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28 共8689字
论文摘要

  一、概念结构与语言认知

  概念结构最早是由杰肯道夫(Jackendoff)提出的.杰肯道夫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天赋的.人类的概念结构是对世界的反映,概念体系存在于大脑中,是普遍的,与人的身体经验无关.

  后来,杰肯道夫又从概念化的角度分析了意义的来源问题,指出意义形成的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他认为,感觉特征也是意义的一部分,意义来源于概念结构和空间结构.其假设是:语法直接参照概念结构,间接参照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关系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联系语言与视觉、触觉、动觉系统的纽带.

  他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掌握该语言人们的概念系统和概念结构.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概念结构体现着本族语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质和语言的原始理据.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正是从认识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本民族的概念结构的.

  因此,空间概念(包括方位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它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思维的出发点,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

  如汉语中的"山头"、"山腰"、"山脚"正是以人类自身为认识出发点和参照物的写照.因此,我们祖先的思维具有一种"体认"的特征,即常常把人作为衡量周 围 世 界 的 标 准,即"近 取 诸 身,远 取 诸物".11 - 12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约前 485-前410)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类中心和拟人论在人类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1国内有学者测试了儿童(2-6岁)对汉语空间词汇的掌握程度,结果发现儿童在 4岁时基本上掌握"上"、"下"、"里"3 个方位词;5 岁时又多掌握了"前"、"后"、"中"、"外"4 个方位词,该研究也发现对于"左"、"右"两个方位词的掌握就比较困难些,有一部分小孩直到 6 岁还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方位词.这表明,人类的认知始于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人类语言发展到今天,包括这些基本方位词在内的语言基本词汇的使用外延已大大扩展,而对隐喻的再次识读又反过来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

  空间隐喻来源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概念.空间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身体方位概念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质的概念结构,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人们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7]107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中的"上、下"两词的空间隐喻概念为出发点,通过对比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方面并不完全对等的语言现象,揭示汉、英两个民族在概念结构上的非对称性特征.

  二、"上、下"空间隐喻

  兰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发现,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俯拾皆是,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塞尔(Searle)更是认为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8]77基于管道隐喻的启示,兰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对隐喻概念进行了分类,定向隐喻(即空间隐喻)便是其中之一,它由容器隐喻衍生而来,包括"上-下","内-外","来-去","中心-边缘"等概念.二位学者认为,这些概念不是任意的,而是立足于我们身体和文化的体验.虽然上述有些两极对立的概念是基于物理特性,但由此产生的空间隐喻既有其共性,也会因不同文化而有变化.

  15先看下面几组"上、下"空间隐喻概念的例子:

  1. 快乐为上,悲伤为下①I'm feeling up. 我今天情绪高昂 / 高兴.

  She's in low spirit. 她今天情绪低落 / 不高.

  Our soldiers are in highspirits. 我们的战士情绪高昂,精神焕发.

  Cheer up! 振作起来 / 加油!

  The losers left the sports center silently,down in the dumps. 失利者默默地离开了运动中心,每个人都很沮丧.

  上面这一组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语言表达不是任意的,其物质和文化经验基础是:直立姿势意味着愉快与活力,而下弯的或屈身的动作则与悲哀、沮丧同现,而人死后均是躺下的.当然,英语中的"上、下"空间隐喻概念的语言实现并不总是局限于"up/down"这两个词上,其他表示类似概念的词也承担此功能,如上面句中的 high 和 low.汉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语言表达体现了相同或相似的空间隐喻概念.比如,汉语中形容人受到突然的打击或听到于己不利的消息时,通常用"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来表达.霜打的茄子是什么样子,我们不难想象,其枝叶全部下垂,没有任何生机;相反,在描述人得意或对什么不屑一顾时,则常用"趾高气扬"、"走路时头扬得很高"或"翘尾巴"等来形容.这些表达均具有"高"或"上"的涵义.英语中也有 turnone's nose up at 和 hold one's head high 等成语,分别表示"不屑一顾、鄙视"和"趾高气扬、扬眉吐气"之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较多为上,较少为下The stock prices keep rising these days. 股票价格一直在上涨.

