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青少年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30 共4524字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作为"文化晴雨表",人们使用的语言最直接地体现了当下社会文化的变化及暗含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青少年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他们有着不同于前人的行为和认知方式[1].随着青少年文化对社会"反哺"功能的提高,社会的"年轻化"势不可挡。作为社会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群体,青少年承载和背负着希望与未来。他们与全球日益趋同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与品质。我们可以透过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来透析他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群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特征

  青少年语言实际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青少年语言主体由网络语言、流行语、火星文及外来语等语言形式构成。我们拟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语用五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特征。

  (一)语音方面

  青少年热衷于使用谐音词[3],如数字谐音、方言谐音、汉字谐音等。数字谐音是指用阿拉伯数字的读音代替汉字快捷表达意义,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方言谐音是指用方言代替普通话的读音,如"偶"(我)来自港台方言,"银"(人)来自东北方言;汉字谐音是指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谐音造新词,如"美眉"(妹妹)等。其次,除了热衷使用谐音词,青少年还偏爱用单字叠音[3],如"东东"(东西)、"漂漂"(漂亮)等等,这一点在女生身上尤为明显。

  (二)文字方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青少年为了能够拥有自己与群体的隐秘空间,会选择使用有别于常规用法的文字形式。例如他们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火星文"[4],这种文字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包括繁体字、生僻字、阿拉伯数字、拆字以及以英文字母为代表的各国文字,如果不仔细分辨及联想,是很难看懂的[4].比如典型的"弓虽"(强),乍一看以为是两个字,仔细一看原来是把"强"这个字拆成了两部分,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比如"涐噯伱①甡①丗"(我爱你一生一世),这个句子里夹杂了异体字、符号等,第一眼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但经仔细分辨还是能猜得出其大概意思。

  (三)词汇方面

  词汇是一个群体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通过观察一个群体所使用的词汇,可以大概了解到这个群体的思想态度、文化特征等。青少年使用的词汇很丰富,不仅包含了传统词汇,更是加入了外来词、网络语言、流行语等。例如,近些年日韩影视席卷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大批哈韩族、哈日族等,于是普及了"欧巴"(哥哥)、"卡哇伊"(可爱)等外来词汇。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其语言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另外,青少年使用的词汇通常简洁生动,"顶、赞、碉堡、雷"等屡见不鲜。由此也可以看出,青少年语言在词汇使用上凸显了经济原则。同时,青少年使用的词汇也偏向于粗俗化,比如喜欢用"尼玛"、"卧槽"等粗鄙词语宣泄坏心情,用"巨、超、暴、狂"等副词来夸张地表示心情。除此之外,青少年喜欢打破约定俗成的语义,对传统词汇进行"旧瓶装新酒",如"可爱"变成了"可怜没人爱","特困生"变成了"特别困的学生"等。

  总之,青少年所使用的词汇极大地展现了简洁生动、粗俗直接、幽默活泼且具有创造力等特征。

  (四)语法方面

  青少年语言在语法上呈现出任意性这一特征,即漠视语法规则,说出来的句子可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通常不注重是否遵守语法规则,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义表达上,比如"……的说"、"你V先"等特殊句式的使用;把英语词缀加在汉语后面,如"羡慕ing"等。这些语言表达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重视语法的严格性,更多的是呈现出口语化的状态。一方面,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反规则反传统的语言倾向;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青少年非凡的语言创造力。

  (五)语用方面

  青少年群体有时候会不守语用规则,比如,"我身上穷的只剩下钱了"违反了语用原则中的"质的原则",即虽表面是说自己穷,但实际上很有钱;但是他们对各种修辞手法却运用自如,如"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是对修辞手法中仿词手法的运用;流行于马年的"马上体",如"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等,则是语义双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青少年群体语言还呈现出一定的腔调上的特征,比如近些年由于港台剧的盛行,很嗲的"港台腔"也逐渐被青少年所习得,如女生经常会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嘛"或者"喔"等语气词,表现出撒娇的口气。此外,青少年经常使用一些带贬义的词跟关系亲密的人交流,比如"猪头",本意是指像猪一样笨,但是青少年在使用的时候,只是一种善意的调侃,用来活跃气氛。

  总之,在与青少年交流的时候,必须要深刻体会他们话里的真正意义,如果只关注表层意义,可能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二、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即语言可以见证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社会文化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综合反映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及青少年群体的风貌。换言之,我们可以透过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来透析他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群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标新立异心理

