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我国分析心理学的发展问题与理论实践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 作者:牛政凯,蔡成后
发布于:2021-04-12 共16202字

  摘要:"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引入阶段(1961-1980)、探索阶段(1981-1993)、发展阶段(1994-2018)和新起点阶段(2019年以后)。近年来,申荷永和他的研究团队引领了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该团队把中国文化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结合,提出了"以心为本"的"核心心理学",推动了我国自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尽管如此,从我国心理学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分析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上虽有脚印留下,但仍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来自流派、学术、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关键词:荣格; 分析心理学; 核心心理学; 中国文化;

  Abstract:"Analytical psychology" has a deep origin with Chinese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Introduction stage(from 1961 to 1980),Exploration stage(from 1981 to 1993),Development stage(from 1994 to 2018)and New starting point stage(from 2019 till now)。In recent years,Heyong Shen and his research team have led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in China.The team combines Jungian psychology and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proposed the concept "psychology of the Heart",which emphasizes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the Heart,and became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in China Pioneers.However,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China,although there are footprints lef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in China,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challenges from schools,academic,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Jung; analytic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Chinese culture;

心理学

  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理学吗?中国人当然有自己的心理学,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整理和发展出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让心理学一度成为舶来品。心理学发展至今,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几乎涉及人类自身内外的所有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比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家进行基础研究的目的共有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人的行为四种[1].但应用心理学家在满足上述四个目的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人类的生活,旨在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服务,这些目的为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应用心理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细化出了许多分支和类别,而分析心理学作为其中一类,自1961年开始进入我国,至今已发展了近60年。分析心理学,又称荣格心理学,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所创造,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是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研究为基础,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我只能强调这样的事实,即《金花的秘密》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P6)。荣格在解决个人危机并发展出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国的古典智慧《易经》和《金花的秘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当然,荣格自己也承认,西方人的心灵与中国人的心灵有极大的不同。

  这里不得不提到给荣格带来《易经》的德国人理查德·维尔海姆。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是德国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汉学家,其以"卫希圣"作为自己的中文名字,他像中国古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字,唤为"礼贤",之后被称为"卫礼贤",不难看出这种命名有着浓烈的中国文化特色。而令荣格惊讶的是,当荣格将自己对潜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介绍给卫礼贤时,卫礼贤感到开心与认同,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而荣格的研究则更让他确定荣格对于西方的无意识研究与古代的中国文化在很早之前就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期间,卫礼贤着手翻译《易经》,于1922 年在德国以德文出版。荣格曾为该书的出版撰写了序言,并称其是卫礼贤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4].可以说卫礼贤此生最伟大的成就是对《易经》的翻译和评述,卫礼贤的工作,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一种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宝贵遗产传给了西方[5](PP.139-151)。在冯川编译的《荣格文集》中,荣格说:"卫礼贤的毕生工作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大大地澄清和确证了我在努力缓解欧洲人的精神痛苦时所一直寻找、追求、思考和致力的许多东西。以清楚的语言从他的身上,听见那些我曾隐约地从欧洲人的无意识中猜测到的东西,这对我是一次了不起的经验。我确实觉得他极大的丰富了我,以致在我看来仿佛我从他那儿接受的东西,比从任何人那儿接受的都多。"[6](P305)可见,荣格曾说过其分析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方智慧的影响,此言非虚。

