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积极老龄化和积极心理学中“积极”含义的异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19 共9460字

论文摘要

  2002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概念;1998 年,塞利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协会(APA)大会上提出要研究"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积极老龄化"概念和"积极心理学"的提出背景非常相似.在"积极老龄化"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前景是充满担忧的,担心劳动力老化、老年抚养比增加、老年人的照护负担沉重,认为"逢老必衰、逢老必病",对老龄化始终持有悲观消极的情绪,即"消极老龄化"的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邬沧萍,2013).与此相似,在过去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心理学一直研究精神病、抑郁、焦虑、狂躁、死亡等"消极心理学"的内容,以治愈各种心理问题和治疗各种精神疾患为其主要任务.在这种充斥着消极观念的研究背景下,随着人类在老龄问题和心理学领域取得的进步越来越大,人们(尤其是老年人)本身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马甜语,2009).这一现象与老龄问题和心理学的研究初衷相违背.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丰富的物质享受、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多的自由,照理说人们应该比过去更幸福,其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应该更少,可结果却大相径庭,人们依然面临很多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这说明过去我们有关老龄问题和心理学的研究本身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任俊,2006).

  从 2002 年以来积极老龄化的践行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情况来看,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二字或许正是解决这一悖论或困惑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老龄化和积极心理学中"积极"含义的异同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二字对应的英文是"positive";而在积极老龄化中,"积极"二字对应的英文是"active"."positive"和"active"的含义非常类似,两者都是褒义词,都有"正面的,促进发展的,进取的"的含义;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positive"更强调观念和心态的积极,而"active"更强调行动上的积极."positive"一词源于拉丁语"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的意思(任俊,2006).

  现代意义上的积极(positive),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了人潜在的积极,意指每个人所具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积极(positive)主要与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negative)相对,指性质、方向和态度方面是"正向的"或"主动的",是由信心、希望、乐观、勇气等诸多正面因素构成的心态总和."active"的词根"ag"来源于拉丁动词"agree"的词干部分,意思是"to do" 或"to drive"的意思,因此"active"更强调以实际行动为特征的、实干的、主动的行为.在积极老龄化视野中,积极(active)不仅指老年人积极参与身体活动或体力劳动,更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公民事务等.因此,积极心理学更强调心态上、精神上的积极,积极老龄化更强调行动上的积极.中国台湾将"Active Aging"翻译成"活力老龄化",中国香港将其翻译成"积极乐颐年",虽然翻译不同,但其含义却大致相同.

  关注人类社会和社会成员的积极力量,既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赞扬,更是对人性伟大的理智理解.在人类社会层面,"积极"二字是指在对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客观上"的人类力量,旨在寻找社会或社会成员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使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力量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在心理学和老龄科学中都明确提出了"积极"的概念,这证明"积极"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有意的社会设计,并最终会成为社会的共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开始进入到一个和平、文明的小康社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已经逐渐从底层的缺失性需要转向高层次的生长性需要.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仅仅是心理学和老龄科学,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从"消极"转向"积极",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任俊,2006).

  二、积极老龄化的概念与意义

  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年轻人口数量减少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被称作人口老龄化.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志是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10% 以上,或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7%以上.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国际社会在理论和政策上给予了回应,先后提出了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概念.20 世纪60 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认为外在因素只起中性作用甚至于抵消内在老龄化进程的作用,使老年人的各方面功能没有下降或只有很少下降,从而使老年人继续保持中年人的活动和价值观(杜鹏等,2003).美国学者罗伯特(Robert)于 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认为老年人仍然能够从事一些适应性活动,其人力资本的生产性参与十分必要(南希   莫罗 - 豪厄尔,2011).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强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强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苗元江等,2013)."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 1996 年提出的,它是"成功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等概念的综合版和升级版.2002年举办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将其写进了《政治宣言》(蒋子桓,2011)."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

  "健康"是指人在进入老年期之后,可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郭爱妹等,2006)."参与"是指老年人要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郭爱妹等,2006;杨春,2009)."保障"是指从社会公正的角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监管评估保障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生活照料需要等(谢杨,2012;蒋子桓,2011).

  "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变革了人类传统的老龄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问题和包袱,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积极老龄化"的提出让人们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转而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与智慧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老年人不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而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老年人不是社会财富的耗费者,而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老年人不是社会发展的拖累者,而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老年人不是被动的被赡养者,而是主动的社会活动积极参与者(刘颂,2006).其次,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只有负面影响,同时还有正面影响.人口老龄化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李志宏,2013).最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老龄社会象征着人类社会已经发展成熟.人口老龄化可以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老龄社会里也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郭爱妹等,2006).

