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童谣在樂学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17-03-13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3488字
  第三章 现代教育哲学理念与乐学儿童音乐教学法
  
  乐学儿童音乐教学法课程,一方面是以音乐学科内容的逻辑来安排其教学顺序的;另一方面,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来规定整个教学进程的。
  
  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Jean Sinor 对 0-15 岁儿童的音乐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Jean Sinor 将儿童音乐发展分为三个方面:感知觉(包括力度、音色、速度、时值、音高、和声)、对音乐的反应(包括听力、动感、歌唱、创意、操作)和概念(包括感情、时值、音高、曲式、和声、体裁)。
  
  表 3-1 为儿童音乐发展在皮亚杰认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中的体现。
  
  乐学儿童音乐教育针对 Jean Sinor 儿童音乐发展三个方面,吸取音乐综合教学法的优势与特点,将学前音乐教育分为四个模块--童谣、歌唱与合唱、音乐与动作、音乐游戏创编进行教学。通过这四个模块的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将更好的感受、体验、想象和表达音乐。
  
  第一节 模块一 童谣
  
  一、童谣的概念
  

  童谣产生的源头当追溯于西周末年。童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国语·郑语》中就有记载。当时流传有这样的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两句童谣的意思是:
  
  使周灭亡的人,就是那卖桑木弓和箕草箭袋的人。在这里,作为中国传统童谣的“始祖”显然被用作政治意图了,被用以表达王朝的更替兴衰。
  
  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谣变得生活化,多来自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高度总结,题材很是广泛。有对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对神话故事的精彩表述,有对情感的自然抒发,有对事物的总结性表达等。形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童谣作为“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教学模块,是由于其具有律动性、音乐性和教育性,适合学前儿童学习,具有激发儿童多样化兴趣的作用,是进行儿童歌唱教学部分很好的铺垫。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又称儿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形式,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童谣也是歌谣的一种,它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曲色旋律多半较为简单,歌词亦简洁琅琅上口,使儿童容易记忆。
  
  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明代杨慎曰:“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童谣有多种分类方式。如依据国家进行分类,童谣可以被划分为中国民谣和外国民谣;如果依据年代划分,可被划分为传统童谣和新童谣。传统童谣一般是通过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而新童谣是指近现代人们创作的童谣,尤其指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的歌谣。
  
  中国童谣按照民族进行分类时,可以被划分为普通话童谣和方言童谣;依据艺术形式进行分类,童谣又可以被划分为猜谜语、摇篮曲、连锁调、绕口令、数字歌、对答歌、游戏歌、颠倒歌以及字头歌等等。
  
  石云霄根据古代童谣的思想内容,初步划分为史事童谣、讽喻时政童谣、启发智能童谣、宗教民俗童谣、叙事童谣、娱乐游戏童谣、练习语言机制童谣。这样的分类形式,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童谣的多功能性。
  
  国外对于童谣的解释也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儿歌是儿童短小的传统歌曲或诗歌”.在这里要强调的重点在于,大多数中国人持有一种观点认为,童谣的押韵应该充满快乐和幻想,而国外的童谣强调的是其黑暗面所给予孩子的积极作用,这会让我们很难理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文化冲击。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和行为。这可能导致定向障碍、误解、冲突、压力、焦虑和无力应对新环境的感觉。研究人员称这种为文化冲击。这个词在 1954 年首次被引入 Kalvero Oberg .但是近些年来,有研究者表示,这种文化冲击带来的多数为正面影响,比如“自信的提升”和“自我激励的培养”.[119]《大英百科全书》(又称《不列颠百科全书》)研究数据表示,童谣最早出现在 1500年,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才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
  
  在国外的诸多研究中显示,童谣对幼儿时期的语言训练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艾奥娜(Iona)和彼得·奥佩(PeterOpie)[121]在童谣牛津词典[122]①中的一项研究表示:至少有 25%的童谣超过了 200 年的历史,超过 40%的童谣被发现在 18 世纪之前,至少其中有 25%是在上个世纪结束之前所发现的。

