》、《管弦乐变奏曲〈谜〉》(《Enigma》)、1987年林海兴的《英国现代御前音乐大师——埃尔加生平简介》、张雄的《战争安魂曲——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988年马歇尔_波特诺伊和王恩德的《揭开埃尔加之“谜”》以及1994年孙学武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余音——纪念埃尔加逝世60周年》。

  首先,1981年钱仁康先生的文章开创了国内对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研究的先河,钱仁康先生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作曲家埃尔加及他的管弦乐作品“谜”。《埃尔加(1857-1934)》对作曲家做了简短的介绍,《管弦乐变奏曲〈谜〉》(《Enigma》)对其作品做了简短的音乐分析。两篇文章言简意赅,让我们对埃尔加这位作曲家及其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几年未出现相关埃尔加的文论,这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一手资料的匮乏。直到1987年,有关埃尔加的文章才再次浮出水面。

  林海兴的《英国现代御前音乐大师——埃尔加生平简介》是在钱仁康先生的基础上对埃尔加的生平做了更丰富的了解与介绍。

  另外一篇张雄的《战争安魂曲——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在钱仁康先生对埃尔加音乐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作曲家的另一部作品做个更丰富的音乐分析。紧接着,1988年出现的是一篇有关于埃尔加作品分析的译文,接着又是几年有关埃尔加文章的空白,直到1994年,孙学武的文章对埃尔加及其进行曲《威武堂堂》做了介绍。

  纵观早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论都是介绍型的文章。都是围绕着钱仁康先生前行的轨迹发展的,都是围绕埃尔加的生平介绍以及作品简单的音乐分析展开的。这些介绍言简意赅,是国内对埃尔加认识的一个初步阶段,为之后对埃尔加音乐的演奏及研究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

  (二)1998-2004年:观后感型

  国内在1998-2004年间出现的有关埃尔加的论文有9篇。这些论文是:1998年张雄的《埃尔加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版本漫谈》、梅红的《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的最新演绎者——奈杰尔·肯尼迪访谈录》、1999年张宗的《埃尔加:〈谜语变奏曲〉》、2003年孙国忠的《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等。

  梅红的《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的最新演绎者——奈杰尔·肯尼迪访谈录》将亚当·斯韦廷对肯尼迪的参访做了相关的论述。张雄的《埃尔加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版本漫谈》中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的各个版本做了论述,其中包括:埃尔加、萨门斯、梅纽因以及肯尼迪版本等。张宗的《埃尔加:〈谜语变奏曲〉》是谈论了《谜语变奏曲》演奏各版本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版本。还有其他几篇论文,也均是有关于乐曲演奏版本的相关论述。

  在这中大部分都是有关于音乐观后感型的文章,但孙国忠教授的论文《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是个例外,其中提到“正是从这一阶段起,‘英国音乐复兴’的意义和价值才开始被整个欧洲所认识。毫无疑问,埃尔加是这一阶段里最重要的人物。”这是国内有关埃尔加对英国音乐复兴起到重要作用的最早论述。

  纵观这一时期文章,多为观后感型的文章。这类文章也是国内相关埃尔加研究的重要部分,这些文章多利用了对比、抒情等方式进行论述。它们是在作者进行聆听之后,结合他们人生的经历、思想的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积累等方面做的一些评析。这些评析对今后我们研究埃尔加的音乐又深了一层。

  (三)2007-2013年:研究型

  国内在2007-2013年有关埃尔加的相关论文有15篇,他们是:2007年张默的《英国的贝多芬》、张坤的《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分析及版本比较》、童立的《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研究》、鞠琳的《青岛交响乐团“谜语”致敬埃尔加》、孟绮《电影乐团用“爱”致意埃尔加》;2008年刘豪烜的《音乐爵士爱德华·埃尔加》、张一兵的《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弦乐<小夜曲>op.20》;2009年屈榕的《埃尔加——英国音乐复兴的先驱》、隋丽美的《埃尔加与大提琴协奏曲》;2010年栾奕的《心随意起、乐由心生——谈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二度创作》和《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二度创作的美学初探》;2012年周文静的《神谕感召下爱的光辉》;2013年耿耀的《人性心灵的礼赞——埃尔加合唱曲<雪花>的音乐创作分析》和刘婷婷的《杜普蕾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不解之缘》等。