  心理分析的命名包含着"唤醒"和"启蒙"的深意,心理分析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心"与"理"的体验和认识,在"心理"与"理心"的深层寓意之中,"分析"才得以发挥和阐释其作用[7].分析心理学从西方引入我国已有近60年的历史,分析心理学进入中国,代表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碰撞、理解与融合,而这不论从理论层面上看,还是从实践层面上看,都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纵观其历史和发展,这门年轻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时期并非久远,导致我国学术界缺乏对其具体的梳理与总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 分析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荣格早年与弗洛伊德关系亲近,二人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有将近十年。1912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因理念不合而停止书信来往,分道扬镳。1914 年,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职务,这是荣格一生极其黑暗的时光。"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所有的朋友及旧识逐渐离我远去。我的书被宣称是一堆垃圾,但我早已预见我的孤独,我很清楚《牺牲》这一章意味的就是自己的牺牲。"[8](P223)荣格内心挣扎与痛苦之余,认为自己应该拿出一套理论去证明当初自己不认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诞生了,并且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成型的理论体系。集体无意识、原型及其象征、心灵发展及自性化过程、炼金术中的象征性意义、共时性原则等等重要理论都在这之后相继提出[5](P315)。再往后,荣格与理查德·维尔海姆有了一场让历史为之心动的邂逅,也就是在当时国际上著名的汉文化研究学者卫礼贤的见证下,荣格的理论在来自神秘东方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中寻得了耳目一新的答案与风格迥异的灵魂。又过了几十年,而这几十年对于分析心理学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它在这段时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到1961年,荣格在瑞士库斯那赫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但他生前开创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却仍存在且发展于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分析心理学家的加入和努力使得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本人也对中国文化的佛教道教所涉及的哲学与禅宗有着浓烈兴趣。荣格一生未踏入中国的土地,但让分析心理学进入中国,探寻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挖掘中国文化的内在资源,甚至是亲吻中国的土地,这些都是他生前心心念念的愿望。幸运的是,有很多分析心理学的研究者继承了这份心意并把目光看向了中国。而在这时,分析心理学开始渐渐进入我国,并由此开启了分析心理学的中国道路。

  第一阶段:引入时期(1961-1980年)

  中国最早研究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文献可以追朔到著名心理学家胡寄南(1961)教授的著作,他翻译美国学者沃尔曼所著《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体系》的部分章节,以《荣格(Carl Gustav Jung):分析心理学》为题发表[9].文中阐述了荣格主要的学术观点,并对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阿德勒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该文虽只是一篇翻译稿,却是第一次系统介绍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的中文文献,这篇文献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荣格的开始。老一辈心理学家张官廉(1958)在介绍弗洛伊德及其学说时,简要描述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但并未论述荣格的理论体系,而文中他把荣格的名字错译为"卡尔·L·荣格"和"K·T·荣格".在之后的20年里,未有任何研究荣格心理学的论文发表,偶有论文在论述弗洛伊德时简要地提到了荣格。我们把这段时期定义为研究荣格的引入时期。

  第二阶段:探索时期(1981-199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心理学家开始对荣格心理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裘小龙(1981)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归入心理分析学派,并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探讨了他们的理论体系[10].同时,关于荣格心理学的论文和书籍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涌现,冯川(1985,1986)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分析了荣格的文艺思想,并发表了一篇批判荣格集体无意识思想的文章[11][12].一年后,冯川(1987)翻译完成《荣格心理学入门》[13],对荣格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著作迄今为止仍是中国研究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美籍华人刘耀中是另外一位分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推手,他曾出版过数部著作,发表过数篇期刊文章在中国推广荣格的心理学思想,如《建造灵魂的庙宇》、《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等[14][15].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荣格与弗洛伊德都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曾有法新社记者刊文,认为高觉敷翻译并重新出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标志。1979年高觉敷教授受中国教育部委托,编写中国第一部《西方近代心理学史》[7].这一时期,刘耀中、冯川、黄奇铭、刘国彬、李以洪和杨韶刚等研究者对荣格著作进行了翻译出版,例如黄奇铭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于1987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于198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刘国彬、杨德友译《回忆·梦·思考》,于1988年由辽宁出版社出版。刘耀中是研究荣格的美国华裔学者,有多部有关荣格作品的翻译和著述,李以洪是刘耀中的主要合作者,共同推动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杨韶刚从其硕士论文开始研究荣格分析心理学,之后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翻译和撰写了多部分析心理学文献。

  这一阶段,虽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推动荣格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但每年只有数项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荣格心理学研究虽在整合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方面有了起步和进展,但其还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体系。

  第三阶段:逐渐发展时期(1994-2018年)

