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研究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

来源:高教论坛 作者:林玉英
发布于:2018-08-09 共5685字

  摘要:本文结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引发的社会反思, 试图从社会转轨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高校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表现出发, 对当前高校农村生、贫困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 并探索和发展新形势下对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

  Try on Talking about University's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and Catching Health Personality to Form and Educate

  Abstract:This text combines the society that the horse of Yunnan University adds the homicide of rank of nobility and causes to review, is it catch from society to influence and university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that personality form special personality of colony this behave and set out transition period to attempt, to university countryside not present catch, it survive poverty in all sorts of problem not psychological think and not analyzing going on, explore and develop and born health personality and form the effective way educated to university's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University,The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is grown,Health personality,Form and educate

  马加爵杀人案的发生, 震撼全国上下,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在校大学生用同一残忍的手段连续三天内杀害了四位昔日同窗好友, 在震惊之余, 各大媒体纷纷在不同版面上争相发表同一内容的文章——马加爵犯罪致因分析:贫穷、自卑、自我封闭、心理失衡、人格扭曲。一时间高校管理工作反思、《思想政治教育》课反思、心理咨询、心理解困相继提出。问题的答案在哪笔者认为在人格的主体表现——即在人格的社会性及人格个性体现上。
 

  一、人格及健康人格

  “人格”一词在汉语词义里, 可作两种解释, 心理学上的个性和社会学里的品格。它包含两方面:一是人格的倾向性, 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 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二是人格的心理特征, 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它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在现实社会里, 人格有健康人格与非健康人格 (如异常人格、边缘人格) 之分。健康人格是一个综合性发展, 就像《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所说:“健康是肉体、精神和社会康乐的完善状态, 而不仅仅指无疾病。”这就说明,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人格健康两方面, 亦称之为身心健康。健康人格的标准可分为理想标准和相对标准。马克思所描述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就是健康人格的理想标准;但从相对意义来说, 不同的时代有相对应的健康人格标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健康人格标准的概括。具体特征:健康人格就应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标准。高校生追求卓越人生, 必须了解不同时期人格的特点, 掌握健康人格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才能使人格素质趋于完美,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社会转型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人格的特点是由社会赋予的, 离开了由人组成的社会也就不存在人格。人格作为主体, 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社会, 同一社会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

  目前, 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暴露出大量的社会冲突和体制弊端, 也带来了人类生存形态的变革, 这意味着一场新的“人的革命”的到来, 这场“革命”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题。如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后, 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伴随着人的精神萎缩, 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道德的滑坡, 学校教育重智商 (IQ) 不重情商 (EQ) , 大学生爱上学不爱读书, 重修饰不重修身, 文化水准不高, 价值观功利化, 人格价格化、平庸化、物欲化, 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者。又如, 世界一体化的到来还使我们面临着许许多多全球性的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等引发的生存危机;机器世界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道德感的淡化;生命技术, 克隆科学带来伦理困惑等。由此可见, 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国门的开放为健康人格养成奠定巨大的物质基础的同时, 其负面影响与传统的腐朽思想相结合容易造成人们心理变态, 人格歪曲, 激化社会矛盾, 使健康人格难以形成。现实世界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趋向, 促使每个人在新的“人的革命”到来之际, 必须自觉去选择“人格转型”的发展方向。

  三、高校民族预科生人格特点

  在高校创办民族预科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后, 我党贯彻民族政策的特殊产物, 也是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教育扶贫的特殊措施。在特定历史背景、特殊措施下结成的人群——高校民族预科生既有着与高校农村生、贫困生相同的人格特点, 又有着自身的人格表现。

  集中在广西民族学院的高校预科生来自全区10多所高校, 融理、工、医、农林、文、师范为一体, 学科门类齐全, 属高等教育层次;集合格的高中生 (会考合格、高中毕业) 与不合格的大学生 (高考选拔, 低于本科线录取) 为一身, 这种非中学生、非本科生的身份定位, 加上广西民族预科生招生对象三个100%的界定 (100%边山穷地区、100%少数民族、100%农业人口考生) , 由于来自多个地区、多种民族, 习惯各异, 风俗、爱好、特长各异, 学习起点低, 不敢抬头望人;家庭经济困难, 羞以启齿交友;毕业定向回乡, 难以面对竞争。他们与高校贫困生、农村生一样由于先天成长空间的狭隘, 社会阅历肤浅, 鉴别力、洞察力、判断力的不足以及教育观念缺失, 某些校园文化的误导, 他们的心理正处在失落状态:对人生既抱希望又常怀失望;对前途急需选择又无所适从;对外在世界既兴奋又无奈。在他们身上痛苦与憧憬并存, 颓废与奋发同在, 自卑与自信俱有, 相对健康人格而言, 这是异常人格的表现。高校预科生固有的先天不足如若遇到后天种种刺激时, 心理问题更突出, 一旦心理不堪重负, 必会因为心态的不同而裂变出不同的人格表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如近期《中国青年报》中所报道的高艳同学一样经过种种磨砺和挣扎, 终于走出“身份”定位的阴影, 找到自己的校园坐标。但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也有一些人, 尤其是民族预科生的少数人, 他们从边远山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 面对城乡同学间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知识文化以及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反差, 导致失落感、失重感、自卑感重, 自信心不足使他们常常徘徊在心理失衡的边缘, 马加爵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马加爵的极端性在大学生中虽属少有, 但他所表现出来的自卑、封闭、嫉妒、人际交往障碍等人格特点在高校民族预科生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他们同属高校的农村生、贫困生, 同属高校中的弱势群体, 同属异常人格易感染人群。

