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肢体语言的载体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901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探讨
  【第一章】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概述
  【2.1  2.2】肢体语言的载体
  【2.3】肢体语言的创造
  【2.4】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训练
  【第三章】演唱者具备的素养及肢体语言的实践
  【结语/参考文献】声乐艺术中肢体的表达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声乐表演中情感与肢体语言的载体

  2.1 声乐表演中情感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另一种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间接的情感感受。声乐表演中的最终目的就是情感的传达。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却是多种多样的。演唱者无法亲身体验每一首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演唱者借鉴生活中类似的情感来感染自己,在声乐表演中转换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观众也能感受到真实的情感表达。

  声乐表演中的情感对肢体语言具有调节的作用。演唱者在表演中情感一定要真挚。当情感到达一定程度时,肢体语言自然而然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肢体语言传递出来的信号,能够更好的诠释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还具有感染的功能。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展现的不仅是艺术技巧的高超,更重要的是感人至深。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要想完美诠释作品,首先要让作品中的情感感染自己,之后才能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观众。这份情感的"感染"会让观众沉浸在自己的情感回忆中。

  声乐中情感的准确表达,要求演唱者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为本,以情动人。所有的肢体语言也是随着作品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表演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2.2 肢体语言的载体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肢体语言也是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学习的。不同的作品中,所运用的肢体语言也不尽相同。

  人类社会中有两种符号系统,一种是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一种是非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字和人和人之间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彼此沟通的一种重要工具,如今在全世界英语是使用普遍性比较高的一种语言。当然汉语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而肢体语言属于非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在系统的语言没有形成之前,人类是用声音、手势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在口头语言形成之前,肢体语言在原始人类农耕和狩猎等活动中承担着重大的交流任务,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非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但是这种声音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吼叫。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和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生活中需要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简单的声音已经无法准确的表达,继而出现了为了准确和有效的表达具体的思想和事物的高层次语言,而且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特点的事物和概念。其实可以说最早人类的语言主要依靠的就是肢体语言,之后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了更加简捷的方式,才形成的口头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将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肢体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肢体语言狭义的定义,是运用四肢和体态替代语言去表达或者沟通。肢体语言广义的定义,不仅仅包括体态和四肢的动作,还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等等。肢体语言有一部分是先天遗传的,而后天学习运用的肢体语言的作用更加重大。先天的肢体语言有打哈欠,表示困倦。打颤是代表身体冷等等。后天形成的肢体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平时惯用的动作语言,比如鼓掌表达的是高兴和兴奋,或者是加油,垂头表示丧气和沮丧,或者是疲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经常同时使用,肢体语言大部分是对口头语言表达的补充和辅助。所以肢体语言中也是蕴含着大量信息的。

  声乐表演中的肢体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语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声乐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做到声"形"并茂,情动于中而形与外。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时,观众是在舞台下面关注着的。在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上,肢体语言也是最直观的。演唱者的一举一动,听众都会尽收眼底。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一定要与所表演的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或对外物的情感是一致的。因此,演唱者一定要以饱满的姿态和完美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个杰出的声乐表演者要将高超的演唱技巧与得当的肢体语言相融合得恰到好处。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曲目过程中只是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虽然听觉上感受到了音乐的流动,可是在肢体上就显得极其死板,以致影响到听众对声乐作品的抵触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声乐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并不是程式化的,而是演唱者演唱过程中随着情感,由内而外自然做出的肢体语言。以下的分类都是在情感饱满的情况下总结而成。

  声乐表演情感表达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独唱、重唱、合唱、歌剧、歌舞表演等等。不同声乐表演形式对其肢体语言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独唱中,观众的视觉都固定在演唱者一个人身上,演唱者任何一个微小的肢体动作都会被观众所察觉,继而影响观众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所以独唱演员对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重唱和合唱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要生动传神,而且有时还需要肢体动作整齐划一,给观众以震撼。歌剧和歌舞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运用相对频繁,而且表演难度也是最大的。

  2.2.1 脚、手、头部、面部、体态特征

  声乐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双手双腿和面部姿态属于动态肢体语言,而体态和造型属于静态肢体语言。声乐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在舞台上是流动的,根据演唱曲目中的歌词和情感做出相适合的动作才能更好的引导受众感受音乐的魅力。舞台上的肢体姿态可以分为双脚姿态,双手姿态,头部姿态、面部姿态和体态。
  
