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成都地区琴歌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4 共606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代成都地区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一章】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琴歌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成都地区琴歌的现状   
【3.1】成都地区琴歌的创作特点 
【3.2  3.3】成都地区琴歌的演唱特点与琴的作用 
【结论/参考文献】成都地区琴歌的传承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成都地区琴歌的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现今琴歌在成都地区有着越来越受重视的势头,在一些古琴雅集上经常会出现琴歌的身影。杨晓博士主编的《蜀中琴人口述史》①中也有几位唱琴歌琴人的叙述。更多的琴人开始投入到琴歌的创作、传唱和研究中。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成都地区的琴歌发展现状。

  第一节 代表人物

  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现今成都地区演唱和学习琴歌的人约有几十位,其中一些是专门演唱琴歌的琴人,另一些则是喜爱琴歌艺术的业余爱好者。虽然这些人演唱琴歌的目的各有不同、社会身份也有差别,但他们都为琴歌在成都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尽了一份力、献了一份爱。以下笔者将着重介绍几位成都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琴歌作曲家、演唱家。

  一、俞伯荪

  俞伯荪(1922-2013),四川成都人,原为成都市戏剧学校教师,着名古琴演奏家,琴歌作曲家,川剧音乐作曲家。12 岁进入“东方戏剧学校”学习戏曲,14 岁时始学习古琴,师承川派琴家陈蕴儒、龙琴舫。1985 年创办东坡诗琴社,致力于培养蜀派古琴和琴歌演唱继承人。

  俞伯荪先生自幼酷爱古诗词,1983 年创作第一首琴歌《峨眉山月歌》。后为《蜀道难》(李白)、《春夜喜雨》(杜甫)、《念奴娇》(苏轼)、《蜀相》(杜甫)等诗词谱曲三十余首,皆为琴歌,旋律颇具古韵和地域特色。

  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中对俞伯荪先生这样评价:“俞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蜀派古琴家,是一位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琴家,更是一位对琴乐一生辛勤笔耕的琴家。蜀派古琴艺术发展到俞伯荪时代,已形成一支以琴歌、琴剧、琴诗为主的新蜀派琴艺队伍。”

  二、黄明康

  黄明康,1963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为俞伯荪先生的夫人。现为成都市文化馆古琴教师,东坡诗琴社社长。

  黄明康自幼喜爱歌唱,曾于 23-27 岁于青羊宫皈依道门,后师从蜀派琴家俞伯荪先生学习古琴。因其嗓音独特,有种似琴音般朴实无华的质感,遂开始从事琴歌弹唱的实践与研究。

  她善于自弹自唱,《春夜喜雨》、《蜀相》、《蜀道难》等是她最擅长的琴歌。此外,她还作词谱曲琴歌 30 余首,如《青化引》、《洞天春晓》等。2006 年,黄明康录制了《中国琴歌》CD,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项--中国金唱片奖提名。

  三、王铁军

  王铁军,1942 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成都市曲艺团歌唱家,早年从事四川扬琴的演唱,1964 年师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黄文宇学习民族声乐,1978 年起师从蜀派琴家何朝现学习古琴。2010 年创办了天府琴歌社,现为成都天府琴歌社社长。

  王铁军的琴歌演唱风格融民族、美声于一体,潇洒大气,刚柔并济,声情并茂而又古意盎然。擅长演绎气势磅礴的琴歌作品,如岳飞的《精忠词》、辛弃疾的《破阵子》、李白的《关山月》等;同时王铁军还为古诗词谱曲十余首,皆用琴或民族小乐队伴奏,如《小重山》、《江城子》等。

  2008 年,王铁军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举办了“唐宋雅韵·王铁军古诗词琴歌演唱会”,这可以说是他琴歌演唱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是琴歌走向音乐厅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琴歌,喜爱琴歌。

  四、王淑宜

  王淑宜,1944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成都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师从蜀派琴家俞伯荪先生学琴,后开始琴歌演唱,现为天府琴歌社副社长。

  王淑宜早年从事戏曲演唱工作,她的琴歌演唱明显受到戏曲的影响。擅长演唱《峨眉山月歌》、《阳关三叠》、《子夜吴歌》等琴歌曲目。

  五、蒋银芳

  蒋银芳,1951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77 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1980 年师从蜀派琴家何朝现先生学习古琴演奏,后开始琴歌弹唱。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天府琴歌社副社长。

