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习惯影响的差异分析

时间:2017-02-27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7896字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着父母对于教育、对于幼儿的认识与理解。饮食行为是幼儿的一种日常行为,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确实对幼儿的饮食行为存在影响,并且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只有找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一、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差异分析
  
  (一)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水平最高,专制型次之
  
  马利娜的研究曾证明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最高,专制型和放任型次之。
  
  陶沙在上个世纪研究发现溺爱型得分最高。
  
  本研究的结果与马利娜研究的结果一致,但与陶沙的结果存在出入,这种情况表明我国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具有合理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选择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关于如何学做一位合格的父母,如何选择教养方式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们通过不断学习,参加家长学校、听讲座、看书、新闻媒体等各种途径来丰富自己关于幼儿方面的相关知识。总之,父母的素养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选择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既有温暖、接纳与反应,同时又有要求和控制。
  
  虽然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选择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但是专制型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都是一种绝对的权威,特别是父亲。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这也被视为一种“孝”,孩子反驳或是违背父母的意愿有时会受到谴责。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已经被弱化了不少,大多数父母都尽可能平等的看待和对待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人”总会把自己当“大人”,把“孩子”当成“孩子”.就像下面中案例中一位父亲所说:
  
  案例 1:当我和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我会对孩子进行倾向性的引导,如果孩子对就听孩子的,如果我说的有道理就听我的。
  
  但是基本上孩子都是错的,全听我的就行了,小孩子小,不知道什么的,特别是24父亲,更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如果孩子不听话,就瞪两眼吼两嗓子就行了。(2015年 11 月)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很多时候还是选择命令孩子,强制孩子听从父母的意见,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固有儿童观的一些限制,许多父母还是不免会选择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二)不同性别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父母对于孩子的性别也不像过去一样存在偏见,“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认同。现代社会的父母越来越倾向于平等的对待男孩和女孩,不会因为重视男孩而偏爱男孩,轻视女孩而忽视女孩,也不太会对男孩过分严厉,而对女孩过分宽容和溺爱。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男孩和女孩在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父母在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和期望上会有一些不同,但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统计学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
  
  (三)不同年龄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溺爱性的因素多一些。这是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偏小,身心发育不完善,很多时候都需要父母的照顾。性格、情绪等很多心理因素的发展也不太稳定,有时候会哭闹。并且小班幼儿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情感,时刻离不开父母。这样父母对年龄小的孩子宠爱照顾会多一些,较为顺从孩子的意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也会更稳定。这时父母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溺爱性因素就会慢慢减少。
  
  (四)不同主要看护人参与幼儿教养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祖父母比父母对幼儿的溺爱程度要高。这是因为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压力,照看孩子经验不足等原因而选择让祖辈来帮忙照顾孩子,“隔代亲”在中国社会中已是一种普遍的事实。在接送孩子和参加家长会的父母中,祖父母也几乎占了一半的人数。祖父母一般都会退休在家,不再参加社会工作,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来照看孩子,而且祖父母们也特别愿意帮忙照看孩子。基本会顺从孩子的意见,很少反对或是批评孩子。就像下面案例中的一位姥姥所说:
  
  案例 2: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们家孩子就会吃饭不太专心,一会跑去看电视了,一会自己玩儿起来了,一会去和别人说话了。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一说孩子,孩子就不高兴,说厉害了就开始哭,耍脾气,严重的时候就不吃饭了,大人这就赶紧的去哄他,最后弄得大家心情都不好,所以慢慢也就不说了。(2015年 11 月)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一个比较艰苦的年代,祖辈们都是经历过艰苦日子的,所以特别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去照顾孩子,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尽可能让孩子高兴,不想让孩子受挫折,也不舍得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顺从孩子,形成了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有时候祖辈看见父母批评孩子还会转而责怪父母,给父母们在教养方面造成一些困扰和压力。
  
  (五)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参与教养差异分析
  
  研究结论表明,硕士及以上学历父母的民主性最高。父母的学历越高,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对一些道理的认知可能就会更加深刻,相关的知识也会更加丰富一些,主动学习能力强。学历较高的父母会更多地了解幼儿年龄和身体的特点,拥有更多科学的方法去抚育幼儿。除此之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父母结婚和生育都会晚一些,这就和关颖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即:结婚和生育较晚的父母较为注重采取更加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
  