  1.双脚姿态

  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双脚应该一个脚在前,一个脚在后,前脚尖指向前方或者指向正前方 45 度角,两脚的脚掌全部着地,身体的重心落在前脚掌,后脚掌虚放,双腿站直。这个丁字式的站姿被大部分的声乐演唱者适用着,更多的则是女性。而男性声乐演唱者由于体形和体重的原因,选择更多的是立正的姿势。

  声乐演唱者的情感表露在即将登上舞台之前就应该开始了。现代的演出中,有很多在演唱之前已经有主持人报出所演唱的曲目,在听众通过歌曲名称,会对歌曲在心中产生情感的基调。在走上舞台的过程中,演唱者就需要带着歌曲的情绪走上舞台。

  走在舞台中间,要站稳。

  在情感传递过程中,歌者主要是以唱为主,为了歌曲的传情达意,需要进行少量的走动。一般在歌曲的间奏,可以在舞台的左右方位甚至是前后方位都可以走动。有时在演唱的过程中,歌曲内容中也会出现对比性的乐句。这时的脚步可以从舞台中央走到舞台一侧,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再走到舞台另一侧。演唱者要提前估算出从一侧走到另一侧的时间,脚步的转换一定是和歌曲内容相一致。不要出现歌曲已经到了另一个乐句,而演唱者却还没有开始移动。这就会使歌曲内容与肢体语言的不一致,影响到表演的效果。注意的是步伐的节奏也要以歌曲的节奏和情感相适宜。如果演唱的歌曲是欢快明朗的,步伐就可以加快。而舒缓悲伤的,步伐就要放慢。但是在舞台上步伐不宜过多,否则就会给观众一种不稳重,太飘的感觉。

  声乐表演者在演唱之前,首先要对演出场地和环境进行熟悉。歌唱者每到一个不熟悉的剧场或音乐厅演出,一定要事先去试一试台,比较仔细地看一看,试一试走步和站位的位置,迈步的大小等等,要做到心里有数。演唱者在舞台上的站位方向也很重要。一般的舞台都会很多的灯光设施来辅助表演的。但并不是舞台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一样亮的。舞台中心基本都是灯光最亮的地方。演唱者走上舞台一定要站在光区以内,观众才能更清晰的观赏到表演者的表演。一旦走出光区,演唱者的面部就会发黑,观众是无法清晰的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导致影响表演效果。

  2.双手姿态

  双手姿态,简而言之就是手势。即声乐表演中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等。

  手势在作品情感传达上起着重要作用。手势在人类表达情绪上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手语已经成为聋哑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拥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系统。而声乐演唱者演唱时的手势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非常固定的动作模式,可以根据演唱者自己去控制。但是也不能没有目的的胡乱的飞舞,而是必须结合歌词的含义和情感手去使用。手势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表达歌曲内容,还能够增强歌曲情感的宣泄性,为演唱塑造良好的形象。

  声乐表演中的手势并不是程式化的。有"引"、"定"、"开"、"合"、"托"、"错"几种手势。"引"是为牵引歌曲音乐形象,"定"是为保持音乐形象,"开"是为展开音乐形象,"合"是为收合音乐形象,"托"是为衬托音乐形象,"错"是为交错音乐形象和演唱者自己。何时运用这些手势,是要根据歌曲的情景、内容和情感去选定的。力争所有的手势都能够恰到好处的去辅助音乐形象的表达。在演唱一些情绪比较唯美的歌曲时,手势一定要给观众一种"柔"的感觉。手势应该轻盈柔美,才能给观众一种宁静的感觉;在演唱声势浩大的歌曲的时候,手势应该是将双手张开,并且随着歌曲的情绪的高涨,手势的高度和张开程度也应该加强。在情绪的最高点,应该做出一个最有力的动作,使得歌曲也有结束感。手势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协调自然,做到手势随情而动。将歌声、手势和情感自然融合在一起。切勿为了做手势而去可以添加手势,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仅手势做出来显得极其生硬和死板,也使得手势本身失去了作用。

  声乐表演中的手势可以通过双手的高低、开合等方式进行表达。从作用上可以分为自然抒情手势、指示手势和模拟手势。

  自然抒情的手势,是演唱者在叙述歌曲情感中所做出的手势。手所指的方向也是各不相同。有前指、旁指、侧指和远指等等。这种手势的表达,是在个人情感的支配下,根据舞台艺术作品的不同的内容、环境、主体、氛围等变化,进行自然而然的流露。手势语没有统一的框架和规则,也无需角度的规定。比如在王宏伟演唱的歌曲《故土情》中。故土情这首歌曲是一首西北民歌,旋律带有浓厚的西北音乐元素。表达了笔者对家乡优美景色的赞美和对故土无限热爱之情。歌曲一开始是一个散拍子的引子。

