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农村留守老人基本现状调查及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4708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留守老人这一概念则来自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最后两个阶段。该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瓦尔(E.M.Duvall)、埃多斯(J.Aldous)、希尔(R.Hill)等。E.M.Duvall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新婚期(没有孩子)、育儿期(首位孩子从出生到两岁半)、学龄前期(首位位孩子两岁半到六岁)、学龄期(首位位孩子六岁到 13 岁)、青少年时期(首位位孩子 13 岁到 20 岁)、空巢期(首位位孩子到最后一位孩子陆续离家)、中年父母期(空巢到退休)、鲤寡期(退休到夫妻两人死亡)。家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包括文化规范、生理需求及人的愿望的价值观等等,其任务就是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其最后一名子女离开居住地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离家持续半年或一年以上,而自己则留在农村生活的 60岁或以上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他们有些是独自居住生活,有些是与配偶两人一起生活。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其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逐渐引起国内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余地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影响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阐述,并探讨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老人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广西农村留守老人分布

  根据广西 2014 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西农村留守老人共有约 132 万人。其中女性约 71 万,男性约 62 万,可见女性人口比例略高于男性。根据表 1 显示,玉林、贵港、桂林、河池等地农村留守老人较多,广西南部沿海城市,如防城港、崇左、北海等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较少。此外,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龄差异,低龄老人(60~70 岁)最多,约占 57.16%,其次是中龄老人约29.68%,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 13.16%.见表 2.

  广西处于边境地区,其经济本身就不及沿海地区发达,并且广西北部的山区比较多,进出交通不便利,造成北部城市的留守老人较多。再者,低龄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完好,也能通过自己劳动支付生活费用,暂时不需要子女的陪伴和照顾,而中龄和高龄留守老人,身体机能及行动方面逐渐出现障碍,甚至有部分不能自理,其子女不得不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表1-2】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现状与分析
  
  (1)文化程度广西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较低,约半数老人为小学程度,掌握了基本的算术技能与识字;约四分之一老人甚至从来没有上学;只有 4.44%留守老人持高中以上文凭。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与其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社交范围较广,了解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较多,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注重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方式更为科学,生活质量更高。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好(何碧秀等,2002;贾守梅等,2004)。此外,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还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高歌,2011;李宗华,2012)。显然,文化程度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不同。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往往思想会比较开明。即使缺乏了子女的陪伴和照顾,他们会培养自己的爱好,调节失落情绪;反观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他们思想倾向于传统保守,认为子女就应该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若子女外出务工就会感到伤感或认为自己不受子女尊重,导致其满意度下降。

  (2)身体健康与自理能力广西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约有 66%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还参加劳作的,25%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只有约 9%老人处于完全失能状态。从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目前广西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较好,过半数老人仍能给自己提供经济收入。但其余地方的调查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如 2009 年,宋洁等人调查济南市空巢老人情况发现 74.3%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但基本生活能自理,36.9%老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2000 年,北京市约有 19.4%老年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2001 年,安徽省有 20.9%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留守老人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比例远高于普通老年群体。

  身体健康状况是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留守老人一旦生病,身边缺少亲人的照顾,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之降低。谈孝勤、解军(2005)发现没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比有慢性病的老人心理更健康.慢性病数量也会对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孙玲等,2006)。陈超群等人(2008)研究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比一般老年群体差,他们由于就医或外出行动缺乏照顾,耽误了治疗,导致其生活质量偏低.

  (3)经济来源与社会保障广西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以子女供养为主,占62.38%,其次是靠自己劳动获取收入,少部分老人依靠社会扶助以支付自己生活费用,如政府补贴,慈善机构捐助。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接近九成农村留守老人拥有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经济收入充足与否,社会保障是否到位等都会对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作的酬劳以及在外务工的子女所给,但总体来说还是比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低。若是遇上天灾,农作物收成不理想,其经济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对于农村老人这种经济不稳定的现象,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于农村老人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有限,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若要支付医疗费用则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谈孝勤与解军(2005)发现经济不稳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经济稳定的老人,没有医保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比有医保的老年人低.