  林磊和董奇的研究也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倾向于选择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
  
  在这里,学历代表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父母不太可能因为更好的抚养孩子而再去提高学历,但可以通过听讲座,参加家长学校,多看相关书籍,多与教师进行沟通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所以,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父母更倾向于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民主型教养能力。
  
  二、幼儿饮食行为各因子差异分析
  
  (一)幼儿的主动进食水平最高但挑食问题最为严重
  
  研究结论表明,幼儿的主动进食水平最高但挑食问题最为严重。这是因为主动进食是人的一项本能,人在饥饿的状态下会主动寻找食物,这是一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具备的本能,也是维持人生命的根本。即使人类在婴儿期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主动进食,也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发出一个想主动进食的信号。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幼儿在饥饿的状态下会主动寻找食物或是向父母索要食物,主动进食能力是幼儿天生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与其他饮食行为比较,幼儿的挑食行为最为严重。“挑食”也是幼儿普遍存在的一个饮食问题,似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太喜欢的口味或是食物。导致幼儿挑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从生理角度来说,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幼儿对食物的偏好,也就是说父母的基因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食物的选择。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父母的溺爱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挑食,当幼儿有挑食行为时,有的父母不是理性的予以纠正,而是纵容或是故意忽视。长此以往,幼儿的挑食行为就形成了。此外,零食食用过多或是不当也是造成幼儿挑食的一个原因。像案例中一位母亲所说:
  
  案例 3:我家孩子四岁了,平时在幼儿园吃饭,回到家的时候总爱说吃不饱,就要零食吃。平时给她买零食也买的比较多,去超市的时候她自己就会拿,不给买就哭,最爱吃薯片和糖。我们也没有太限制孩子吃零食,有时候会给她藏起来,大多数情况都不太管,有时候吃零食就快吃饱了,到正点吃饭的时候就不太饿,说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挑食,其实就是不饿了。(2015 年 11 月)案例中的母亲正是因为给了孩子太多零食,导致孩子在进餐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进食的欲望,从而养成了挑食的不良习惯。
  
  在家庭中,影响幼儿挑食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对食物的偏好,特别是父亲的偏好。有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母亲在家庭中做饭,首先想到的食物通常是父亲喜欢吃的食物。
  
  在家庭中,一般是父母决定了今天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父母做什么食物,幼儿就要吃什么食物,像访谈中一位母亲所说:
  
  案例 4:我们家今天吃什么一般都是由大人来决定的,下班回来后就去买菜了,孩子放学回来也晚,我们一般做什么孩子就吃什么,只有周末的时候会问一下孩子想吃什么,平时几乎就不怎么问孩子的意愿。(2015 年 11 月)所以家庭中父母的食物偏好和是否存在挑食行为对幼儿挑食行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父母都不吃洋葱,那么家庭的餐桌上可能就几乎不会出现洋葱,孩子选择和食用洋葱的机会就很少了。
  
  食物本身的属性也是导致幼儿挑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食物可能气味不太好,有的食物质地会比较硬,难以嚼食等等。例如在一档叫《今天吃什么》的节目中,有的幼儿因为胡萝卜有怪味而拒绝吃胡萝卜,因为牛奶有腥味而拒绝喝牛奶,因为豆腐有卤的味道而拒绝吃豆腐,有的小班幼儿也会因为牛肉比较硬而拒绝吃牛肉。总之,食物本身的属性和烹饪的方法等原因也会导致幼儿挑食。当然,外界媒体广告和同龄伙伴的影响同样也是导致幼儿挑食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广告是一种具有很强倾向性的媒体方式,超强的画面感很容易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幼儿就会记住广告中介绍的食物进而进行选择,对于其他的食物有时就会予以拒绝。还有就是同龄伙伴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模仿,有的幼儿会看到其他小朋友特别喜欢吃某种食物而自己也想尝试,但是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拒绝某种食物,而自己被告知这种食物不好吃的时候,幼儿本能的也会拒绝尝试和接受。
  