  "积极观"不仅是老龄科学研究中的主要理念,还是我国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指导思想.《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 2 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 14.8%(吴玉韶,201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邬沧萍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一项战略思想和总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的中国化的创新版和升级版"(邬沧萍,2013).目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认为积极老龄化的对象不是仅仅局限于老年群体,而是指向包括少儿群体、劳动年龄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全体公民.为了保障全体公民在其老年期能享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社会参与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的目标,在没有进入老年期以前,社会和个人就应该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健康素质的保持与提升、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及社会保障的实施与完善,应该贯穿于全体公民的终生发展过程.此外,积极老龄化不仅要关注微观的个体层面,而且还要关注中观的群体发展层面和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即积极老龄化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更应该结合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从政策和制度安排上进行顶层设计,使得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全体公民都能拥有幸福的老年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30 年代特曼(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Jung)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主流的心理学变成了"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与医生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模式相类似.当时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研究心理问题,以及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或缓解其痛苦,其关注的是人的心理阴暗面或心理弱点,如病态心理、幻觉、神经质、焦虑、躁狂、恐惧、滥用、战争、歧视等(李金珍等,2003).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正常人的研究.正如塞利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20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树立起了积极心理学的大旗,扭转了之前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消极面的研究取向,将心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实现自我、生活幸福、性格完善、和谐发展的道路,使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充实、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曾文雄,2009;曹新美等,2008).

  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心理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研究中的消极倾向.它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从积极角度对人类心理进行探索,并致力于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提倡对个体实施更有效、更积极的干预,并以此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创造和积极给予,从而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最终帮助人们预防和治愈心理疾病,过上更快乐、更健康、更积极、更有价值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这种积极转向意味着心理学开始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心理学的人文关怀(马甜语,2009).

  积极心理学按其研究层面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特质,以及集体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在主观层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幸福感,其研究内容集中在主观幸福感、乐观、希望、爱等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获得途径及其与个体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上.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挖掘、激发和强化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其研究内容集中在爱和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美感、毅力、宽容、创造力、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包括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在集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制度,为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为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积极特质提供良好的环境,其研究内容集中在责任感、利他、礼貌、和谐、宽容、文明和道德等(包括这些品质的意义与获得途径)(崔丽娟等,2005;龚光军,2008;曹新美等,2008;曾文雄,2009).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最为成熟和广泛的领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 SWB)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它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章燕敏,2011;刘亚芳,2011).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积极情感包括快乐、愉悦、轻松、精神饱满等.消极情感包括抑郁、焦虑、紧张、悲伤、孤独、厌烦等(王枫等,2010;章燕敏,2011).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主观性指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体,不受外界影响;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上述三个维度;相对稳定性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是个体长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李琼,2012;高晶,2005).

  四、积极老龄化与积极心理学的内在联系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幸福感是其主要研究内容;而在积极老龄化研究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则是其主要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感与积极老龄化中的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社会保障之间有着很重要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老龄化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积极心理体验.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社会保障水平是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举措,而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则是衡量积极老龄化践行成果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施.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还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是老年人实践积极老龄化的推动因素.

  (一)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概念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不仅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还要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1990 年,WHO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心理健康的"三良"标准: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老龄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和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生活中的负性事件逐渐增多.在叠加性压力下,如果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不良,或者压力应对方式不良,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李娟等人(2008)的调查发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很好者占 15.9%,良好者占 69.7%,较差者占11.4%,差者占 3%.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大部分为"良好"或"很好",但也有部分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从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来看,从工作岗位上退休、患有身体疾病、缺少子女关爱和失去亲人是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四个主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首位影响因素(章燕敏,2011).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一切活动的基础,健康状况下降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社会参与.如果健康状况较差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子女、伴侣造成负担,让老年人在精神上背负很大的压力,从而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的重要保障.为了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社区层面可举行老年健康保健讲座、团体心理咨询等活动以引起老年人对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视,子女要赡养、照料、关心老年人,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社会参与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因素

  社会参与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因素之一.社会参与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水平.退休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参与能够帮助老年人抵消社会角色丧失后的失落感,使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总体上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刘颂,2006).