  歌词是放眼哟,这片河山,山不断,水不断,缘不断,情也不断。这时可以运用自然抒情的手势。唱到"放眼哟",可以将单手或者是双手抬起,放到与胸同高,手臂从胸前展开,指向斜前方。在歌曲内容上仿佛用手臂指向了面前的连绵群山和流淌的河水。在情感上,手势给听众的感觉是演唱者自己已经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深深吸引。

  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对故乡的人和故乡的景色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这种手势也可以将听众带入演唱者创造出来的情境之中。当歌曲进入副歌部分,歌词是这方土哟,山也连绵,这方土哟,水也缠绵。这段旋律慷慨激昂,大气磅礴。这时的手势还是可以建立在刚才的手势之上,但是要将双手延伸到身体两侧。在情感上是对故土热爱之情的升华阶段,演唱者这时的情绪是一定是激动的。在歌曲的结尾部分,歌词是这方土叫人依恋,这方土叫人依恋。第二句中的"依"在演唱中是一个连续的大跳音,而且是音很高的情况下。这时的手势可以将手抬到高于头部位置,跟着音和节奏的跳动,手也可以随之上下浮动,但最低不可以低于头部。整首作品演唱到这里,这样的手势可以对作品进行结束式的概括,也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

  比如在歌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也是一首陕北民歌,表达了西北小伙儿想念自己心爱的人,可又因为与心爱的人有一道山谷间隔,无法近距离的面对面诉说情长,只能各自站在山高相互呼喊的无奈之情。歌词中有一句"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地难".在演唱到"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时,手可以微微抬起,而唱到"哎呀"两字的时候,手可以带着无奈的情绪将手降落下来。这样的手势就更加凸显出演唱者内心的那种无奈与悲凉的心情。

  抒情手势是声乐情感表达中运用率比较高的一种手势,由于它的抽象性很强,并没有明确性的指向,却能将歌曲中的高兴、深情、愤怒和悲伤表达出来,根据不同歌曲的思想内涵的差异,手势动作也要进行相应的、灵活自如的变化。有的歌唱演员即便在演唱风格差异较大的歌曲时,也总是维持几个固定的手势语言。观众未免会觉得这样的表演呆板失去生命力。手势也一定要随着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才可以。

  指示手势,是用双手指示出具体的事物或是人物。它包括了实指和虚指。实指是观众在舞台上可以看到的,虚指是观众在舞台上无法看到的。实指的这种手势大多出现在歌剧表演之中。歌剧表演中大多都有道具和除演唱者之外的剧目中的人物。在演唱的过程中,会出现对话或者是指向性的词语。这时就需要手势去指示。因为在观众的视觉上也可以看到歌词中所指向的事物或者是人物。

  虚指这种手势在声乐歌曲中运出现的比较多一些。例如在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中,歌词是慈祥的大嫂啊,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白发的大哥,让我祝福你健康长寿。唱到"慈祥的大嫂"时,可以将手指向舞台右侧,仿佛真的在跟大嫂说话。唱到"白发的大哥"时可以将手再指向左侧。也为观众制造出了一个空间。让观众充分的根据歌词的指示进行广阔的想象。

  模拟手势,是模拟歌词中出现的某个行为进行模仿。那些在舞台上无法真实去做的事情,演唱者就会用手势去代替。例如在河北民歌《回娘家》中,在演唱过程中就可以用手势去做出"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后面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声乐表演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手势(如下图)来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出手势对声乐作品的辅助功能,手势不要脱离声乐作品。

  3.头部姿态

  头部姿态,是头部的摆出的不同方位和各种动作。头部的动作也包含着很多的信息和含义。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头部最常见的方位应该是面对正前方。抬头可以表示憧憬和遐想,或者是跟随眼神做出其他动作。低头代表着沉思和悲伤,或者是叹息和忧郁等等。在演唱王洛宾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演唱第一句歌词"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就应该微微抬起头,双眼做眺望状。好像正遥望着远方的爱人一样。