  社会转型期暴露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以及马案的发生, 已给国家、社会、家庭、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敲起警钟。高校在扩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引导高校农村生, 贫困生以及他们的聚集群——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怎样进行等一系列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建设富强国家需要人才, 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人才。原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同志在谈到素质教育时曾强调指出:高校“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方面也强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重视影响他们‘一生轨迹’的‘人格培养’, 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统一。”

  四、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

  笔者以自己在高校从事20多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亲身实践和感悟认为, 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生、贫困生的代表群——民族预科生加强健康人格养成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上教师的导向教育功能。要做到这点, 必须破解五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众所周知, 教师的终身职责是教书育人, 这要求每门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除按教学大纲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外, 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贯穿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教书仅是途径, 育人才是关键。

  二是衡量好教师的标准。在传统意义上说, 一个教师认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严格要求学生, 训练学生, 就被公认为不错的教师。但现代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亦称情商EQ) , 它包含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好奇心等, 它通过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自信等心理状态体现出来, 而头一条, 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高尚的人生需求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 怎么教的问题。21世纪的今天, 教师教学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低层次的教学生知识, 使他们懂得“什么是”, 知道回答问题;第二层次是教学生掌握方法, 使他们懂得“怎么学”, 知道解决问题;第三层次是通过教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 从而了解世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他们注重研究“将会怎样”“会怎样”。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理想人格的培养, 没有理想就连人格也谈不上, 更谈不上健康人格养成教育,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而创新教育则强调人格的完善性与独特性的高度统一, 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四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学者提出,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包含两大类课程——“显性”与“隐性”课程。即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除按教学大纲完成相关学科——“显性”课程的教学任务外, 还要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的、潜在性的, 它通过无意识发挥作用。利用“隐性”课程教育, 首先是利用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引导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情商EQ) ;另一方面则通过教师的人品、治学风范、对事物的看法、对事业的追求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对学生形成正面影响, 这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门课程。

  五是摆正师生关系。教学是双边活动, 要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必须要革除旧式师生关系弊端:教师绝对的“知识权威”、绝对的支配地位、绝对的居高临下的教学态势, 以及以教师的情绪好恶为标准评价学生等等, 导致师生关系出现人格的不平等。实际上师生间应是一种契约关系, 双方应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来约束、激励自己的行为, 教师不应是, 也不可能是永远的“知识权威”, 学生也不应是单纯的求学者, 教师只能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导游者, 教师不再是主动, 学生也不应是被动, 而是在老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自觉、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 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学习, 让学生在研讨中提问题, 找答案,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领悟人生真谛, 让学生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能“生惑、创业、立道”,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之后还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第二, 充分挖掘第二课堂育人的特殊机能。

  第一、第二课堂不存在排列顺序的差别, 而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应注意两者的和谐发展。从内容上说, 第一课堂组织的系列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从形式上说, 第一课堂偏重于动脑和智力操作;而第二课堂则注重动手和实际操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开展以重“修身”倡导“身心自由发展”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兴趣小组——关心天下事, 畅谈人生路;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谈心会、普通话沙龙、英语角;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综合素质知识竞赛, 电脑、理化实验操作竞赛和各种球类比赛活动;开办现代舞、民族舞蹈训练及“三笔”书法班;组织名著导读、影视评论、音乐欣赏、文艺汇演以及“走走、看看、想想、写写、谈谈”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活动等, 营造积极向上, 健康活泼的学习生活氛围, 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 有利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完善, 品质和修养的提升。

  第三, 充分调动系统心理引导教育的潜在效能。

  马加爵杀人案的最大反思莫过于高校学生——尤其是农村生, 贫困生系统心理引导教育潜在效能的调动问题。在这方面, 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领导比较重视。他们的做法是:

  首先是抓好民族预科生的入学教育。新生入学重点抓两个方面:一是开学典礼上作导向专题教育“上预科, 你准备好了吗”, 引导预科生面对“已上大学, 但不是本科生”的现实做好心理准备;二是进行入学心理专题的问卷调查, 了解预科生真实心态。然后通过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进行针对性教育, 启发学生以平常心实现“四大转换”, 即角色转换 (从以我为中心的中学生角色到融入集体大家庭的大学生角色) 、定位转换 (合格中学生到不及格大学生的转换) 、目标转换 (考取大学到成才就业的转换) 、动力转换 (他学、他理、他律到学习自学、生活自理、管理自律的转换) 。

  其次是抓好常规性的心理引导工作。如常设心理咨询室, 给学生提供倾诉、排泄心理问题的场所和指导教师;定期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形式、任务及作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异同, “心态”与“病态”的区别, 学会运用心理知识摆脱种种心理困惑, 以健康的心态从事学习, 愉快地过好每一天;开设心理教育课, 普及心理知识, 及时了解、发现、协助指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实践证明, 只要措施落实, 指导到位, 各种心理问题会早发现、早引导、早解决。

  再次是抓好解困指导。针对众多预科生心理上共性——先天不足引发的严重自卑, 后天刺激导致的心理失衡, 特邀颇有感触、深有体会的预科直升生 (预科结业后直升本科的学生) 及小有成就的预科毕业生 (预科生本科毕业后) , 给在校的预科生作报告 (或与他们座谈) , 以他们的亲身体会谈做预科生的感受, 谈预科一年的“得”与“失”, 谈人生的酸甜苦辣, 谈面对困难, 挑战人生的经验, 谈成才成就事业的快乐, 以帮助预科在校生及时从“身分”定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及早找到自己在校园中的“坐标”, 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最后, 把心理教育广泛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每个教师善于发展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我们坚信只要充分调动系统的心理引导教育潜在效能, 必会使预科生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贫穷、面对挫折、面对艰难坎坷人生完成学业成就事业。

原文出处:林玉英.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J].高教论坛,2004(04):34-3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