  王萍(2012)考察了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精神状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79.2% 的老年人认为社会参与能使其心情愉悦.根据社会角色理论,老年人积极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回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老年人会感受到自己对社会仍然有价值、仍然被社会所需要,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刘亚芳,2011;王萍,2012).根据活动理论,老年人在退休后仍然在心理上与社会保持着联系,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样能够帮助老年人获得积极的自我身份、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的认定,缩短其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改善和提高老年人自身的精神生活状态(王萍,2012).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多项政策以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如 2001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2006 年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开拓老年人才参与社会的渠道".此外,我国政府也积极组织开展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活动.如从 2003 年起实施的以援助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为主要内容的"银龄行动"和以健康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等(王莉莉,2011).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政府和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三)社会保障的终极目标是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保障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亓寿伟等(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能够显着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职工医疗保险能够显着提高城镇老年人的幸福感.李晶(2012)通过分析国家幸福指数排名结果及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发现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国民幸福指数也较高,而社会保障有待完善的国家其国民幸福指数较低.孙维颖(2013)通过比较我国 2003 年、2005 年、2006 年和2008 年的数据发现,享受保险(保险类型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公费医疗等)的人群其幸福感均值要高于不享受保险的人群.

  孙维颖(2013)还对社会福利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了两者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说明良好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随着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人们的养老风险日益增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消除贫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水平与老年人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政府应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自身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从而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全国性的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中,有一个指标是"与其他老人相比,您觉得幸福吗?"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有很大比例觉得比较幸福,2000 年、2006 年和 2010 年城市老年人感觉自己比较幸福的比例依次为 66.2%、56.9% 和59.3%;而农村老年人感觉比较幸福的比例比较低,三次调查数据依次为 43.5%、33.1% 和35.9%(张秋霞,2012).我国城乡老年人对幸福的感受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很大距离.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生活保障;而农村老年人获得的基本生活保障较少,不能满足其养老需要,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目前仍然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子女养老.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已经实现了制度全覆盖.2014 年2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 号),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为广大的农村老年人送去福音.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救助标准,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或个人参与老年慈善事业(吴玉韶,2013).

  五、总结

  老龄科学和心理学中的"积极观"初步勾画了人的积极形象,扭转了当代老龄科学和心理学的消极取向,促进了老龄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个体、社会的关注点由存在的问题转变为潜在的积极力量.拥有"积极观"的老龄科学和心理学以促进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为己任,人类由此重拾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本性的信心.这种"积极"思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老龄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应该发展到其他科学领域.比如:在教育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与对犯错误的学生施加惩罚相比,激发出学生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思维要更加重要;在医学中,医生不仅应关注患者身体出现问题的一面,还应意识到患者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医生应该注重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从而促进其生理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改变,最终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积极观"的思潮给当代科学研究带来了充足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拥有"积极观"的科学研究也必然会为未来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 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 [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杜鹏,加里   安德鲁斯.成功老龄化研究--以北京老年人为例 [J].人口研究,2003,27(3):4-11.

  高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综述 [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19-22.

  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5(3):72-77.

  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 [J].江海学刊,2006(5):124-128.

  蒋子桓.积极老龄化理论及政策研究 [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李晶.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J].重庆与世界,2012,29(8):31-35.

  李娟,吴振云,韩布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

  社会秩序与价值构建--纪念改革开放 30 年论文集(上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5-270.

  李琼.老年人生命意义、死亡态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志宏.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效应分析 [J].老龄科学研究,2013(7):3-12.

  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对策 [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5-9.

  刘亚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 [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2):35-40.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苗元江,胡敏,高红英.积极老化研究进展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915-4918.

  南希   莫罗 - 豪厄尔.生产性老龄化:理论与应用视角 [J].人口与发展,2011(6):42-46.

  亓寿伟,周少甫.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J].公共管理学报,2010,7(1):100-107.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孙维颖.社会福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基于 CGSS 养老和医疗保险数据的分析 [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王枫,况成云,王娟,陈端颖.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5):349-350.

  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 [J].人口与发展,2011,17(3):35-43.

  王萍.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其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邬沧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诠释 [J].老龄科学研究,2013(1):4-13.

  吴玉韶(主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3.

  谢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以苏州市金阊区石路街道乐龄之家为例 [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杨春.对推进江苏省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考 [J].人口学刊,2009(3):60-65.

  曾文雄.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4-6.

  张秋霞.敬老、养老和助老与老年人的幸福感 [A]."孝爱工程"首届中国敬老养老助老社会责任高峰论坛文集 [C].2012.

  章燕敏.国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J].大众科技,2011(3):132-13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