  (三)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1)消极心理层面孤独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尤其是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子女长期在外工作,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可倾诉和依赖的对象,容易产生孤独感。2013 年,郑冬等人发现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孤独感较强,且得分高于常模。另有研究者对山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情绪的调查发现,该类型老年人的孤独感明显要比城市的强烈(王静等人,2013)。但潘孝富、王鹏娟[13]发现农村与城市留守老人的孤独程度相似,不存在城乡差异。

  其次,农村留守老人的抑郁情绪也较严重。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农村老人的抑郁情绪更为强烈(彭华茂、尹述飞,2010),且农村留守老人抑郁情绪高于城市留守老人(潘孝富、王鹏娟,2012)。此外,吴建军等人还发现甘肃省农村留守老人抑郁程度要比同地区的非留守老人高,女性比男性严重。

  据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明显,抑郁情绪较为严重。原因在于家中子女长期在外工作,只与自己的配偶或独自一人留守在家,在生活中总有不顺心的事情,难免导致其情绪低落,可倾诉和求助的亲人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排解情绪和解决问题,长期累积导致抑郁情绪越发明显。其次,有些老年人比较独立,不爱与陌生人交际,对外界的社会动态不能及时掌握,导致他们消息封闭,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再者,老人身在农村或其他落后的地区,周边的人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没有给予重视,忽略了老年人在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援助。

  (2)积极心理层面主观幸福感是目前最能反映个体的积极心理层面的指标之一。它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总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情感体验与生活满意度。

  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并不高(何安明、刘华山,2012;焦娜娜等,2010;赵佳荣、谢燕兵,2012;等)。何安明、刘华山[16]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得分低于人类总体均值。高歌、高启杰调查发现河南省农村留守老人总体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不高。杨丽等人调查西北地区农村老人,发现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而且相对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高。李宗华、张风[4]研究发现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邻里关系密切和频繁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老人拥有知心朋友与否会影响其满意度。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程度受地域及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王希华,周华发;2010)。其次,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对自身和疾病有着较为科学的认识,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预防疾病。第三,当老人生病时,家中若是没有提供足够的医疗费用,则会对老人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压力。总的来说,若老年人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没有顺利地解决,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则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建议
  
  (一)探索农村养老模式,提高农村社会保障随着留守人口日渐增长,政府可把农村留守老人组织起来,进行联合养老模式。政府可建设养老院,把相邻村的留守老人集中起来。这样能便于社区了解每位留守老人的情况,及时提供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组织留守老人参加更多的活动,丰富老人的闲暇生活。留守老人缺少子女的照顾,自己也缺乏医疗保健意识,建立服务站帮助老人及时就医。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而建立的“老人之家”,通过社区组织的戏曲、棋牌等活动,能给留守老人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老人们能在同龄人中获得支持,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在组织这类活动时,政府的支持--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就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现状来看,政府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财政投入。社会保障不应仅限于老人本身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应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通过外界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得以保障。

  (二)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环境,培养自我养老意识针对留守老人当前质量较差的生活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改善:帮助修葺老人住房,装设方便老人生活起居的设备;在乡村的公共场所建立简单的健身器材;老人所需的日用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都能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在进行这些项目的同时,增加老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排解老人的消极情绪。

  对于身体健康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减轻儿女的负担,而且还能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老年人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财产,合理使用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资助,安排自我养老的计划。通过参加劳动和理财,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得以提高,更能体现其能力和价值,增加生活乐趣。

  (三)提供丰富的社会支持,维护老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首要因素。除了给老人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之外,还包括老人的配偶、子孙及1证实亲子支持越高,老年人的抑郁程度越低(彭华茂、尹述飞,2010)。子女多抽空回家探望父母,增加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老人感受到家人传递的温暖,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得到提升。

  然而,并不是所有子女都意识到父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介入与援助。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干预系统,以解答留守老人的困惑。社区的专业培训人员定期向留守老人进行心理团辅,保护老人心理健康,让老年人更客观、更清晰地了解自我,了解自己在这一阶段所要解决的困难,也能向专业人员咨询有效的防御策略等等。留守老人心中的疑惑一旦被解开,其抑郁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随之降低。

  参考文献:

  [1]何碧秀,李雪兵,余国龙。1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医师杂志,2002,04:393-395.
  [2]贾守梅,冯正仪,胡雁,王君俏。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4,05:420-423.
  [3]高歌,高启杰。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1:61-68.
  [4]李宗华,张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岳论丛,2012,33(6):108-112.
  [5]宋洁,石作荣,崔宁。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2:1727-17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