  Our GDP keeps going up each year. 我们的GDP 每年都在增加.

  Her career had been on the up and up sinceshe moved into sales. 自转入销售后,她的事业如日中天.

  If you feel too hot,turn the heat down a bit.

  如果你觉得太热,将温度调低一点.

  Farmer income fell by 5% last year becauseof inflation. 由于通货膨胀,农民去年的收入下降了百分之五.

  以上各例中,源域为上、下域,目标域为数量.

  赵艳芳认为,充当源域的一般来说都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经验,无论亚洲人还是欧洲人,地球的引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便构成了"上-下"图式结构.107 - 108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人类进一步发展了各种经验的结构相关性.

  由于我们在容器中增加物质时,其平面上升,当减少物质时,其平面下降,于是就产生了"多"(MORE)与"上"(UP) 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无意识的,也是各民族共有的通识.

  3. 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这一空间隐喻也是源于"上-下"图式的基本经验,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权力与空间的上下结构相匹配,社会地位中有权势者为上,相反则为下.我们可从汉语"上、下"二词的词源学考证来分析.《甲骨文字典》这样解释:"上与下本为相对而成之概念,上对下立名,故用一横符置于一条较长横画之上下,以标示上下之意."[10]12 - 13祝鸿熹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条释义是"位置在高处或上面.

  如:山上;上层.李白《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地球上的万物,如人的身体一样,是有高低的.高者,尊也,表示社会地位显赫.因而汉语中方有"高贵"及"高高在上"之说;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诸神也均居于高山之上.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也多依名山而居,我们从汉字"仙"的构成便可会意,"人"从"山"而居,便形成了"仙"字.再如以下例子:

  The upper class. 上流社会阶层An up - marketbrand name. 名品商标Come down in the world. 家道败落Look up to. 仰慕Look down up on. 看不起4. 有意识为上,无意识为下这一方位隐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为卧姿,清醒时为立姿.例如:

  Wake him up. 叫醒他She was knocned down by a car and killedinstantly. 她被一辆车撞倒了,当场就死了She is on the verge of nervous breakdown. 她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由"上-下"图式产生的方位隐喻外,束定芳也列出了其他几种:"好为上,坏为下";"有德为上,道德败坏为下";"理智为上,易情绪化为下";"控制为上,受制于人为下".[4]133例如,汉语中曾经的典型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该句与上述第一个空间隐喻"好为上,坏为下"非常吻合.过去常有英语初学者将其翻译成"Good goodstudy,day day up",这个翻译固然有点可笑,却至少反映出了人们在这一"上-下"图式基础上产生的方位隐喻的共同的经验基础,也表明了两个民族在这一空间隐喻上具有相似的概念结构.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人类多数隐喻概念是参照空间概念组建的,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经验等方面基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思维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进化过程.

  三、汉语中"上、下"方位词的跨概念域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字典》《古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三部权威汉语词典中的相关词条的分析和归类,我们发现,汉语中"上、下"两个方位词的跨概念域的隐喻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表示时间上午、上半夜、上星期、上月、上旬、上半年、上辈子、上一代、上古、上弦、上岁数;下午、下半夜、下星期、下月、下旬、下半年、下辈子、下一代、下弦.

  2. 表示动作上班、上学、上课、上升、上工、上调、上朝、上访、上告、上缴、上进;下班、下学、下课、下降、下工(放工)、下达、下放、下朝、下察(民情)、下水(船舶等建造成功、参与干坏事).

  3. 表示抽象概念或特征上手(工具好使、得手、高超的手艺)、上口(文章写的好)、上马(工程开工)、上流(社会地位高)、上心(记住、介意);下人(佣人)、下手(帮工、采取行动或特指杀人)、下马(工程停建)、下流(社会地位低或不健康)、下等公民、下水(动物的内脏).

  从以上汉语中借助"上、下"构词的模式可以看出,汉语的"上、下"空间隐喻,无论是在时间域、社会地位域、动作域或是特征域和英语的基本隐喻概念大部分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共性.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语言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发现,汉、英语"上、下"方位隐喻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表达并不完全对称.

