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透过其他典型怀旧载体分析音乐的怀旧情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08 共3657字
  第四章 透过其他典型怀旧载体分析音乐的怀旧情怀
  
  第一节 怀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表现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内地电影的发展在近几年非常迅猛。近十几年影视作品中很多主体都体现了怀旧这一主题,怀念过去时光的,致敬逝去青春的,也有融入过去的事实来表现个人想法,批判或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思考,还有很多翻拍经典文学作品等等。电影成为综合艺术后,这一载体成为很多人抒发或宣泄情感的不二选择,它能包含很多因素,文学,色彩,画面,音乐等,每一部分都能承载主题,而音乐在渲染情感这方面更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前进,影视中的音乐表现方式也随之增多,过去的影视中的音乐擅长表现抒情,需要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来呈现或多使用人声来体现外,如今的影视音乐表现为更形象化,音乐构思根据剧情,风格主题,人物,时间地点的特殊性等来灵活改变发声体,或者用现代氤氲技术像 midi 音乐来做出想要的声音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说音乐的画面感强了,声音的形象性突出了,这对树立影视作品起到关键作用。
  
  怀旧电影类型有很多,其中以抒发真挚感情的居多,尤其是在快餐式的如今,追忆过去纯真年代的越来越多,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优秀的怀旧影视作品,电影里的乡土怀旧和单纯的人物情感表现的细腻到极致,很多观众被纯洁的感情打动。电影里很多情感的表现都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比较有意思的声源很多具有画面感的声音来自大自然,像麦苗,风儿,水声,鸟声等等,迎合了剧情的起承转合,影片中主要能听到八音盒,竹笛,交响乐等乐器。影片开头以画外音倒叙形式开始,独白低沉沧桑,没有音乐背景,很好地营造了回忆的氛围,剧中的“我”拿起父母的照片,于是悠长的电声音乐响起。伴随着彩色画面的展开,镜头投向一个穿大红袄的女孩在金黄色的田野里跑跳,此时用单簧管吹走出舒缓开阔的音乐,衬托母亲纯洁的少女心,当看到教书的男老师,两颗情蔻初开的年轻的心跳动不止,有羞涩,有喜悦,一切生物都显得生机勃勃,这时候的背景音乐采用电钢琴与长笛,营造空旷辽远的的画面感,配合着风吹的麦苗声,鸟儿的啼叫。随着剧情的一波三折,包括心上人到家里吃饭,蒸饺还没等来得及吃就走了,他送的发夹丢了,大年初八大雪纷飞母亲独自在村口远眺等他回来等,音乐随着剧情一次次递进,由唢呐,笛子,弦乐等器乐分别担当主旋律。
  
  当听到心上人回来了,不顾生病的奔向学校看望,京胡和笛子交替表现惊喜与一丝丝迫不及待,并以笛子为主要乐器配合台词“从那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母亲一步”,剧情到达高潮。影片的主旋律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都是依据剧情用不一样的器乐表现的。
  
  主题曲的展开部之后的连接部分随着剧情推进也随之发展,扣人心弦。因为电影讲述我们六七十年代农村朴实的人们之间纯真的感情,作曲者将主旋律定为五声d 羽调式,中间又一次转调,为 c 羽调式,演奏器乐由弦乐变为单簧管,音乐色彩随着人物心理变化,从轻快到沉重的过程表现而出。该音乐三个主音 A-C-D组成一个动机,撑起整个旋律的主要部分,在尾声又转回 d 羽调。
  
  当乐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到来时,调式转为 g 羽调式,在定音鼓的滚奏下,笛子激昂的音色马上把所有的情感释放而出,构成全曲的第一个高潮;紧接着音乐慢慢平静下来了,女生的哼鸣让音乐变得异常空灵,结尾部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部分,最后结束在升g 羽调上。
  
  从整部片子的音乐基本上是按主导动机来发展曲式结构的,用不同配器来弹奏主题,虽然结构简单但很有连贯性,曲式有些回旋的味道,不断地重复主题加变奏,每一次重复都不同。音乐和剧情浑然天成,而且作曲三宝很有创意,将民族器乐和交响乐结合,音乐效果即大气又不失古典韵味,这样的安排让音乐表现地淋漓尽致。影视中的音乐不再单一地烘托剧情,很多时候也作为剧情的连接者或暗示者,没有独白的画面音乐一样能表现剧情,在这部电影里不少镜头都是没有台词,靠着人物表情动作加上音乐的渲染来传情达意。
  
  怀旧电影中音乐表现也是极具怀旧色彩,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相应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怀旧的流行音乐相比,电影中的音乐需要更有形象性的音乐语言来与剧情达成一致,音乐元素也就尤为广泛。这样影片的音乐整体性也会突出一些,更像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此时配器和编曲极为重要。
  