  1994年8月11日,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Thomas Kirch和名誉秘书长Murry Stein等一行,应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颜泽贤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副主任申荷永博士邀请访问中国,就从那一刻开始,荣格一生要到中国的夙愿才开始圆梦的过程。那是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标志着荣格心理学研究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16].此次访问的重要推手是申荷永教授,美籍华人刘耀中先生也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申荷永教授及其团队开启了中国研究分析心理学的繁荣之路。

  1997年,申荷永先生连同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默里-斯丹等人,曾共赴芝加哥荣格研究院参加以"荣格与中国"为题的"对话"研究会。

  在分析心理学来到中国的同时,荣格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整合过程也正式开始了。1998年至2002年,申荷永教授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共同主持,举办了第一届与第二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在这前后,有50余位资深的荣格分析心理学家都来到了中国。1998年,由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协助授予版权的"曼荼罗分析心理学丛书"在东方出版社出版。2002年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申荷永教授以"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作了报告。2002年和200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荣格神秘心理学"系列丛书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点金石心理分析译丛"相继与中国读者见面。申荷永教授在《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一书中写道:"如今易经,儒学,道家哲学与中国禅宗的经典,仍然是心理分析的生动资源和灵感的源泉;对于心理分析学者来说,中国文化的智慧依然是充满魅力的呼唤。但是,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它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期望。"[17](PP.317-322)

  在此阶段,申荷永团队主导着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应用方面,沙盘游戏目前已成为各高校、中小学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之一。

  第四阶段:新起点时期(2019年至今)

  2019年8月29日,第21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现任IAAP主席Marianne Muller于会上宣布中国分析心理学会(CSAP)成立,申荷永为首任主席。这是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同样也标志着分析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起点,更多的中国人将会认识荣格和分析心理学,更多的荣格心理分析师也将在中国产生。随着中国分析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逐渐扩大和深入,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连接愈加紧密,理论研究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对中国文化内在元素的提取也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心正逐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二、我国分析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景

  科学研究发展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18].学术机构、学术期刊以及学术会议作为研究学术成果、刊发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成果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科研究是尤为关键且必要的。接下来概述分析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知识图景。

  (一)学术机构与学术期刊

  若说目前在世界上研究分析心理学最权威的学术机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当得头筹。国际分析心理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IAAP)成立于1955年,荣格的学生们在为他庆祝80岁生日的时候,热切希望他建立这样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以便更加有效地促进分析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随着1994年IAAP对中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心理分析在中国的正式发展性组织也于2003年正式在广州成立,并起名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从此,分析心理学在中国有了理论与技术传播的正式机构,同时,中国的心理学家也有了正式接受IAAP分析和训练的途径,而中国人成为本土的荣格心理分析家或完成其他相关专业认证也成为可能。IAAP访华之后,中国先后建立了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和华人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并在广州、香港、上海、台湾、澳门和北京建立了IAAP分会,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在华人地区呈遍地开花之势。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也先后建立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或研究院。

  1998年,"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正式成立。2002年,"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获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为独立学术单位。2006年,百余位国际学者聚会于广州洗心岛,成立了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与国际沙游工作协会(IASW),致力于推动沙盘游戏专业技术在社会工作和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

  2015年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和华人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创立了各自的学术期刊《心理分析》和《沙盘游戏》,标志着分析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发展逐渐成熟。

  2019年8月29日,第21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现任IAAP主席Marianne Muller于会上宣布中国分析心理学会(CSAP)成立,申荷永为首任主席。

  (二)学术会议

  2006年,北京大学主办"中国首届荣格学术周",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将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技术、积极想象技术以及神话心理剧技术等介绍给国内各高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者,受到广泛而积极的评价。2008-2010年在复旦大学继续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荣格学术周",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发展。随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澳门大学,相继都以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为主题开展"心理分析学术周"系列活动。

  1998年,申荷永教授团队策划组织了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之后联合国际心理分析学会(IAAP)、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先后举办了九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每一届均有不同的主题,分别为:"灵性:分析与体验"、"灵性:意象与感应"、"灵性:伦理与智慧"、"心理分析中的意象:积极想象在文化和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梦,无意识的象征语言,文化与心灵"、"《易经》与心理分析,荣格与卫礼贤"、"面对集体创伤:原型、文化与疗愈"、"觉悟与自性化,东方与西方"以及2019最新一届年会主题"心灵与灵魂的意象:治疗与转化".这是核心心理学团队所推动的东西方文化与心理学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对研究成果、专业实践与理论建构的检验,还是对国际心理分析前沿领域的整合与发展。

