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30 共3003字
摘要

  一、 引言

  矛盾修辞是指把两个看似意思相互矛盾的词语结合在一起,用来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方式,其特点是通过将互相矛盾的词汇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来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意味深长的思想感情。

  过去对矛盾修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翻译、语用、语义方面,如从修辞学角度分析矛盾修辞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从翻译的角度讨论矛盾修辞的翻译和理解,这些都属于描述性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矛盾修辞进行研究,如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把矛盾修辞分为表层-深层结构和并列结构,用概念整合理论构建一个心理空间信号输入和合成的图式。2007年徐盛桓提出"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转喻、隐喻、双关、谜语和脑筋急转弯等技巧性话语,而且一些流行语和结构式的话语也可以通过这一理论得到合理解释。

  本文以"认知连续统"为原则,把"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应用到矛盾修辞这一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希望可以就矛盾修辞理解机制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 矛盾修辞格的语义特征及分类

  我们可以将矛盾修辞格用XY来表示,X是修饰语,Y是中心语,X和Y有直接的说明和被说明、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X和Y在字面意思上存在冲突却可以共存,这是因为X所描述的特征是Y表征对象的属性。X之所以可以用来修饰Y并在深层统一于X,是因为和Y的自身属性相关,Y自身属性被表达主体所选择。

  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矛盾修辞分为两大类,即反义关系和准反义关系。反义关系中的X和Y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义关系,如"雅"和"俗","大"和"小","老"和"童","聪明"和"愚蠢";准反义关系中的X和Y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义关系,如特定语境下的"红白喜事"中的"红"和"白".从形式的角度可以把矛盾修辞划分为紧缩型和松散型。紧缩型结构整齐,X和Y紧密相连,如"老小孩"和"小大人",松散型的X和Y中间间隔有其他词项,如"鸟鸣山更幽"里的"鸣"和"幽".相比较而言,松散型的矛盾修辞搭配的随意度更大,而紧缩型的矛盾修辞形式更紧凑,排列更整齐,在口语中更容易固化,使用的范围更固定。本文拟以"老小孩"和"小大人"这类紧缩型的矛盾修辞为研究对象,来解释其运作机制。

  三、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的成立建立在三个假设基础之上:日常交际中的一切话语都是在意向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所有的话语表达都是不完备的;话语表达的理解与生成离不开常规关系。对于话语的理解和生成的基本观点包括三点:基于常规关系的推理机制;人类知识的类层级结构;显性-隐性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面结合这三点与矛盾修辞理解机制相关的理论进行概述。

  (一) 常规关系

  就本体论而言,常规关系即事物自身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有各个方面,如社会、文化、物理、化学等等,后来作为人们认知事物的新工具为语言表达所利用。在话语的理解中,常规关系体现为隐性表述的具体内容,对话语的显性表述进行补足或阐释,使话语得以理解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就说话人而言,各种修辞格的使用体现说话人讲话的一种效率原则,即尽可能用少量语言来表达,而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需要尽可能地扩展,其基础就是常规关系。再如,人的整个生命期需要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它是客观存在的,成长的不同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下承接的,也是一种常规关系。

  (二) 有关范畴的相邻连续统

  所谓范畴,即对世界各种事物现象描写时所涉及的类别,它涉及到心理模型中"类"的知识。分类的发生,要建立在假设人脑中存在有依赖常规关系相互联系的知识级。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使用的并不是抽象的范畴本身,而是其具体意义。如,"树"是人们熟悉的一个范畴,但它的抽象概念只存在于人大脑的认知中,并不是一个看得见的具体物体。在不同的语境中,"树"的具体所指也不同。人们平时所说的"种树",是指整棵树立在土壤里,"伐树"是指把树的树干砍倒,"浇树"是把水倒入树的根部,"剪树"是对树的树叶进行修剪等等。这些动宾短语中,都出现了同一个范畴"树",但其显性表述中所蕴含的隐性表述却不相同。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中,"树"作为一个范畴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领属的相邻连续统,其中,"树"是统领成分,树的构成部分,如,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等,是被统领成分,它们是分布在连续统上的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显性表述"树"具体所指向的隐性表述就是对连续统上分布点的恰当截取。在话语交际中,描述一个事物或事件时,我们的认知注意力集中在对一个范畴里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即所截取与具体语境相契合的定位。见图1.

  (三) 显性-隐性工作框架

  在语用学上,Grice以"原则"为思维模式的范式对日常话语进行理解,徐盛桓特意避开这一范式,认为语用理解是同日常一般话语没有本质区别的"认知连续统",并参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本文主要研究的话语生成框架可用图2来进行表示。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为:说话人的话语表达是不完备的,是显性表述,它是从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出来的,说话人的意向是相对完备的,属于隐性表述,说话人的话语表达借助相邻/相似关系,在意向的作用下,使话语成为相对完备的表达。

  (四) 矛盾修辞与相邻连续统

  对于紧缩型矛盾修辞"老小孩",我们已经假设其表达式为XY,其中两个义项分别表示为X (老) 和Y (小孩),而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为Z:

  具有小孩子某些特征的老人。在这个矛盾修辞格中,X和Y是显性的,单纯透过字面意思无法看出其意义,它们的表达是不完备的。为了被听话人所理解,成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还需要其他成分进行补充。说话人的意向性是隐性成分,可以通过相邻连续统与不完备表达建立联系,并对其进行补充,实现由不完备到相对完备的转化。

  在"老小孩"中,所谓的相邻连续统为何呢?就字面意思来看,X和Y相互映衬,即"老小孩"中的"老"和"小".每个人在年老时,回顾自己的一生都历经过这些阶段,"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婴幼儿",这些过程由时间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人的一生,即每个阶段都是相互有联系的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同阶段之间是相邻的关系。在话语表达中,大人包括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小孩可以被用来指婴幼儿、儿童和少年这些阶段的孩子。"老人"和"小孩"之间存在着自然联系,它们是一种相邻的关系。格式塔理论中,相邻的事物总是倾向于被看成一个整体。在话语交际中,我们的认知注意力集中在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举止幼稚"、"说话孩子气"等特点得以突出,因此,"老小孩"能够被用来描述一个具有小孩子特征的老人。可以用图3表示。

  四、 结语

  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矛盾修辞的使用俯拾皆是,说话人用矛盾修辞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听话人根据语境可以成功获取其内在涵义。

  这一言语交际的背后隐藏着认知机制的参与。本文以"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在矛盾修辞的理解机制方面进行尝试研究,发现找出相关范畴的"相邻连续统"及对隐性含义进行恰当定位是理解紧缩型矛盾修辞的关键。随着认知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发展,相信对于矛盾修辞理解机制的研究会更加科学可信。

  参考文献:
  [1]Crof,W.,Cruse,D.A.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徐盛桓。自主与依存[J].外语学刊,2007(2)。
  [4]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
  [5]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
  [6]徐盛桓。成语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