  四、汉、英空间隐喻概念及语言表达的非对称性

  1. 时间域隐喻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概念结构,我们发现汉语在借助"上、下"建构时间概念时,语用搭配非常自由,可以与表时间的各词随意搭配.但由"上、下"构成的词汇对中也存在词项空缺(lexical gap)现象,即在"上、下"的词汇语义场中,某个位置上缺少相对应的词,因此"上、下"的各自构词也不是完全对称的.徐英平总结出了汉语"上、下"与名词建构时间概念 (即形成表示时间的名词短语) 的四种模式[11]17:

  (1) 对仗式:上辈子、下辈子,上半年、下半年,上旬、下旬等;(2) 有"上"无"下"式:上岁数,春上等;(3) 有"下"无"上"式:时下,眼下等;(4) 重叠式:上上星期,下下周等如果将上述例子译成英语,则变成了下列表达:

  1) 对仗式:

  上辈子(in the last generation),下辈子(inthe next generation);上半年( in the first half ofthe year ),下半 年 (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year); 上旬(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month),下旬(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nth) .

  2) 有"上"无"下"式:

  上岁数 (getting old),春上 ( in the earlyspring)3) 有"下"无"上"式时下(for the time being),眼下(at present)4) 重叠式上上星期(the week before the last),下下周(the week after the next)蓝纯认为,汉语之所以多用"上、下"两个词表时间,大概源于我们的先民用观察到的太阳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的先例.

  也如徐英平(同上)所言,"上、下"标记的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区域,时间指向既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过去,还可能是将来.但"上"主要指示现在和过去,且偏重于过去,而"下"主要指示现在和将来,且偏重于将来.汉语虽然存在由空间概念"前、后"通过水平隐喻来建构时间概念的语言事实,但这并没有能遏制"上、下"通过垂直隐喻来建构时间概念.换言之,汉语在选择空间隐喻概念建构时间概念时是双向的.对此,张建理也有类似结论:"汉语时间隐喻是呈水平移动的,但同时还具有时间呈纵向移动的隐喻方式,空间的'上'为时间较早,空间的'下'为时间较迟,时间的'上'和时间的'前'同义".[13]这也说明空间隐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直接反映.

  英语中与"上、下"有关的时间或副词很少,用up / down 构成的表示时间概念的用法更是少见,很多时候,都是转换成其他的介词来表达,如 in,on,at,before 和 after 等.在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up 的词条列有 34 个,其中作介词用的有 5条,表示时间的则一条也没有,仅限于 up to 和 downto 构成的几个介词短语中,分别表示"延续到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时间点".

  例如:

  He had been busy preparing for the exam upto the last minute. 直到考试前他都一直在忙着复习.

  I have heard nothing from him up to now.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他的任何消息我.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在用"上、下"表示时间概念时,有时语义表达比较精确,有时则比较模糊.

  如"上午"多指从早上 6 时至 12 时这一段时间,王寅认为,在理论上"上午"与"下午"的分界线是很确切的,即正午 12 点以前为"上午",之后则为"下午".173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看时钟来区分"上午"与"下午";而且有时我们又习惯在二者之间加入"中午"的概念,大概指 12 点到 14 点这一段时间.因而,可以说汉语的这几个时间概念在语义表达上又是模糊的,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言:"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书汤武,以刺世事".而在"他当时二十岁上下"和"上下五千年"两句中,前者表示约数,后者则指古今.12 - 13

    2. 社会地位域、权力域隐喻

    通过对比汉、英"上、下"两词的跨概念域隐喻,可以看出它们在社会地位和权利域的隐喻表达上是基本对称和重合的.在汉语借助"上、下"表达地位和权力的构词中,一般有两组模式:(1) "上下"对称模式:上层/下层,上等/下等,上流/下流,上级/下级,上议院/下议院等.(2) "上下"不对称模式:可以分为"有上无下式"和"有下无上式".前者如:上帝、上司、皇上、祖上、上将等.后者有:在下、阁下、下属、下人、属下、手下、陛下等等.