  这些会议推动了东西方心理学之间的桥梁的建设以及促进了东西方对心理学更深入的对话,其中"核心心理学"团队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它们也是研究成果和专业实践的平台,进一步整合和改进了全世界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历时21年,共举办九届,主题逐渐深入。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国际意象体现学会和国际沙游工作协会,以及诸多国际资深心理分析师、心理学家及文化学者都积极参与,在中国大陆以及两岸四地,在国际心理分析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学术研究成果

  我们整理了中国历年研究荣格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文献,这些文献包括期刊、著作、学位论文以及报纸文章等。中国文献搜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和百度学术等,英文文献搜索数据库包括EBSCO、ProQuest、webofscience、Wiley、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等。搜索关键词包括分析心理学、荣格、沙盘游戏。我们通读了所有文献,以确保其主题是关于分析心理学,进而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研究分析心理学的中文主题文献按数量多少排序如下: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人格面具、原型理论、弗洛伊德、原始意象、阿尼玛、阿尼姆斯、心理分析、自性化、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心理治疗、原型意象、曼荼罗、个体无意识、里比多、共时性。通过这一排序,我们不但可以一窥学者们研究的动向,还可看出荣格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所发现,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所创造,让人类在探索灵魂深处更进了一步。近年来研究沙盘游戏主题的文章越来越多,沙盘游戏作为荣格理论演化出来的治疗工具,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沙盘游戏已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必备工具之一。沙盘游戏的创始人多拉·卡尔夫在其著作中,最先就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古老智慧《太极图》,并引用了周敦颐的哲学。多拉·卡尔夫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其理论基点之一是中国哲学与文化[19].

  申荷永团队对分析心理学各重要主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梦与无意识的研究中,陈侃、尹芳和李琼等学者将基础研究方法与复杂、阴影和原型意象理论相结合[20][21],对梦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工作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有关梦的工作方法与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在意象研究与沙盘游戏疗愈方面,申荷永团队已深入母亲意象、观音意象、父亲意象、上帝意象的心理分析研究,同时对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沙盘游戏治疗主题的研究等,都已取得重要成果[22].在原型与文化心灵方面,申荷永团队已完成《诗经》与心理分析、《中庸》与心理分析、《庄子》与心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等一系列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主题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大批学生以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为主题完成学位论文。

  申荷永教授本人完成多部有影响力的分析心理学著作,如:《洗心岛之梦:自性化与感应心法》、《沙盘游戏治疗:理论与实践》、《心灵与境界》、《类型与原型》、《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理解心理学》、《心理教育》、《心灵与境界》、《三川行思》、《洗心岛之梦》。在《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中,他阐释了"三种原型的思考",也即治愈者、沟通者与转化者原型。他认为,作为好的心理分析师,不仅要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三种原型,而且,也应该能够唤醒来访者内心深处的这三种原型。在他看来,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而作为命名--启蒙、滋养--驯化、时机与转化的文化原型及其意义,已是在理论的基础上,提炼为一种心理分析方法与技术[17](PP.189-223)。

  国内心理学期刊较少,分析心理学也属于本时代非主流心理学,所以研究分析心理学的文章很难在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但心理学在美国属于前列学科,期刊数量非常多,美国心理学会的56个分会均有自己的期刊,分析心理学隶属于精神分析分会,也有自己的期刊《分析心理学》。因此,国内研究分析心理学主题的文章可以在国外sci、ssci期刊发表。申荷永团队的尹芳曾多次在《梦》期刊上发表关于西藏梦主题文章,郭芮彤也曾在《文化与心理学》上发表分析心理学文章[23].