  二、童谣的特征与作用
  
  (一)童谣的特征
  
  1、童谣的真实美
  
  童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来自民间,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最初的童谣只能口传,没有记录方式。后来,印刷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童谣可以广为流传。童谣的内容大多来自生活,具有真实美的特征。童谣真实美的特征正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形态,有利于我们对当时社会的研究。如童谣《小白菜》:
  
  小白菜,地里黄,三岁四岁死了娘。
  
  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后娘。
  
  娶了后娘生弟弟,弟弟吃面我喝汤。
  
  端起碗来泪汪汪,拿起筷子想亲娘。
  
  后娘问我哭哪样?我说碗底烫得慌。
  
  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谣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童谣的内容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着这个国家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如 2012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孩小孩你别馋》的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该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将现代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和情景加以描述,过年的场景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2、童谣的自然美
  
  许多童谣是对人们身边的大自然以及动植物进行描写,这些童谣在体现自然美的同时,还寓教于乐,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性。如童谣《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这首童谣充分表现了在春天的季节里,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类似的童谣还有《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
  
  3、童谣的情趣美
  
  童谣往往与儿童的游戏分不开,很多童谣都是游戏的主要内容。这些童谣能够充分体现儿童的欢乐,并充满了儿童的幼稚与天真,就如同眼前出现了孩子们嬉戏的场景,这样的内容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童谣的内容充满了情趣美。例如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童谣具有情趣美,然而创作的过程并不简单。果戈理在谈到歌谣的创作时,说到:
  
  歌谣不是根据严格的计算写在纸上的,童谣的创作是手中执笔, 在旋风中, 在忘情的境界中创作产生的。
  
  (二)童谣的作用
  
  1、培养良好的音乐语言
  
  童谣的语言或形象生动、或华美、或朴素、或清新,童谣听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音乐性,对于旋律感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2、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儿童天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较成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儿童的兴趣点出发,具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题材、范围的童谣形式于教学中,使其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和行为,并且发挥充分想象力。童谣对于儿童品格、个性、情怀、情趣、理想、追求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培养作用。
  
  3、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
  
  童谣的韵律感、节奏感对于歌唱学习、演奏学习、舞蹈学习等方面极其有益,是培养儿童音乐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
  
  三、童谣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课例 1:
  
  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最初的教学中,注重儿童对童谣节奏和情绪的掌握。我们以童谣《捉迷藏》为例(见谱例 3-1),看看怎样在童谣朗诵的过程中加入节奏训练和情绪、情感培养。
  
  课例 2:
  
  《风筝飘》是一首描述日常生活情境的童谣。
  
  在教这首童谣之前,教师先让孩子们抬头看向教室上方天花板(天花板上可以提前放几个好看的风筝或者风筝的图片),告诉他们:天空有那么多漂亮的风筝,每个人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吧!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引导:风筝在天上飘,是一种很轻柔的感觉;朗诵的时候要小心翼翼,找到好像害怕风筝断了线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引导,展开了儿童无限的遐想,并且,想象力并不因为教室及教具的局限而受到限制。在教室里,每个孩子自然地伸出自己的小手,通过拽着无形的线,牵着自己的风筝。当其在牵着自己风筝的时候,教师开始有节奏地念童谣(见谱例 3-2),教师念童谣的同时,儿童会主动、自觉地调动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通过各感官的协同活动放飞自己的风筝。
  
  以上只是童谣教学模块中表现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童谣所表达的各种情绪情感,加以适当的改编创作,比如加上旋律,使其变成一首儿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下一节中会讨论到。
  
  四、童谣模块学习前后对比

  
  经过童谣模块的学习,儿童在音乐素养与技能、人文知识、交往与合作、情感培养等方面都能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 3-2)。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