  而俄罗斯歌曲《三套车》中刻画了一个忧郁、沉思的车夫即将失去自己心爱的老马的唱段,演唱时就应该稍稍低下头,用沉重的心情以及深沉的中音去渲染一个车夫即将失去一路相伴的老马的悲伤和忧郁的心情。

  在演唱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歌词中内容。若有肯定性的语言,演唱时可以伴随着轻轻地点头。而有否定性的语言,可以伴随着轻轻摇头。这些姿态都能有效的更强歌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头部的动作不易过大,因为头部动作过大可能会影响气息的稳定性。

  4.面部姿态

  面部姿态,又可以称作面部表情。它包括面部和眼神两部分。人们的心里情感的变化都会在面部表情上有所呈现,也就是说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外在表情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真实的表情和情感是统一的。被人们所熟知的面部表情大致可以分为"喜、怒、哀、乐"(如图)。而声乐表演中的面部表情要与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旋律、内涵保持协调一致。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和听众之间都在相互传达的各自的情绪,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双方也在观察并反应着对方所做出的肢体语言、行为动作。这种讯号为对方接受、感知,并对对方的刺激予以回响,也就是通过体察、断定、分别,在此基础上传递出回馈性的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面部表情的运用来表达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时,更是要与歌曲中的情感相符合。歌曲中情感是怎么样跌宕起伏,面部表情也要随之变化。而且要做到真实、贴切。要做到这一点与演唱者艺术底蕴是紧密联系的。

  (1)面部

  我们在声乐学习中提到最多的面部表情一定是"微笑".微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能很容易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因为微笑代表着友好和善良。微笑的产生是一种悦众心理的定位。学习声乐演唱时,我们用"微笑"的状态来打开喉咙,这种微笑其实是为了将笑肌抬起来。笑肌的抬起可以将鼻腔和咽腔打开,同时下颚也会打开,使得面部的各个腔体充分打开,以产生良好的演唱效果。

  微笑更有助于软腭的上提,达到声音的高位置,使高音区的声音更加具有穿透力。同时微笑也是表演者饱满精神状态的体现。

  一个杰出的声乐表演者在演唱中要根据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去控制笑肌。在演唱欢快的作品时,微笑的状态正巧能与歌曲的情感相符合。只要保持住微笑就可以了,比如在演唱宋祖英的歌曲《美丽心情》时,就一定要保持住开心激昂的状态,才能与歌曲的情绪相吻合。而在演唱情绪比较悲伤或者情绪波动大的作品时,就需要演唱者紧锁眉头,展现出哀伤的一面。甚至有些极其悲伤的作品可以以哭泣的表情去演唱。而演唱有些歌曲时,微笑之中还要带着一丝伤感,或一丝沉重。比如在演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时,整首作品在微笑之中还要展现出对浓浓父爱不舍。可以说是一种苦涩的笑容,是一种坚强的笑容。这种表达往往才能真正打动听众内心,与听众产生共鸣。

  所以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要合理运用面部表情,真实而自然,如果太过夸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声乐表演者要学会运用面部表情去表达声乐作品。例如在演唱朝鲜族歌曲《长鼓敲起来》时,表演者就不能用压抑深沉的表情。同样,在唱《叫我如何不想他》时也不能用过于轻松欢快的情绪。当在唱《长鼓敲起来》时,表演者要力图让听众眼前立刻浮现出青山绿水、芳草树荫等场景、或许还有一群背着长鼓的朝鲜族姑娘们,她们正载歌载舞,欢乐嬉戏的情境。

  (2)眼神

  在面部姿态中,眼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都说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话语有时可以是假的,但眼神是不会骗人的。眼神传达的情感往往是最真实的。在演唱过程中,一个恰当的眼神会使人物性格更加明显。

  戏曲界有句俗话"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观众可以通过演唱者的眼神就能很好的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声乐表演者需要在与观众进行相互交流时充分利用眼睛这一传达工具,因为眼神更容易让观众的内心被打动。在现代的很多电视选秀节目中,在海选当中,有很多未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的人,一登上舞台演唱,眼神飘忽不定,时而仰望,时而低头,就算是目视前方,眼神也不够坚定,也在眼神中表现出的只是胆怯和不自信。这样的眼神是无法让观众尽情欣赏的,有时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所以声乐演唱中的眼神与其他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戏曲中的"手到眼到,眼随手转"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当然眼神也一定要发自演唱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故意假作眼神,极易被观众识破。即使演唱者对作品理解正确,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如何高超,观众也会对演唱者否定。