  英语直接借用 up/down(low)构成的社会地位或权利域隐喻虽然不多,但也呈现出和汉语同样的两种模式.对称的有 look up to/look down to,up-grade / downgrade,upload / download,upwards / down-wards 等.不对称的如 upmost ( 最上面的),upstart(新贵),uppish(自大的),downtrodden(受压制的),downfall( 败落),downhome ( 来自乡下的) 等等.例如:

  He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 他已经家道败落了.

  Because of the daughter's success,that fam-ily has certainly come up in the world. 由于女儿的成功,那一家人真的进入了上流社会.

  汉、英语两种语言借助"上、下"的概念隐喻表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高低之所以呈现出较高的对称性,与两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概念结构有关.如徐英平所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束缚的礼仪之邦,封建等级制度极其严格,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认知理念早已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23 - 25例如,古代祭祖时祖先的牌位和祭品常常被供奉在高高的祭坛之上,以示尊敬;记录家谱时人们将创家之祖列在最上边,然后按代依次向下排列.

  笔者认为,汉文化中"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这一概念结构可能是汉语"上下大小、天地高低、老少长幼"表达顺序的主要原因.这种表达和说法还反映在其他很多说法中,如:"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前前后后,大中小学"等.

  同样原因,自古以来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京城一直是国家的权力中心,皇帝是权力的代表.因此农民去城里一般要说"上城",去京城一律用"上京"表示;干部去农村则说成"下乡".如果自然的"上下"和权位的"上下"相矛盾时,那就要权衡定夺了.但皇帝的外出巡游,只能用"下"而不用"上".历史上有宋太祖下南唐,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乾隆皇帝七下江南等说法.当然,这里也有中国的地理地形的原因.官位与自然地理的高低走势也是一致的,不论在哪里的地方官,自古至今也都只说"上京城";百姓到各级政府告状,一律也叫"上告"、"上访";[15]而朝中官员和地方要员犯错误遭处罚,一般是"下贬"或"下放"到偏远蛮夷之地.可以看出,这些认知经验在形成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影响着汉语民族的思维,形成汉民族特有的概念结构,并通过体现概念结构的语言而表征出来,体现在词汇上.正如杰肯道夫所言,人类通过视觉、触觉、动觉等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对空间进行概念化,它几乎适用于任何语义域.人类早在语言出现之前就掌握了空间概念化能力,儿童习得语言时也可能是先学会几个表示空间的词义,然后通过它们来学会其他语义域.

  英国在传统上也是一个等级观念极强的国家,王室贵族高高在上,普通劳动人民处于社会最低层,这也从英国的议会体制中反映出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议会的国家,英国议会也素有西方国家"议会之母"之誉,其议会制度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英国的议会包括两个部分,即上院(贵族院) 和下院(平民院) .所谓"上院",即英语的"Upper House",也称"House of Lords".英国议会上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割据时代,其成员主要有贵族以及一些因在各领域表现突出而被女王册封的贵族.所谓"下院",即"Lower House",由平民组成,也称"House of Commons",最初是没有任何权力的,只是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下议院的权力才日益增加.因此,英国上下两院中的成员社会构成和地位也体现了英语民族的概念结构.

  3. 动作和特征域隐喻

    空间概念还可用来表示状态,汉语尤其以"上/下"结构较为突出,从词性上讲,它们是动词,属于"上、下"两词的隐喻概念在动作域的隐喻用法.吴静、王瑞东将这一用法分为四类:

  (1) 表示"工作状态":上学,上课,上班,上岗,上任;其隐喻基础是:在状态就为"上",不在状态就为"下",如下课、下班、下岗;
    (2) 表示公开状态:股票上市,上法庭,上电视,上报纸;非公开状态:私下解决,下意识里想,地下工作者;
    (3) 表示主动状态:上进,上心,上前;
    (4) 表示情绪状态:七上八下( 不安)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喜上眉梢;这酒喝了容易上头(头晕).

  从这些例句可看出,汉语习惯用"上、下"的空间方位概念来喻指状态,其中暗示的空间喻义是:客体(具体) 作为本体(具体或抽象) 的一个承载体,如果能够承载得了,二者之间就有平面上的接触,就为"上";如果客体不能承载本体,二者之间就失去平面上的接触,即为"下".