  第二节 文学文本音乐化的表现
  

  都说文学艺术不分家,文学作品包含的文学性与情感性是其化为艺术歌曲的前提。传统文本转化为流行艺术一般都是诗词的嫁接,邓丽君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品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流行的气质,这类歌曲尤其朗朗上口,受众群也很广泛。可以说大部分诗词歌曲都受到一度的热捧,然而褒贬不一的声音也参差不齐,传统文本嫁接到流行音乐中,中间一定会有落差,有些创作者会在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基础上再赋予歌曲新的含义,歌词上稍加改动,也有些创作者原封不动进行嫁接。怀旧原型类作品转化为流行歌曲数不胜数,像《水调歌头》,《一剪梅》,《在水一方》等。像毛宁的《涛声依旧》这首歌俘获大家的心,由于歌词的关系,让唐朝诗人张继的作品《枫桥夜泊》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在诗词原有的古典韵味上增添一丝魅力。诗词转化为音乐语言后再对比文本原型,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在表达情怀上应该还是有各自的优势。
  
  古诗《枫桥夜泊》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经过寒山寺时在深秋的夜晚写下的一首羁旅诗。通过乌鸦,明月,渔火还有远处隐隐听到的钟声来表现作者无尽的愁思,也在为个人仕途及国家乱世充满了忧愁。从个人的乡愁,孤寂到为国家民族安危的担忧,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怀旧”,千百年以来,张继寄予诗词深深的愁总是被人们记起,这样一种情怀成为我们文化中饱满的情感符号了。
  
  直到二十多年前,《涛声依旧》的出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内在的一致性,对比歌词与诗词,不难发现这两个作品在整体的构架色彩上是类似的:描述一个人远离家乡,背负着美好或理想却前程未卜,仰望明月寄思,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再听到远处地钟声,看到忽明忽暗的渔火,随风摇摆的枫树与水波相呼应,几只乌鸦奚落而起,这样安静又冷清的场景对亲人的想念怎能不被勾起呢。这两首作品在整体框架设计上都在有意构造这种空寂的氛围,然后放大个人的孤寂之情,将听众带进回忆之中。《涛声依旧》选用四四拍这种舒缓拖沓的节拍,再加上毛宁细腻的声线将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虽然一切都已飘逝,尽管一切终究都是悄然,但它依然耐人回味;《枫桥夜泊》则使用七言句式,运用的动词名词,物体都是一静一动相对的,在这样的节奏中将游子的心境衬托在山水之间,惆怅又缠绵。从这个角度来讲,歌曲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诗词的意境。
  
  但换个角度对比,二者还是有差别。首先是主题的淡化,前面提到作品大体的基调是类似的,但它们传达的情怀用不太一样。我们传统诗词讲究朦胧美,在传达诗意时每个人的理解不会千篇一律,《枫桥夜泊》在表面上是在讲“愁”,实际上作者并未在词语间表达愁从何而起,在“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才提到难眠。
  
  然后提到远处地钟声,还有自己的客船,似乎在描述形单影只的场景,长满了忧思,孤独,然后根据当时的背景也能读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和对国家乱世的无奈之情。不论是怎样的情感,这些都是不确定的,16在诗境中,这类情怀的诱因被直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景物描写背后所蕴藏的情感,这是一种概括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情感,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更易被接受。在《涛声依旧》里抽象感觉被具体化了,尽管歌词也没有直接地表达什么情感,但很多听者把它理解为情歌,的确“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些歌词中体现了情歌的成分,但在字里行间也能读到深厚的年代感,在 90 年代初期,社会经济正准备转型发展,很多人处于迷茫中,对未来的未知充满惆怅,一系列类似于《弯弯的月亮》,《一无所有》这样的歌曲油然而生,受到大家的追捧,这种情怀在当时的社会里容日产生共鸣,关于理想,人生的主题非常明确。在意象的作用下由于将对诗词的熟悉度转移到歌曲《涛声依旧》上,但是歌曲具体化的主题已然与朦胧美的诗词主题不同了,换而言之,歌曲虽然也具备审美,也可以寄以情感,只是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讲,直观性强化了,感悟性变淡了。
  
  再者,歌曲中静与动对比忽略了。诗词中最有特点的写作手法就是静动结合:像“枫树”,“渔火”为近景,“钟声”“寒山寺”为远景,“夜半钟声到客船”为动,“枫树”,“月亮”又为静物,这样一远一近,一静一动把江南景物描绘出来,在虚实之间景物与情感交融,立体的诗景油然而生。《涛声依旧》这种语言的形象性减弱了,只有一些“带走”“留下”“登上”等动词外,画面感并没有诗词丰富。但是歌曲也有自己新特点,哲理性比诗词深厚,像“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等。
  
  音乐性与语言性在表达意境时还是有各自的特色,歌曲缺少诗词的诗性,但还是不妨碍歌曲对情怀的表达,在毛宁洒脱的声音中能体会淡淡的忧伤和失落,简单的单二部曲式,绵长的旋律走向在 A 大调的渲染下显得既温婉又意境深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