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18 共4932字
摘要

  一、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前教育是奠基教育,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加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幼教师资建设是其重要的一环。

  二、四川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四川省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州三个市级自治区,及地震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等地区,也包括平武白马藏族及混住有少数民族的其他县区。这些地区主要以发展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儿童受教育程度也远不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更是薄弱环节。民族地区师资是制约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课题组运用已有的少数民族学前教师调查问卷[2],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师培训与福利待遇四个方面对四川民族地区学前师资现状进行了考察。

  问卷发放地区包含甘孜、阿坝、凉山州、北川、峨边、平武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选取幼儿园共 36 所,抽样调查 108 位教师,返回有效问卷共 101 份,回收率达 94%,101 位教师基本情况如表 1 所示。

  1. 民族地区学前师资严重匮乏。

  由表 1 表 2 可以看出,四川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缺口大,师幼配备比例完全没有达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 暂行) 》中的要求( 全日制幼儿园要求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 1∶ 5 -1∶ 7,半日制为 1∶ 8 -1∶ 10)[3],尤其是彝区13 县,在园幼儿总数62601 人,但专任教师才 988 人,师幼比高达 1∶ 63.其次是凉山州地区,在园幼儿数高达 124534 人,专任幼儿教师数 2438 人,师幼比为 1∶ 51.这两个地方主要以彝族人口居多,大小凉山彝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条件差,许多幼教毕业生不愿选择到贫困偏远地区工作,因此这些地方的幼儿教师流动性大,师资严重匮乏。

  除上述两区外,四川其余民族地区的师幼比也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从抽样调查的幼儿教师任教班人数可以看出,所教班级幼儿数在 36 -45 人之间的占 39. 6%,45 人以上的占了 31. 7%,即 71. 3% 达到了 36 人以上的班级额度,可见民族地区幼儿园大部分班级规模超过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 暂行) 》中大班额度的上限( 30 -35 人[4]) .

  民族地区师资不仅是数量上的匮乏,在性别比例上问题也很突出。抽样调查的 101 位教师,仅一名教师是男性教师,且为彝族本地人,其余均为女性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该名男教师是位兼职代课教师,并非该幼儿园专职老师。男女比例失调一直都是幼教界最为突出的问题,在民族地区该问题愈加显著。此外有 53. 3%的教师属于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任教教师均以汉族教师为主要教师来源,汉语为其主要使用语言。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汉族教师习惯用四川方言与幼儿交流,普通话使用频率较低。既能正确使用普通话又能运用本地民族语言的幼儿教师非常少,因此遇到班级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幼儿时,师幼沟通存在障碍,教学很难得以顺利开展。

  2. 民族地区学前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

  从学历情况看,抽样调查教师中初始学历中专( 高中) 及以下占了 53. 5%,专科占 38. 6%,进入工作岗位的低学历教师经过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学习,最后学历显示中专( 高中) 及以下学历层次减少到了 20. 8%,专科学历提升到了 62. 4%,本科学历达到 15. 8%,尽管如此,专科以上幼儿教师仍然缺失。调研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教师初始所学专业并非所有都为学前教育专业,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占了18. 8% ,其它占了 14. 9% .在实地调研访谈中发现,民族地区幼儿园因师资匮乏,一部分学前教师由小学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转岗构成,尤其是小学里的附设幼儿班,当地传统观念认为幼儿园不需要像小学一样有升学压力,不需要教给孩子太多知识,因此把附设幼儿园当做养老基地一样将临近退休的教师安排下来接任幼教工作的现象频繁存在。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临时招聘的初、高中生或由其它行业转岗而来的人员。

  就从业资格来看,有 20. 8% 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从职称评定来看,未评职称的占了 60. 4%.与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相比,幼儿教师普遍存在“低职称、无职称”的现象。职称的评定直接关乎职业的稳定性。访谈中了解到,在许多小学附设幼儿班里,因只有小学序列的编制和职称评定机会,许多年轻幼儿教师一踏入幼儿班的工作岗位就开始考虑转岗至小学段任教,致使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工作积极性也普遍较低。

  3. 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福利待遇较差。

  对 101 位民族地区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教师专业态度普遍良好,61. 4% 的教师因喜欢孩子而选择幼教行业,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再次选择从事幼教工作时,69. 3% 的教师表示仍然会选择该职业,49. 5% 的教师表示不会选择跳槽。当被问到如果离开该行业,主要原因何在时,33. 7%的教师认为报酬太低,25. 7%的教师认为工作风险高。最终导致放弃学前专业的原因中,有 32. 7% 的教师也认为报酬太低。月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占到了总人数的30. 7% ,1500 - 2000 元的占了 27. 7% ,普遍收入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教师虽然从业初衷良好,但因工资待遇低而影响了从教热情,面对这一风险较高、责任心要求极强的职业,许多年轻教师频频选择转岗或另谋发展。

  就编制情况而言,发现只有 38% 的教师进入了国家事业编制,28% 属于合同聘用,还有 33% 属于其它临时聘用形式。在保险购买情况方面,13. 9%购买了养老保险,42. 6%购买了医疗保险,购买生育保险情况为 0.可以看出,国家对民族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重视不足,编制少,行业福利差,从事幼教专业的大多为女性,生育保险无任何单位购买,教师工作幸福指数低,归属感不强,从而导致该行业的流动性大,师资不稳定。

  4. 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教学存在偏领域现象。

  调查发现教师认为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健康为11. 9% ,语言为 52. 5% ,社会为 8. 9% ,科学为3. 0% ,艺术为 21. 8% ,还有 2% 的教师认为都不擅长。从图 1 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教师对社会与科学领域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太胜任,偏重于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专门提到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的把握,其中“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应该是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通识性知识中的主要部分。”[5]

  在幼儿阶段,每一个领域的学习都不可或缺,教师某一领域教学知识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该领域知识的获得与相应能力的发展。民族地区教师对《指南》和《教师专业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的了解程度较低,调研发现 49. 5% 的教师对其了解一点,其余几乎不了解。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相关政策文件及专业知识领域学习的继续教育培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