  由于受过美声唱法的专业训练,蒋银芳的声音通透清亮,很有穿透力。她擅长自弹自唱以及琴歌对唱,常唱的琴歌有《子夜吴歌》、《酬人雨后玩竹》、《钗头凤》等。

  六、贺 鲲

  贺鲲,1985 年出生于重庆,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他自小喜爱古诗词演唱,1999 年左右跟随蜀派琴家喻文燕、范煜梅学习古琴演奏,系统地开始琴歌演唱。2008 年起潜心研究琴歌的演唱风格、方法等,善于弹唱《清明》、《春景》、《桃园》、《阳关三叠》等琴歌。作为当代成都地区青年一代的琴歌演唱者,贺鲲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认为琴歌表演不只是单纯的演唱,而是包含了多方面艺术的综合体,他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自身不羁、洒脱的演唱风格。

  七、郭焰妮

  郭焰妮,1971 年出生于四川会理,现为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她凭借自己在音乐教育系多年学习的声乐基础,通过模仿和学习多名琴歌名家的表演,让自己的演唱风格别有一番韵味。她长于琴歌对唱,如与王铁军对唱的《钗头凤》、《明月皎皎》等。

  第二节 琴社组织

  成都目前的琴人纷纷建起琴社组织,琴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成都各地涌现,特别是像文殊坊、青羊宫、杜甫草堂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景点几乎都有琴人们开设的琴馆和琴社。在这些琴馆琴社中,东坡诗琴社和天府琴歌社可以说是专门为传唱琴歌所设立的艺术机构。

  一、东坡诗琴社

  东坡诗琴社成立于 1985 年,是在眉山东坡故里建设学会的支持下,由俞伯荪先生创立的。旨在研究苏轼父子与古琴有关的诗词,并将其谱写成琴歌演唱。该琴社谱曲的古诗词不仅限于苏轼的作品,为拓宽琴歌的创作与演唱,还选用李白、杜甫等与蜀地相关之诗人的诗词谱写琴歌,并传唱之与全国琴人交流。除此之外,东坡诗琴社在传承蜀派古琴演奏上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二、天府琴歌社

  天府琴歌社成立于 2010 年,位于成都文殊坊,由王铁军等一批琴歌演唱家发起创立,旨在发扬国学精神,重建诗歌吟唱这门传统艺术。这是全国首家以专门推广琴歌为宗旨的古琴社团,致力于弘扬诗歌、古琴文化。琴歌社的成立,为广大琴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让琴歌这个原本“高高在上”的文人艺术有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媒介,对琴歌的传承、保护、宣传以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琴歌社现有成员 40 余人,并定期(1-2月)在文殊坊、望江公园等地组织以琴歌吟唱为主的雅集交流,琴歌爱好者慕名而来,成都地区琴歌的群众基础日益壮大。

  此外,成都一些以古琴演奏为主的、较有代表性的如锦江琴社、西蜀琴社、合真琴社、梓又琴馆等琴社组织中也有少数人在从事琴歌演唱,由此可见,琴歌在成都的发展势头是较为良好的。

  第三节 演唱曲目

  当代成都地区传唱的琴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古谱打谱而成曲的传统琴歌,另一类是今人新创作的琴歌作品。

  一、传统琴歌

  传统琴歌经过实践的磨砺和历代琴家的检验,依然能流传至今,传唱不息,其中的气韵与价值自不必累述。当代成都琴歌演唱家较多吟唱的琴歌古曲约二三十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曲目如下: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成都地区传唱较多的传统琴歌中,大多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査阜西、管平湖、王迪、许健等人的琴歌精品,但也不乏蜀人打谱的琴歌作品。

  二、现当代创作的琴歌

  现当代创作的琴歌,是琴家琴人将中国古诗词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音乐思维等进行融合,采用古琴、箫或者民族小乐队伴奏,旨在追求古代文人情思境界的创作。这些琴歌借古代诗词来抒发现代人们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现笔者将了解到的琴歌曲目列表如下:

  除了成都本地琴人和作曲家所创作的琴歌外,还有一些当今琴人创作的如《钗头凤》(王迪)、《沈园》(王迪)、《静夜思》(蔡肇祺)、《春夜洛城闻笛》(蔡肇祺)、《渡荆门送别》(蔡肇祺)等琴歌也同样传唱广泛。

  第四节 演唱形式

  一、自弹自唱

  琴歌演唱最传统的形式是自弹自唱。自古以来,琴歌和琴曲皆是文人修养个人,依凭精神,寄托理想的方式。自弹自唱对琴人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演唱的同时还要兼顾弹琴,唱与奏密不可分,琴人要做到“一心二用”.自弹自唱首先要求弹与唱的统一,其次琴人在弹唱时还需仪态从容自如、情绪内在朴素、情感表达深沉。据笔者观察,当代成都地区的琴歌演唱者们在自弹自唱时均能展现较好的状态。

  当代成都地区的琴歌演唱者中不乏擅长自弹自唱的琴人,如黄明康、蒋银芳、贺鲲等。黄明康认为:“‘自弹自唱’是琴歌表达的必要方式,只有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琴-歌-人’三者合一的境界。”①这样唱歌和抚琴之人会处于同一种情感状态下,使得自身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

  自弹自唱的演唱方式需要琴人情感集中,非常投入,贺鲲在弹唱琴歌时,完全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他会要求周围环境极其安静,歌声与古琴之“吟、猱、绰、注”的韵味合二为一,自娱自乐,怡然自得。

  二、表演唱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人演唱琴歌的性质和环境都已改变,不再是单纯为了修身养性,也不仅在文人的书斋、庭院里,而是面对大众,需要考虑音乐厅、舞台的演唱的效果。因此可以突破自弹自唱,改为表演唱的形式。表演唱主要有独唱、对唱、合唱以及琴歌剧等形式。

  当代琴歌独唱又可分为站唱和坐唱两种,可以琴箫伴奏,或以琴为主的民族小乐队伴奏,甚至加入钢琴伴奏。站唱的表演性质更强,演唱者常会身着汉服或长衫,边唱边表演,演唱时的节奏、音量的变化亦可根据琴歌歌词感情的需要适当加大幅度,亦可在演唱时加上伴舞、朗诵等多重效果。王铁军在演唱辛弃疾《破阵子》时就加上了舞剑的伴舞,更可烘托歌曲整体意境;他演唱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会在唱之前加上一段类似话剧风格的朗诵,从而深化情绪的表达;此外,戏曲的表演形式也会在琴歌演唱中出现,王淑宜的演唱中就会加入各种程式化的身段动作表演,皆是各具风味。坐唱的表演性相对较弱,演唱者通常手拿折扇或书卷,演唱时做一些小幅度的动作表演。坐唱可以更好的跟听众互动,好似友人间的谈天说地,更接近于清唱的感觉。

  对唱一般采用站唱的形式,在对唱中通常会加入角色的扮演。王铁军、蒋银芳就常以男女声对唱的形式来演绎《钗头凤》二首。《钗头凤》二首本就是陆游与唐婉对和的词作,二人仿佛在琴歌中化身成为了男女主人公,更为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陆唐二人的爱情故事。男女琴歌对唱别具风味,受到大众普遍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避免了琴歌演唱的单一性。

  琴歌还可以合唱的形式出现,在扩充琴歌演唱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琴歌的艺术性。合唱形式,能容纳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色的呈现,并能透过和声的处理,使琴歌的丰富感情得以充分抒发。在这方面,俞伯荪先生编写的合唱《朝发白帝城》是很好的范例;再如一些古琴的教学雅集上,学生们也常用合唱的形式来演绎《关山月》、《秋风辞》等琴歌。这样的形式不仅推广了琴歌的普及,同时也为合唱音乐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八十年代初,俞伯荪先生将古琴与四川扬琴结合,编演了四川扬琴剧《鸳鸯弦》,此剧讲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他创作了全剧的扬琴唱腔,并创造性的将其创作的古琴琴歌贯穿于全剧始终,开辟了琴歌表演的新形式。