  首先,青少年的语言反映了他们标新立异的心理。比如,在青少年眼中,"火星文"不同于传统文字,对"火星语"的使用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其次,传统的词汇、用法已不能满足青少年那种强烈地要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评价用形象、贴切并极富表现力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心理需要,所以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使用与众不同的语言会让他们特别有存在感,因为标新立异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吸引别人的眼球,博得关注的目光。青少年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表面张扬自信,放荡不羁,其实内心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青少年通过标新立异,用与众不同的语言标榜自己,得到关注的目光,从而得到理解、支持、尊重与关心,进而满足成长过程中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消除个体内心的不安与矛盾。

  (二)从众心理

  青少年对语言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从众心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曾指出,受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文化素养、需要、心境与态度等进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记忆".由此可见,受众会为了保持与周围环境的一致,得到认可和采纳,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5].譬如,虽然在青少年中间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真正地、单纯地出于个人的需要。青少年为了与群体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不至于落单,通常情况下就会选择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同的语言习惯与行为模式,从而获得朋辈认同,交到更多的朋友。

  (三)自我表现心理

  青少年群体在形成从众心理的同时还潜藏着自我表现的欲望。青少年群体生长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接受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敢于在公众场合秀出自己,展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认为的: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我表现来给别人留下印象。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青少年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重要表现。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带有自己年龄特征的语言时其实也是显示了自己较强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表言论,不仅仅是为了抒发情感,也是带有自我表现的成分。

  (四)避繁求简心理

  特定时代赋予的快节奏使得青少年在语言上趋于从简从易,用词趋向于简约和直白,很多词汇都采用缩写词和语法省略的结构形式,遵循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效果,并且便于记忆和使用[6].比如"GG"(哥哥)、"MM"(美眉)的使用。再比如,在网络上聊天时,他们喜欢用数字、字母、符号来表达,如"886"是"拜拜喽"的意思,"V587"是"威武霸气"的意思。

  这些语言使用现象都体现了青少年避繁求简的心理特点。

  (五)寻求宣泄心理

  青少年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于是,为了缓解压力与焦虑,他们会选择各种方式去宣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使用。对于一些粗鄙化的语言,他们会选择用隐晦的方式说出来,如"卧槽、我去年买了个包、尼玛、TMD",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国骂"的浅薄和粗俗,又宣泄了自己的情绪。青少年通过幽默的调侃、夸张的表述宣泄与释放生存带来的焦虑,体会到了藐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带来的快感。这种语言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寻求心灵突围、渴望社会关心和关注的心理状态[7].

  (六)保护隐私心理

  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一般不希望别人窥探他们的秘密,他们偏爱那些与传统相违背、与权威相背离的语言形式。不管是夹杂了各种符号、数字、繁体字等的"火星文",还是略显幽默讽刺的网络流行语,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无不反映了对传统的反抗。他们厌倦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试图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且这种语言还是排外的,一定程度上阻绝了外界对青少年秘密的探测。例如"洗胃"一词,一般人都认为是去医院洗胃,但在特定的青少年的语言环境下,他们表达的可能是"喝饮料"的意思。

  通过诸如此类的语言,青少年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隐私。

  (七)追求时尚心理

  青少年大多衣食无忧,追求时尚、个性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时尚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文化,成为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仿效、相互攀比的重点。

  青春期个体特有的好奇心,加上力求标新立异的个性,青少年对于时尚的敏锐度非常高,对于大众的文化表示不屑,所以他们不断地想从大众文化中抽离出来,使用新词新语也是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表现。青少年群体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新词新语,如果身边谁不会用,他们便会觉得你"out"了。如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社会上重大事件的及时反馈,都可以看出他们紧跟时尚潮流。近年流行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白富美"、"你懂的"、"屌丝"、"高大上"等起初来自网络,但在青少年的推波助澜下,这些句子或词汇迅速在日常对话中流行开来。青少年通过对语言的创造及运用,展现了自己追逐时尚潮流及关注世事的一面。新颖时尚的新词新语让青少年们感觉到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的新鲜刺激,同时也满足了他们追求时尚、跟随潮流、彰显个性的心理。

  青少年群体使用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并且折射了多样的社会文化心理。但是,青少年在语言使用上有时也表现出粗俗化、不规范化等消极特征,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应及时对青少年的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力保护青少年生活的环境,给予青少年正面的引导。社会也应该尊重青少年不断增强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不管是他们对谋求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渴望、或是对社会文化继承和抛弃的矛盾心态、还是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寻求,都是青少年群体宝贵的实践心态和社会情绪。

  参考文献:
  [1]张宝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4]侯婷。"90后"语言解构[J].东京文学,2009,(9):24-25.
  [3]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1-535.
  [5]孟妮。"90后"盛行"火星语"的传播学解读[J].青年记者,2009,(4):57-58.
  [6]王静。大学生校园流行隐语与校园文化心理[J].安徽文学,2011,(9):277.
  [7]张波。"微时代"的文字游戏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文史,2012,(9):93,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