  三、我国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问题分析

  分析心理学从问世以来,到如今已有将近百年时光,它源起西方,受到了很多西方思想与理论的影响,但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同样使得分析心理学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对于中国文化很是推崇,而其作为一门来自西方但有着中国文化基础的心理学理论,两者的结合让分析心理学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契机。它有着西方理论的理性,也有着东方文化的智慧。而在中国发展的这些时期,分析心理学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形成研究规模,直到现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属不易,中间包含了许多分析心理学研究者的贡献。但分析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和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首先,心理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申荷永(1996)提出心理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强调标准化的意义[24].20多年过去了,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荣格心理学中重要的术语"self",依然有大量学者译为"自我"而非"自性".申荷永教授认为汉语的"性"字是心与生的结合,可表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质,生活或生命的心理意义和内涵,正符合荣格之"self"概念的本意,因而应译为"自性"[24]."Inpiduation"被译为"个体化"而非"自性化"依然大有人在,申荷永教授对于荣格术语的翻译标准化的建议,得到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赞许和认可,其建议信件刊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通讯》上。术语翻译标准化是心理学学科成熟的标志,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翻译标准化依然任重道远。仅对荣格姓名的翻译的标准化,中国就经历过漫长而杂乱的过程。朱光潜早期将"Jung"译作"姜恩",后来译作"融恩"(1930),而高觉敷则译作"融格"(1933)。陈德荣翻译匹尔斯拍立(W.B.Pillsbury)《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时将"Jung"译作"荣因",谢循初在翻译吴伟士(Woodworth)《现代心理学派别》(国立编辑馆,1933年)时译作"云恩".关于"Jung"的中文名字,后来还有朱道俊在其《人格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用"容恩",以及张耀翔在其《心理学讲话》(世界书局,1947年)中用"容格",胡寄南等则开始用"荣格".目前在中国,已是多用"荣格".但乐黛云老师称"Jung"为"雍格",则是最接近苏黎世人对荣格的称呼。

  其次,学科地位问题。正如美国心理学会的56个分会中,并未把分析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分会,而是隶属于精神分析分会。弗洛伊德阐明了无意识,而荣格在此基础上,发现了集体无意识。但就此,二者的学术地位仍有着一定的差距,且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也对荣格的学术地位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分别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作为关键字在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会发现前者的条目远远多于后者。中国高校的图书馆里所藏的关于弗洛伊德理论和研究弗洛伊德的图书,也远远大于荣格理论和研究荣格的图书。国内虽然有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学校设立心理分析研究院,但是在分析心理学没有在更多高校生根发芽的情况下,其发展仍显势单力薄。分析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也在努力推广和为其作出积极贡献,但很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高水平研究之"青黄不接"的隐忧。

  第三,学科的论证问题。分析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来源于对病人的治愈实践的现实结合。荣格的思想和荣格心理学对许多研究者或普通人来说都太过神秘,它没有依循当今的科学标准。在当今科学已变成新的宗教的学术形势下,追求内心真实的分析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较为小众。杨韶刚(2017)曾写过一本书《神秘的卡尔·荣格》,申荷永以《心灵的神秘与神性》为题撰写序文,但出版遭遇重重障碍[25].

  综上所述,荣格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首当其冲,理论在表达者与受众之间跨语种传播的过程中,翻译的精确性就尤为重要。从学科研究来说,分析心理学较于其他学科,对心灵蕴含能量的产生和变化,欠缺必要的科学论证,导致理论发展受到科学证据不足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研究荣格的中坚力量是申荷永教授团队,其个人和其团队对于荣格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参与并推广,这也正是每位分析心理学研究者所期望的。

  四、核心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中国实践

  心理学家G.S.Bret和G.Murphy曾表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荣格把中国文化作为他分析心理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认为《易经》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脏,这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申荷永以中国文化的核心智慧为基础,提出了"心灵的心理学"的概念,致力于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种治疗模式不但被中国人接受,还帮助很多人解决了潜意识层面的问题,正如荣格当年帮助病人一样。

  过去20年中,申荷永教授团队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心理分析相关丛书,如《点金石:心理分析译丛》、《心灵花园:沙盘游戏丛书》、《文心吉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丛书》,并组织出版了《荣格文集》(九卷本),组织翻译了《荣格全集》(20卷)等,为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申荷永教授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核心心理学概念。