  声乐表演的生动形象要依靠眼睛的各种"眼神"技巧的熟练运用。想要打动观众、想要深入人心、想要具有美的感染力,舞台上的声乐表演就必须唱出"精气神儿"来。

  "面部表情在形体动作中,眼神是最最重要的,须下功夫苦练,不断地揣摩锻炼,使它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准确地表达人物地思想感情".总的来说,在对眼神的运用上,舞台表演者需要注意眼神的使用时间,注视距离和方向及视线投射角的转换等方面的技巧。例如,眼神的高低具有着特定的含义,如眼神往上看表示若有所思,有时会显得主人公很居高自傲;眼神向下看有表现害羞的情感。有时双眼紧闭,没有眼神的状态,也能有极其悲愤的表达。而演唱者对于歌曲的体会则表现在眼神的传达之上。

  根据观众对眼神的不同理解和感觉,无形的视线也会在长、短、软、硬等方面的变化上,展现出一定的情感信息内容。所以在声乐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大概可以分这两种,一、要以虚看为主,定睛为辅。在演唱内容比较多的声乐作品时,眼睛要环顾观众的虚看,但眼睛要有神,在唱重点的字词时,为突出强调其内涵,不仅在演唱技巧上要加强对音量和强度的控制演唱,并且眼神还要坚定,有神,好像真的见到了歌曲内容中所描述的事物,眼神中也要爆发出力量;二、以点连成线。歌者在表演时情绪始终要保持饱满,眼睛所见的每一"点"要用"线"连起来,眼神的移动要稳,同时眼神要做到前后照应。为了能使眼神更好与表演内容及现场环境状况进行巧妙地融合,尽量尝试用眼神去感染听众,这是演唱者在运用眼神技巧的最终目的。

  5.体态特征

  声乐表演中使用正确的演唱体态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演唱体态也是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基础。在芭蕾舞剧中,舞蹈演员的轻盈的步伐和优美的身姿令人赞叹。话剧表演中,演员的神情和恰当的体态,令人臣服。在声乐表演中的体态特征,也经常被观众说成是舞台风度,即"台风".舞台风度是声乐演唱者的肢体语言在舞台上的综合体现。在演唱的过程中表演者的身姿是随着声乐作品的表达意图和主题内容而变化,符合声乐作品的体态动作能够帮助观众正确理解歌曲中故事情节和美感意义,拉近观众与演唱者的心理距离。

  声乐表演对演唱者的情感表演要求一定是尽善尽美的。向观众展现声乐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是头等大事。所以在舞台上如果肢体语言设计的好,就能完美塑造自己的形象和歌曲中的人物形象。"舞台上的一点一滴,一招一式,一开一放,一呼一吸都是非常讲究的,不可以随意简单的处理。"要像重视音准和声音效果一样,去重视舞台上的肢体语言。首先,声乐表演中体态的设计要做到语歌曲的词、意相符,恰当。不可以喧宾夺主。演员要对体态和动作惊醒吸纳、理解、消化、练习,反复运用,使其"演"与"唱"默契配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表演时才能自然贴切,才能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声乐表演中的体态可以分为站姿和坐姿。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挺胸、抬头、收腹,下巴微收,双手自然下垂。

  声乐表演中的体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动作体态、伴声体态和借物体态。肢体的动作体态,是声乐演唱中最常用的体态。表演者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全身各个肢体的变化和配合,帮助观众去理解声乐作品的。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随着声乐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增添肢体动作的配合。让观众感觉到,舞台上的表演者已经是歌曲中的人物了。动态体态通常是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已经设计好的体态动作。而且只是由演唱者自己的肢体所表现出来的体态,不借助外物。

  肢体的伴声体态是那些伴有非语言性声音和类语声的体态。例如随着音乐身体进行律动,或者是叹气等。它具有辅助歌唱者的达到最佳的声音的效果。在舞台表演中经常能够看到,演唱者利用全身各个部位随着声乐作品中音乐的节拍左右或者是前后的摇摆。这种律动的体态,也对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有辅助作用。律动体态可以使观众从视觉上更清晰和直观的看到音乐旋律中强弱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肢体动作,观众看起来会显得更加协调。

  借物体态是演唱者运用物品与观众进行交流时的体态。借物体态常用于歌剧和吸取等表演形式中。它主要借助于各种道具来营造一种相对逼真的现场气氛,建立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同时也将抽象的叙事情节具体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