  (二)不同性别幼儿饮食行为的比较分析
  
  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幼儿在饮食行为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是因为,饮食行为是一种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与幼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因素关系比较密切,比较具有个人特点,与幼儿性别的关系不太大。根据目前现有的研究,也并未发现幼儿的性别因素与幼儿的某种饮食行为存在相关。这与杨显君在编制量表时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他发现幼儿的七种饮食行为不因幼儿的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p>0.05)。与沃德尔等的研究结果也具有一致性。
  
  (三)不同年龄幼儿饮食行为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挑食、食物响应、主动进食能力三个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的差异而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1.在挑食方面,小班幼儿的挑食行为最为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本身牙齿等方面发育不太成熟,有一些较硬的食物可能会拒绝食用,对一些食物可能也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幼儿园会提供给幼儿各种食物,根据幼儿的营养需要制定每天的食谱,保证幼儿的合理膳食,食物也会比家庭中更加丰富,搭配更加科学,这对改善幼儿的挑食行为是很有帮助的。而小班幼儿入园时间比较短,对一些食物的接受度和饮食行为的改善不如中班和大班。
  
  2.在食物响应方面,食物响应反应的是幼儿对不同食物的一种态度,幼儿在看到食物时的一种反应。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幼儿在看到食物时就特别喜欢,有时28可能会过量进食。中班幼儿的食物响应程度是最高的。小班幼儿可能年龄尚小,饭量也比较小,主动进食能力没有那么强,有时父母给盛多少就会吃多少,还有的幼儿因为年龄小而不喜欢吃饭,小班幼儿消瘦的情况也比较多。大班幼儿的年龄毕竟大了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强,父母和老师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慢慢也有了自控的意识,不会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研究者在实践中也发现,大班幼儿的肥胖相对多一些,在保健医给了父母和教师反馈之后,父母和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控制幼儿的食量。中班幼儿介于小班和大班之间,一方面父母可能会因为幼儿要长身体想让幼儿多吃饭,另一方面幼儿的自控能力也没有那么强,主动进食能力也比小班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时可能就会吃的多一些。
  
  3.主动进食能力方面,大班幼儿的主动进食能力和独立进食能力最强。大班幼儿的年龄相对来说较大,对自己的需要也会有更加明确地认识。父母会适当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主动进食和独立进食的能力。另一方面,大班幼儿入园已经两三年了,教师和幼儿园方面也在不断想办法提高幼儿的主动进食和独立进食的能力。大班的孩子一般都可以自己独立端饭、吃饭,不需要教师的帮忙。
  
  (四)主要看护人不同的幼儿的饮食行为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主要看护人是祖父母的幼儿比主要看护人是父母的幼儿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方面问题更严重一些。这与前面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即祖父母比父母的溺爱程度要高一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祖父母比父母的溺爱程度要高,在幼儿出现挑食和不良进食习惯时因为不想让幼儿不高兴而不去指出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祖父母在正确饮食方面的知识不如父母丰富,不认为这些行为对幼儿未来的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作用,所以主要看护人是祖父母的幼儿比主要看护人是父母的幼儿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方面问题更严重一些。
  
  (五)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幼儿饮食行为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父母学历是硕士及以上的幼儿食物响应水平最高。父母的学历越高,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让幼儿喜欢各种食物,比如说给幼儿讲解各种食物的来历,营养价值等。会教给幼儿关于食物和营养方面的知识多一些,也会更加采用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来和幼儿沟通饮食问题。所以幼儿对食物比较喜欢。但同时父母也应该注意控制幼儿的食量,告诉幼儿要控制自己的食欲,保持合理的饮食量。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影响的差异分析