  第五节 琴歌活动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成都琴界逐渐复苏、繁荣,琴会雅集日益增多。据笔者走访成都琴人得知,最初古琴雅集曲目以独奏为主,琴歌间有穿插,且当时雅集多在琴友家中或公园内,以自娱自乐,切磋技艺为主。到 1985 年,俞伯荪先生创办了东坡诗琴社,琴歌在成都地区的地位日益提升;1990 年代后,琴歌的曲谱越来越多的被发掘整理出来,琴人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唱片、磁带等途径学习琴歌,琴歌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古琴雅集上,甚至出现在音乐厅中。

  2008 年,王铁军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举办了“唐宋雅韵”古诗词琴歌音乐会,这也是国内首场纯琴歌的音乐会①,全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由此不难看出,琴歌在成都地区的发展是很具代表性和前景的。

  2010 年,俞伯荪、黄明康先生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乐琴书以消忧”、“蜀琴欲奏鸳鸯弦”、“琴道、琴药、琴乐”三场古琴古诗词讲座,将《峨眉山月歌》、《春夜喜雨》等具有蜀地特色的琴歌带到了首都,呈现在全国琴歌爱好者面前。除以上的重要活动外,成都地区也开展了一些以琴歌为主的雅集及演出活动,笔者将近一年来开展的活动列表如下:

  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一年中成都地区大约有五次较大型的琴歌演唱活动,这还是很可喜的。琴歌不仅出现在雅集和音乐会中,在一些企业、社会团体的年会中也能看到琴歌的身影。

  此外,成都古琴文化学会自成立以来,会定期组织雅集活动,面向广大古琴爱好者。笔者曾参与过几次以琴歌为主题的小型雅集,有专业琴人的表演,也有业余学员的演唱,大家情绪高涨,可见成都地区琴歌氛围确实浓厚。

  第六节 琴歌传承

  一、传承方式

  据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目前成都地区的琴歌在传承上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为主。以天府琴歌社的教授情况为例,有些学员单纯学唱琴歌,有些则是既学古琴又学演唱。王铁军在教唱一首琴歌时,首先将歌词和旋律的内容、意境、情绪等跟学员做详细的讲解,这对于把握琴歌演唱的情感是必须的一步;其次对照歌谱教学员唱熟旋律;到学员能够熟练演唱之后,他会进一步做演唱或弹唱的示范,便于学员体会其中的琴歌韵味;最后是老师对学员一字一音的纠正和指导,使得学员在演唱中加入一些倚音、摇音等装饰技巧,以体现琴歌的古典韵味。这种传承形式基本是学员对老师演唱风格特点的完全模仿,有利于一种吟唱风格的持续传承。

  二、教师与学员

  当今成都地区的琴歌爱好者不在少数,天府琴歌社在学员活动和传承方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全社学员虽有 40 余人,但人员较不固定。笔者前文所述的王铁军、王淑仪、蒋银芳等都在琴歌社教授琴歌,为琴歌在成都地区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笔者以天府琴歌社部分相对固定的学员为例,以年龄为序,简要分析当前琴歌演唱人员的构成。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该琴社学员年龄跨度较大,小至 16 岁,大至 56 岁,但是多数学员年龄阶段是集中在 24 至 40 岁之间,青年学员占大多数,有 10 人之多,这说明成都地区的一部分年轻人是对琴歌文化感兴趣的。学员中高学历者较多,学历越高,对琴歌的认识就相对越深刻,所表现出来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也相对更强,这增添了琴歌在成都地区发展的后劲。学员中不乏有学习琴歌 5 年以上、甚至 10 年之久的,虽然他们的琴歌学习可能出现过中断,但是长时间的累积可能使得他们在琴歌演唱技艺上更为成熟。如学习了 10 年之久的张绪、张勤涛均可以处理难度较大的《苏武牧羊》,说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琴歌演唱技巧,表现力也相对较强,如果他们坚持不懈地学唱琴歌,或许在表演上会更接近专业演唱的水准,这对今后成都琴歌的传承和发展是较为有利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加入到学习演唱琴歌的队伍中,可以看出琴歌在成都地区的受众是较为广泛的。

  此外,成都市文化馆还开办有面向大众、尤其是退休的老年琴歌爱好者的义务教学班,由琴歌演唱家黄明康教授,每年两期,每期为四个月,学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一些简单的像《花非花》、《越人歌》之类的琴歌弹唱,这有利于琴歌在成都地区的普及。由于这些学员人数较多、流动性大、且持续性不强,笔者在此不再列表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