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五更”歌调的音乐文化、旋法和语言特色

时间:2014-05-05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527字

论文摘要

  “五更调”作为传统民间俗曲之一,在西府大地广泛传播,它不仅在歌曲名称上都以“五更”称谓,而且在内容表达方面都按照“五更”时序的先后顺序,引出不同主题的唱词内容,成为西府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以西府曲子中的“五更调”作为研究范围,探索其音乐艺术特征,为比较与研究西府民间音乐文化中其他“五更调”题材奠定研究基础。

  “五更”歌调的音乐文化阐释“五更调”作为西府曲子的传统曲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从军五更转》虽以军旅生活为主题内容,但其可视为“五更调”的祖称。继唐代的《思妇五更转》后,至明清时期的“五更调”不仅普遍盛行,其变体的曲名称谓更是多样化。正如“五更调”是中国民歌中小调的一种,与四季歌、十二月歌等同属时序体的汉族传统民歌。以‘五更’为序。每首五段,每段一‘更’。”这些同源异地流传的词、调形式大致相同的“五更”歌调,因其不受生产劳动的制约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曲调结构规整,旋律流畅细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善于抒情或叙事等特点,而广泛流传于西府大地。

  据笔者对西府曲子曲牌的收集整理发现,有关“五更”歌调的曲调多达十余首,其曲名《五更鸟》、《五更盼夫》等称谓各有不同,反映了其作为清代俗曲“五更调”在陕西关中西府地区传播的变体形式,尽管在唱词结构与曲调特点有所不同,但在内容表达都以时辰“五更”为序揭示个人的思盼之情,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五更”歌调的音乐艺术特色1.唱词结构特色。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唱词题材内容,大都以男女相恋相思叹息之情或历史故事等为主。各类题材的唱词都遵循“五更”时序体的传统形式,有“一更一句”“、一更二句”、“一更三句”、“一更四句”、“一更五句”之分。此处的“句”以单句或复合句的句型结构而出现,特别是复合句由若干分句组成的现象最为普遍。例如西府曲子《五更盼妻》是“一更一句”,其一更歌词如下:一更鼓儿天,奴丈夫征西好有几年,夫呀你学平贵男呀回家探宝钏。而在西府曲子《五更鸟》中却独具特色,并不完全严格按照五更歌调“一更”到“五更”的顺时叙述惯例,反而在乐曲开始部分把只有“一更四句”的唱词作为插入性的段落结构,使其歌词不断叠加,乐曲结构庞大。然后接着将原先的“正着说五更”变为“反着说五更”进行顺时和逆时同时进行叙述形式。可见,《五更鸟》的唱词叙述是在保持完整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规范形式,不仅体现出唱词个性意味的创新之处,而且使其音乐的“意味”在一定的形式基础上得以表达。

  2.音乐旋法特色

  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曲调旋律起伏变化较大,曲调常以四、五、六度跳进进行居多,使其具有淳厚深情、苍劲高亢的音乐风格。特别是旋律调式色彩音的广泛灵活运用,常表现为以小三度的关系上下跳进进行,或以辅助音的形式进行级进方式,最终结束于调式的主音。这种形式与西府民歌《十八捏》、《十杯酒》等在色彩音的运用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不仅从理论上证实了西府民歌是西府曲子的基础和来源,而且与西府民歌调式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府民歌调式中的四度音组结构大都以环绕于四度的三音四音组的曲线型形式进行。而西府曲子的“五更调”的核心音组又是一种“径式”曲线型四度音组的特征,即以下方大二度加纯四度,或纯四度加上方大二度构成其调式结构形式,既突出四度音组结构的本质性格,又显现出因其四音组机构的存在而构成调式结构的痕迹,从而使其“五更调”的曲调风格往往古朴、持重而深长。

  3.音乐语言特色

  由于不同地域的民歌,都以各自不同的语音字调为基础,旋律顺其语言字调的动向而成腔,其腔是语言的自然声韵与音乐曲调相结合的产物。不同地域语言上的四声、语音字调上的平、上、入、高、低、升、降千差万别,其本身具有高低清浊的音乐性,成为旋律的天然因素,为民歌的旋律曲调生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且“歌唱的旋律其乐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进行和音腔、音色的变化是完全可以和语词的声韵相结合的”。基于此,当地的方言声调对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音乐旋法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陕西方言按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方言语系大致可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方言区。其中,以宝鸡为主的西府地区则属于关中方言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色。因其发音根据前后鼻韵尾的差异,西府方言腔调倾向于沉重、硬朗、刚健。西府方言在口语发音时经常韵母前后鼻音不分,诸如前鼻韵母 en 与后鼻韵母 eng、in 与 ing、ün 与 iong 等,后鼻韵母发音位置靠后。这种发音特点,对西府曲子的旋律歌唱走向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民族音乐学界有一个普遍认识:任何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的产生和形成,都得益于两种资源:一个来自地域,即自然资源;一个来自历史,即人文资源。因而西府地区以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对西府曲子“五更调”的音乐形成有着深厚的作用和影响。西府地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部地区,因其封闭的地理区貌,地处偏远地区,不处于交通要塞之处,这里民风民俗淳朴率真,原生状态保持较好,当地的民间音乐受外界影响甚少,因此长期以来一直继承与保持特有的古朴持重的风貌。丹纳曾以自然环境和时代精神的联系为例,对艺术的产生予以阐释即:“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因此,西府曲子的“五更”歌调不仅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西府民众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具体生活之上生成的总体精神风貌。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都不能脱离开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现实。”

  以宝鸡为首的西府地区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之地,先秦历代的政治文化及军事重镇及西周的王畿畿之地,而且一直是作为“封建社会初期帝王们祭祀的重要场所”。在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滋养下,在特有的地域特色,淳朴的语言和风俗等诸多因素的熏陶下,使西府地区两千年来传承着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稳定的农耕文明和承载着端严、平和的音乐气质。”在这样的历史民俗背景下,在客观上塑造和形成了西府曲子“五更”歌调与西府民间音乐风格一致。

  结 语

  综上所述,西府曲子的“五更”歌调以数字起头,以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口头传唱形式,以非书面的传播、推广和传承方式,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使其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腔调的进行等各种表现手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即兴性,从而成为西府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中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