  
  (一)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呈显着正相关,与幼儿主动进食能力呈显着负相关,且对挑食、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对主动进食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会尽所能顺从孩子的意愿,完全以孩子为中心,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做法是否妥当,特别是当孩子任性时候,就会更加的顺从孩子,并且会替代孩子做许多事情。长期以往,孩子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当的,父母应该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往往独立性不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不强,不利于以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溺爱型的父母多顺从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出现挑食和不良进食习惯的时候,很多时候为了不和孩子发生冲突而选择听之任之,当孩子不喜欢吃饭的时候,也是多数顺从孩子的意愿。并且父母平时会帮幼儿做很多事情,例如:帮幼儿夹菜、喂饭等,所以幼儿的主动进食的机会少,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二)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主动进食能力呈显着正相关,与幼儿的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呈显着负相关。且对幼儿的不良进食习惯有负向预测作用,对幼儿的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合理的教养方式,这样的父母倾向于鼓励孩子独立,但对孩子也会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宽严相济,在给与孩子情感温暖的同时又有必要的控制。同时,这样的父母大多有耐心和孩子交流,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共同制定行为规则。比如:当一些孩子有一些不良行为时,父母经常会蹲下来拉住孩子,并说:“你知道,你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做不太好,让我们来商量一下你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该怎么做。”这样的父母会告知孩子不良行为的后果,并让幼儿自己考虑清楚下一次的做法,而不是盲目的批评孩子,那样做孩子只清楚自己做错了,而不清楚错在哪和以后要怎么样做。民主型的父母会支持与幼儿年龄同步的积极行为,鼓励幼儿自己的独立、成熟,比如:父母会让幼儿自己根据今天的天气来选择合适的衣服,选择自己的玩具等。在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下培养起来的幼儿是比较快乐的,而且有自控、独立的能力,自我成就感也比较强。他们与其他同龄伙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能面对压力,并与大人合作,会更加积极,拥有更多的正能量。
  
  民主型的父母采用温暖支持性的教养方式抚育孩子,当孩子出现不良进食习惯时,父母会和幼儿讲道理并制定相应的规则。民主型的父母一般也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鼓励幼儿独立,所以孩子的主动进食能力一般也比较强。但是民主型的父母会给孩子比较大的自由,当幼儿出现外因性进食的时候,幼儿可能会向父母说明原因,父母有时候也表示理解,因为导致幼儿出现外因性进食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幼儿的天性,当饭菜变了花样,或是喜欢今天餐具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有一种好奇、想要探究的欲望,这也会对幼儿的进食行为有所影响。
  
  (三)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呈显着正相关,与幼儿的主动进食能力呈显着负相关。且对幼儿的挑食和外因性进食有正向预测作用。
  
  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虽投入到对子女的养育过程中,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较为冷淡,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很少给予孩子必要的限制,也很少给予奖赏和惩罚,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允许孩子为所欲为,这样幼儿很难学会自我控制。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往往缺乏自控力,且缺乏对父母的尊重。
  
  当幼儿出现挑食和外因性进食行为时,放任型的父母由于对孩子较为冷淡,可能不太重视,也缺少控制,从而不会积极去纠正孩子的行为。放任型的父母对于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没有一个规划,会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以为孩子自己就会养成各种健康行为。此外,孩子也有可能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而故意做出饮食方面的一些问题行为,例如:故意挑食、故意哭闹等。
  
  (四)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呈显着正相关。且对幼儿的情绪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含有限制型和惩罚型的一种教养方式,父母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权力,保持父母的绝对权威,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限制,并且不接受讨价还价。例如:父母会通常对孩子这样讲:“你必须要按我说的做”.这样的父母通常会给孩子一些不加解释的要求,并不告知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有时会对孩子发怒,也存在打孩子的行为。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并不快乐,内心会存在压力,有时并不太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被动且缺乏沟通技巧,并且对于父母把自己与同龄伙伴的比较感到恐惧和焦虑。
  
  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较为严厉,在平时吃饭的时候会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饮食行为来要求孩子,会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什么程度,或是要求孩子必须要吃什么食物,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批评或是惩罚。所以,专制型家庭的进餐氛围一般比较严肃,幼儿进餐时会紧张和害怕,也会有压力,所以情绪性进食会多一些,有时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也会主动进食,以免受到批评。
  
  (五)不一致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不一致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呈显着正相关,与幼儿的主动进食能力呈显着负相关。且对幼儿的食物响应、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不一致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因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变化对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时间久了,父母就对孩子缺乏温情,有时候对孩子不管不问,顺其自然,有时候又对孩子特别严格,缺乏一种始终如一的态度,这样就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混乱的认知。不一致型的另一种情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教养方式不一致,特别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没有给孩子统一的认识,这是一种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不一致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往往缺乏温情,不能给孩子一个统一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孩子对于什么是正确的饮食行为也没有一个概念。例如: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要根据身体需要来选择是否进食和进食量的多少,要保持进食时情绪的稳定,有一个良好的进餐心理环境等。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