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作者:李宽.
发布于:2020-03-25 共5185字

积极心理学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四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摘要:为了完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本研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相关理念和方案应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通过相关概念解析、必要性分析、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介绍该课程。结果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小组工作; 课程改革;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urse system of group social work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social work talent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pply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program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the teaching of the group work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urse in terms of relevant concept analysis, necessity analysis,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Keyword:

  positive psychology; group work; curriculum reform;

积极心理学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向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为不断优化社会工作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笔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干预方法以体验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模块化教学等方式运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是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小组工作课程改革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对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社会工作领域,也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全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 相关概念解析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998年,马丁·塞林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应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其应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积极心理学课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消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2].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研究逐渐由问题模式到发展模式方向转变,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人本主义所采用的经验论和整体分析的现象学方法,而是借鉴传统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成熟的问卷法、测量法和实验法等,使其研究有更好的信效度和科学性。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体、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3].

  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下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主要借鉴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案在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及在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指导下的活动方案运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小组工作教学模式与社会工作理念中采用的优势视角理论相互借鉴,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心理品质,相信个体能够有效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人格从而追求幸福感。

  2 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下的小组工作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小组工作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在一项关于"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的统计中,学生对单纯的讲授保持率只有5%,而讨论组、实践练习、向他人讲授/及时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保持率分别达到50%、75%、90%[4].以上研究表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小组工作的教学目标。小组工作作为专业必修课,既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需根据评估后的小组需求,确定小组性质、制定有效方案,并能具体实施小组方案,评估方案实施效果等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大多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课程形式单一,课堂互动少,在实践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教学改革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坐而论其道的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也避免了重实操、将小组工作作为玩游戏的一种手段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注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和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和服务对象感受到福祉也是社会工作和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之一。

  2.2 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下小组工作教学改革的优势

  积极心理学与小组工作的结合,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是优势视角在课程教学中的一次尝试。积极心理学虽然是近几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将其运用到小组工作课程和实践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小组课程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一次尝试。改革后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也应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快乐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美德和优点,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使自己更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有利于从全新视角完善小组工作课程体系,提高小组工作课程的实效性,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课程学习也为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人格,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3 课程简介

  3.1 课程内容

  采用体验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模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模块为单位,课程前半段为理论知识学习,后半段为课程实践。理论知识包括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理念价值观、理论背景、小组工作的功能和小组构成要素、效果评估等基础知识。课程实践主要包括小组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为小组的初期、中期、后期和结束。本课程在运用了小组动力学和小组工作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特别在实践部分采用了积极心理学教学设计中的活动方案,体验阶段通过学生切身感受小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组织活动的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实操技能的同时,也能促进自我和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围绕小组各个阶段的情景与动力,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务要领。

  难点:小组方案的制定及其有效性。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的时间较短,如何将积极心理学与小组工作原有教学模式整合,让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组工作的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是本教学改革的难点。

  3.3 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获得个人经验与感悟,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生动力和内在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本教学改革部分内容为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小组前期、中期、后期、结束的特点以及工作技巧,切实感受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与变化。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潜能和优点,体验良好情绪,完善自我人格。同时,教师的角色逐渐从领导者、组织者的核心位置向陪伴者的边缘位置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相互独立的学习小组,组员通过相互讨论、合作、启发等形式,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组员在朋辈的支持下更好地利用组员的力量,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强化等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

  模块化教学法。模块化教学将课程教学目标中整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分解为具有内在逻辑但相互独立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主题分别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最初将就业融入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相互独立的主题和模块作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模块教学法以能力或技能的提升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小组工作课程所学知识[5].

  3.4 课程活动具体方案

  本课程共48学时,共分为8个模块和主题,课程内在逻辑符合小组工作发展阶段和特点的要求,分为小组工作前期、中期、后期和结束。实验班学生共36人,分6组,每组6人。课程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优秀心理品质、幸福感、小组方案设计、情绪管理等[6].课程活动理论依据为社会学习理论、场论、符号互动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系统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小组活动创新点包括:自我认知、天生我材、情绪管理、自我效能感、发现优点和美德、三件好事、感恩回访、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学教学设计中的小组活动。部分内容举例,主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阶段活动---三件好事。第一部分,教师介绍背景知识。书写三件好事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林格曼采用的有效干预方法之一,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主观幸福感和抑郁症状指标上明显有差异,并且在干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后干预效果仍然显著。我国学者白羽(2000)研究发现,好奇心、希望、感恩、爱与被爱的能力、热情为人性中的关键优点。美国学者斯诺登在研究修道院修女日记后发现,日记可预测修女的寿命。第二部分,学生书写三件好事。要求写出具体的事情、发生的原因、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等内容,应结合以往研究,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写日记。第三部分,课程提炼,个别学生可在课堂分享自己的日记并谈个人感受和活动意义,组员也可分享该活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和意义。课后作业为书写一周三件好事。

  4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体系

  4.1 评价方法

  效果评估在小组工作课程和社会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效果评估不仅关系到小组工作课程质量,也对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有重要影响。本课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单因素前后测设计理念,除了采用传统问卷、期末考试对课程和自我进行评价外,也要测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改善情况,如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自我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等。定性评估包括教师评价、日常行为评价、小组展示等了解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自我和课程的评价。通过采用期末考试、问卷、教师评价、日常行为评价,小组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的情况,同时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快乐情绪、积极心理品质、学业等分数提升情况。通过正向化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全面地了解教学效果。

  4.2 教学效果与教学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不仅掌握了小组工作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个人的实操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第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式教学环节中,每位学生需轮流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任课教师作为督导,对其活动方案、方案的具体设计与运用等方面提出建议,该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学校教育不仅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和离校后,成为一名拥有积极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和对社会的发展、建设有用的人,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组工作课程改革是一次有效的尝试。第三,完善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角色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要求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近几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中,也是不断完善课程系统,不断完善个人教学理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5 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组工作的课程改革教学是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的有效尝试,积极心理学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效果。然后,受积极心理学学科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小组方案相对较少,很难将小组方案系统化地应用到整个课程当中,活动方案还需进一步完善。体验式教学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小组成员情绪的处理、突发事件、小组冲突、小组动力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需制定多种方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皮德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2]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3]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于文宏。多元化教学策略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实践研究,2015(27):165-166.
  [5] 于文宏,等。《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初探[J].北方经贸,2015(5):261-262.
  [6] 覃梅芳。给予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4:220-221.

点击查看>>积极心理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李宽.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组工作课程与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2):94-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