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崔世光音乐创作有关的山东风俗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3 共3052字
摘要

  一、崔世光先生的简介

  崔世光于1948年出生在东北辽宁丹东,在1962年,他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拜入陈静斋和郭志宏两位老师门下,在那以后,他又向我国的刘诗昆、潘一鸣等这些著名钢琴家还有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的弗列施曼教授继续求学。他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1978年高校重新开始了招收研究生,崔世光在去上海音乐学院考取硕士的时候,演奏了一首《松花江上》,还有一首《云雀》。这两首曲子都是他自己创作而成的。当考试结束后,在场的评委老师和其他学生都给与崔世光热烈的掌声和一致的好评。在等待复试的时候,中央乐团邀请他担任钢琴独奏员和创作组成员。他担心自己“出身不好”不能通过政审,因此放弃了研究生的复试,选择了国内音乐创作和表演之塔的中央乐团。此后,随中国音乐家小组赴香港、苏联、奥地利、捷克、西班牙、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地区演出,不但充分施展了他的音乐才华,也积累了丰富的演奏和创作经验,而且所到之处都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受西方现在音乐及国外环境影响,1984年崔世光赴美国深造,他先后在纽约著名的锡拉丘兹大学取得了钢琴和作曲两个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除了更加专业的技巧,又更深层的了解了国外的音乐,以及西方先进的和声技巧、作曲技法等,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也使他创作的音乐在世界的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世光先生多年来一直钻研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崔世光的表演非常富有感染力,而且他的技术全面,表达的曲目也热情奔放。而且,他对于乐曲的理解和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崔世光作为20世纪时期中国中为数不多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在他的乐曲创作中,他一直比较偏爱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其音乐创作风格为:其一,创作中“中西结合”的平衡性;其二,钢琴技巧与音乐思维结合的合理性。崔世光所创作的钢琴曲,给观众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乐曲优美动听,引人入胜,比较耐人寻味。其实早在1963年至1964年,当崔世光先生还是音乐学院附中低年级学生的时候,他所写的钢琴曲就已经风靡整个校园了,并且被学校作为正式材料而广泛印发。甚至在“文革”时期,他的作品仍被人们暗中传抄。他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努力,不断地奉献出耕耘的果实。不论是从哪种角度来诠释“中国钢琴音乐”这一定义,它都包含了中西结合的理念。从现在众多听众的欣赏习惯来看,混合了西方作曲各方面技术的中国钢琴乐曲在音响上扩展了传统的东方乐曲中所有的表达方式和表情幅度;可按照西方观众的欣赏角度看来,西方的传统文化形式中的钢琴乐曲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则具有很特殊的含义,以及在与西方乐曲上有不一样的韵律。因此,对于中国乐曲作品而言,技巧手法上面相结合,并且在表达上有解决和沟通,一直都是乐曲创作中具有的平衡形式和内容的一大挑战。从崔世光先生的作品中恰恰就看到他在这一点上坚持不懈的探索。本身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钢琴创作技术和音乐思想的平衡窍门的解决,也成为了崔世光钢琴乐曲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无论是大型的乐曲或者是小型篇幅的组曲和独奏曲,均显示出他对钢琴手法淋漓尽致的发挥,却始终保持着在音乐上的主导,为钢琴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伸缩适度的范例。记得在他写于“文革”中的那些改编曲中,崔世光先生令人惊奇地避开了在当时盛行的“八股”,用自己的高冷的气质和精良的钢琴表演技巧,深刻的表达出了一个才华盖世的青年在一种新的坏境中对于音乐和生活的热烈情感。数十年如一日,崔世光先生的钢琴乐曲去创作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且在国内外的舞台上都色彩纷呈。从中国的民族名俗音乐再到国外的风俗人情,再从传统的规范再去到具有现代技术技巧的使用,都被崔世光先生运用自如,以他那种具有特殊气息的钢琴乐曲,透过那种朴质、热烈、平易近人的风格,将那更加美丽的曲调传送到人们的内心中。作为一名出色的民族作曲家,他的创作风格多元化,其中最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以山东的风俗文化为题材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钢琴曲《山东风俗组曲》,集中体现出他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

  二、崔世光音乐创作有关的山东风俗

  崔世光从小随母亲学习钢琴,有较高超的音乐天分,在他13岁时他母亲带他从丹东搬至青岛,于是他不光熟悉东北的地方音乐特色,也了解了山东的音乐风俗。

  (一)东北民歌与其风俗

  东北地域辽阔,从古至今,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明清后,大量的中原地区人民就带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来到东北,使得东北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俗习惯。而民歌的起源与发展都与这些风俗相关联。从东北早期的生活方式来看出其民歌的来源:如以狩猎为主的一些民族,狩猎歌就是他们民歌的主要题材。随着农业的发展,民歌的内容也与农业生产相关联,东北的劳动号子也应此产生了。而地方戏二人转也是反映了东北地区生产生活的民歌的代表。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风俗都使东北民歌在创作上打上独特的印记。朝鲜族在世代的生活中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但也保留了其自身的一些特色,如跳板舞是朝鲜妇女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不得出庭院半步,为了观赏庭院外面的风景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满族的妇女与汉族的思想截然相反,妇女是不准缠足的,以自然的天足为美,因为她们要参与耕作。在当时,这种风俗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民歌:《做绣鞋》。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如在黑龙江农村大部分地区,都会有秧歌队,每到过年,就有秧歌队去各家拜年演出,演唱的歌词大多是即兴的,如《拜年喜歌》等。

  我们知道的民歌的起源、形成与风俗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风俗对于一些民歌的起源和发展也有限制。东北民歌对歌很少,大多都是单独演唱的。另一个,东北一些民俗在民歌演唱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如朝鲜族在拔秧和插秧时不同时间演唱的歌曲也是有限制的,早上与下午的歌曲都不一样,不同时间有不同歌曲,这些歌都与劳动内容联系不大,多是娱乐性质的。

  东北地区风俗深厚且悠久,不仅给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内容也赋予了属于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些带有风俗的歌曲深深的打上了东北的烙印,在保持住其原始形态时注入了新的能量,使之更具有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二)山东的音乐和其风俗

  山东民歌的特点是简单的、诚实的、豪放的、机智的和幽默的。山东的民歌里面的民间小调,能体现出山东人的那种淳朴与善良。山东人民野蛮、豪放的特征表现在和自然界搏斗中的浩大的气概、坚定的意念和强人的性情的歌曲中。山东人的音乐美学观念是来自于古代儒家思想的熏陶,对音乐文化美的感受与领悟,孕育了一种现实主义的音乐文化,一直持续到现在。山东民间歌曲有五彩缤纷的实质,影响着许多地方。

  参考文献:

  [1]伏春迎。崔世光钢琴作品《山东风俗组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伏春迎。《乡土小调》与《对花》的演奏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3]于聪。崔世光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分析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1)。

  [4]王焰。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的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4)。

  [5]于聪。崔世光钢琴作品《山东风俗组曲》和声技法分析[J].齐鲁艺苑,2004,(03)。

  [6]宋震。崔世光钢琴作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李海鸥。论山东民歌演唱的传统特色之继承与创新---兼谈我演唱山东民歌时的体会[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宋震。崔世光和他的钢琴音乐创作[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9]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J].钢琴艺术,2000,(02)。

  [10]陈莉莉。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