  其内在含义是处于积极良好的运动状态就为"上",处于消极关闭状态就为"下".另外,汉语中表状态的"上、下"结构含有很强的时间提示,如"上"表"开始"和"正在进行","下"表"结束"和"不在进行",兼有很强的动态意义,因而现代汉语中"上、下"的动词倾向愈加明显.

  英语中用于表状态的空间关系很多.对于汉语的"在状态",英语多用 at,on,in,under 的结构来表示;而"不在状态"英语多用 out,off,out of 等结构表达.如:

  (1) In:

    in despair / sorrow / love / fun / search of /demand. 在绝望中 / 在悲痛中 / 恋爱中 / 开玩笑地/在搜寻中/有需求.

  (2) On:

    on display / show / sale / rent / trial / guard /duty. 在展示 / 展出 / 销售中 / 房屋出租中 / 试验中/在守护/在当班.

  (3) At:

    at work / school / rest / war / sleep. 在工作 /在上学/在休息/在睡觉.

  4) Under:

    under arrest / repair / control / fire / pressure.

  被捕/修理中/出于控制之中/遭到攻击/在压力之下.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汉、英"上、下"在动作域和特征域的隐喻表达是极不对称的.汉语中"上、下"的动作域隐喻明显多于英语,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地理、地形等自然地貌有关.我国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而且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4,山地、丘陵、河川等较为常见,因而人们往往用"上、下"表示方向,依山水走向定位置的上下高低.这在一些山区人们的言语使用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在很多地方的地名中,河流上游的村庄直接称为"上河",而下游的地方自然而然地称作"下河",去河流上游或靠近山顶的地方常用"上"表示动作,相反则用"下",属于比较感性的认知方式;而英语大多用实意动词 go/come 表动作,或用 at,on,in,under,below等来表达精确的三维空间关系,能让人体会到由远到近,由表及里,越来越清楚的感觉,属于比较理性的认知方式.由此可假设,英语民族认识空间的方式可能是根据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目测得来的,而不是根据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得来的.

  五、概念结构的非对称性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上、下"空间隐喻在时间域、社会地位域、动作域和特征域的隐喻概念及其语言表征,我们发现,汉语的"上、下"空间隐喻,无论是在时间域、社会地位域、动作域(特征域)与英语的基本隐喻概念大部分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共性.但是由于汉、英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语言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民族独特的概念结构,因此,汉、英两种语言的"上、下"空间隐喻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语言表达并不完全对称,有时甚至是失衡的.

  从总体看,汉语使用方位词表空间概念,它传达出的位置信息是模糊的、大概的,是基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A 在 B 的上下/ 里外/ 旁边"等,是比较感性的认知方式;汉语的"上、下"两词均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并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同时,笔者也认为,汉语中的"上、下"对称式表达明显多于英语,这反映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即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对称、平衡,和谐统一.这也印证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观点.

  由于讲两种语言人们概念体系和概念结构的独特性,导致了汉英两种语言在"上、下"空间隐喻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自语言的隐喻表达上则是失衡的.换言之,失衡的隐喻语言表达只是外部表征,概念结构的差异才是"本".

  [参 考 文 献]

  [1] JACKENDOFF R. Semantics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1983.

  [2] JACKENDOFF R. Semantic Structures[M].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1990.

  [3] JACKENDOFF R.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Mind[M].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1997.

  [4] 束 定芳. 隐喻 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刘国辉. 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J]. 外语研究,2006(2).

  [7]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WILLIAM CROFT,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0] 徐 中 舒. 甲 骨 文 字 典[M]. 成 都: 四 川 辞 书 出 版社,1989.

  [11] 徐英平. 俄汉"上下"空间隐喻对称性考证[J]. 外语研究,2006(2).

  [12]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13] 张建理,骆蓉. 汉英时间-空间隐喻的深层对比分析[J]. 外语学刊,2007(2) .

  [14] PROCTOR P. 剑桥国际英语词典( 重排校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5] 戴卫平,许琳琳."上 / 下"与"up / down"的地位隐喻[J]. 广西社会科学,2006(1) .

  [16]吴静,王瑞东. 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