  从图表一种可以看出:在大的时间范围里,第三个时期是有关埃尔加研究最多的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在2007年达到了有关埃尔加研究的历史顶峰。2007年出现了3篇有关埃尔加的硕士论文,他们分别是:张默的《英国的贝多芬》、张坤的《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分析及版本比较》和童立的《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研究》。这三篇中的第一篇对埃尔加整体的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做了阐述、第二篇对埃尔加作品进行了音乐分析及录音版本的比较、第三篇对埃尔加作品进行了音乐分析及演奏要点的论述。除此之外,在第三个时期还有一篇有关埃尔加研究的硕士论文,孙国忠教授的学生周文静的——《神谕感召下爱的光辉》,是一篇有关埃尔加作品的深刻的音乐学分析文章。2010年出现的2篇论文均是栾奕的,对埃尔加的作品进行了美学阐说及音乐分析。在2007年出现了相关埃尔加的2篇新闻稿。除此之外,第三时期还有一些相关埃尔加的研究,涉及到了作品演奏、作曲家介绍、音乐分析等方面。

  纵观这一时期有关埃尔加的音乐研究,已经硕果累累。4篇硕士论文和其他论文涉及了埃尔加作品的音乐分析、音乐风格、演奏要点、录音版本及音乐学分析。超越了第一个时期对作品简短的介绍、对作曲家简明的介绍,超越了第二时期明晰的录音版本的对比。不仅如此,在第三个时期还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有关埃尔加演奏要点、音乐学分析等方面的阐述。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对其研究范围和层次上有了全面的、深刻的研究,为研究型的时期。

  二、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综上所述,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对埃尔加的相关研究虽然算不上成果斐然,但也算是卓有成就。对其国内研究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深思,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是立竿见影的;其次,也存在着一些需要革故鼎新的方面。

  (一)立竿见影——成果

  首先,目前国内对埃尔加的研究涉及到了协奏曲、交响曲、合唱以及清唱剧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对埃尔加作品各个方面都有涉猎,较全面的研究。从早期钱仁康先生将埃尔加带进大家的视野,使大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中期相关埃尔加音乐作品的各个版本的论述陆续出现;至近些年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对埃尔加及其作品进行的演奏要点以及音乐学分析等方面深刻的论述及阐释。国内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严加思考、使劲钻研和努力深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其次,国内有关埃尔加的研究尤其是在协奏曲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说是全面、细致和深刻的研究。07年的2篇硕士论文《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分析及版本比较》和《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研究》是对《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最深刻的研究,在此前后有关这两部协奏曲的论文不下于十篇。

  最后,国内有关埃尔加管弦乐变奏曲《谜》出现了好几篇相关的文论,其中包括1篇译文、一篇演奏新闻稿等。使国人对埃尔加这部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进行了演奏,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部作品在目前有关埃尔加作品的研究中也是居多的,并且是唯一的一首管弦乐变奏曲的研究。

  (二)革故鼎新——要求

  首先,各方面体裁涉及的作品不全面,有些作品并未涉及到或涉及的很少、很浅。例如在交响曲及合唱方面只是出现过一、二篇相关的论文,并且都是较浅的文章。对于某些作品又有了较多的研究,这种“多点开花”的研究所导致的后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量”的积累,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引起“质”的变化与创新,这些不够全面的论述及思考不能使我们对埃尔加某个体裁乃至音乐创作进行全面的了解。

  其次,除协奏曲之外的其他体裁涉及的作品研究不深刻,大多是轻描淡写的论述和探讨。例如,有关管弦乐变奏曲《谜》的研究除去一篇译文以后,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没有对其较深刻的研究。合唱曲才仅仅是涉及到一部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交响曲的阐述和研究也都还相对比较薄弱等。

  最后,笔者认为,这些学术成果某种程度上大多数过于注重音乐分析。长篇的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并将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脱离开来。没有将音乐作品的创作始末、当时的社会背景、音乐学分析与音乐本体分析联系起来。正如朱厚鹏先生在《国内布里顿歌剧研究现状评析及思考》中说的一句话“更多的是将两者至于平行分离的状态,各设为一章节,缺乏两者之间相互说明、相互依存的分析方式来完成解读任务,这种分析方式很显然与学界近些年所提的‘音乐学分析’相悖。”

  同国内布里顿歌剧研究现状相似,国内对埃尔加音乐的研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总结

  国内有关于埃尔加音乐的研究虽获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不仅要继续发扬我们的优点,还要努力纠正我们的不足。在我们缺失的不完全的埃尔加音乐作品研究方面,多多深入、多多研究和多多探讨,这样我们才能对埃尔加音乐进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孙国忠.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2]朱厚鹏.国内布里顿歌剧研究现状评析与思考[J].人民音乐,2012.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