  (一)核心心理学孕育与完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核心心理学理论孕育之初,申荷永教授提出,核心心理学是以中国文化原型中的"核心智慧(Wisdom from the Heart)"为基础,致力于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不仅重建"心之理"的内涵与结构,而且发挥"理于心"的专业实践,将"感应心法"融入"沙游疗愈"和"意象体现",发挥"治愈"与"转化"的作用,推动"核心教育"和"心灵花园"的社会实践,追求"核心"之心理与心性乃至心灵的意义[26].申荷永团队认为,文化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背景,也是所有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当面对深度心理治疗的问题,面对各种症状背后的原因,以及面对无意识水平的存在时,最为重要的,不是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或方法,而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27].这种心理分析不仅可以运用在个体临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发挥其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心理分析还可以在认识自我与领悟人生意义的水平上,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因此,申荷永教授以为,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致力于心性真实性意义的追求与实践,致力于探索与呈现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28].申荷永教授核心心理学孕育阶段理论体系分三部分:"心之意义:理解与理论"、"心理分析:研究与探索"、"心灵花园:实践与发展"[29].

  1.心之意义:理解与理论

  核心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中国心理学的形成"访谈式研究中获得了充实与提炼。从1989至1992年的3年中,申荷永以"中国心理学的形成"为主题,陆续采访了国内23位资深心理学家,包括高觉敷、潘菽、陈立、左任侠和周先庚等,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心理学发展,以及核心心理学的意义。以此研究为基础,从1993年开始,申荷永曾陆续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讲学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主题便是核心心理学的思想;1996年他获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奖,在美国讲授"核心智慧,中国文化心理学"(Wisdom from the Heart,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在美国加州整合学院(CIIS)作为客座教授开设"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d the Heart of Psychology)课程;1997年参加瑞士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基金会圆桌会议,并作"核心心理学,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演讲。美国学术期刊在转载有关"核心心理学"的论文时曾加有这样的按语:"一位中国学者,要为心理学寻心".

  在积累了这些丰富经历之后,申荷永教授提出从三个层级理解心之意义:

  第一层级为心理、理心与分析。对"心"的基本理解与反思,是核心心理学的开始。这涉及心理学作为学科的命名及其意义,以及心理学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形成,其文化内涵与基础,其中所包含的发展中的寓意。

  第二层级为医心、安心与明心。在《心理教育》专著中,申荷永与高岚提出了"医心、安心与明心"的理论与技术模型,从"安其不安:医心与心理治疗"、"安其所安:安心与心理教育"到"安之若命:明心与自性发展",涉及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分析的临床实践[30].

  第三个层级为治愈、慈悲与感应。西方的临床心理学传统是以"治疗"(Therapy)为主,统称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而核心心理学则在此基础上,重视"治愈"(Healing)的意义。这不仅符合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国内以及国际心理分析领域,申荷永团队的专业实践也被称之为"慈悲疗法",已然是以心为本,"以心传心"[31](PP.152-174)。即使从"慈悲"的汉字寓意而言,已是包含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智慧与启迪。"悲"者,为心非而会意,一种内心的伤痛。而"慈"者,从心从兹,寓意为爱,为心之连结。这也正是今日心理治疗及治愈的重要理念。但是,慈悲之结合,已是一种超越,一种转化。正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也正是核心心理学之慈悲疗法的核心寓意。西方心理学的重要原则为"刺激反应",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重要原理则为"感应".这是基于《易经》"咸"与"中孚"的发挥,咸者之感,中孚之应之和,于是,也就有了核心心理学的"感应心法".

  2.心理分析:研究与探索

  核心心理学是"心理分析"的核心与基础。在此基础上,申荷永教授有效地整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其团队的研究以临床为背景,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梦与无意识、意象与沙游疗愈、文化与心灵。经过20余年的持续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的认可,加强了核心心理学的体系,引领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以及心理分析与意象体现(梦的工作)等专业在中国及华人社区的发展,为国际分析心理学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梦与无意识的探索。

  心理分析专业最早的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即集中于对梦与无意识的研究,如陈侃、尹芳、李琼等,从有关梦与无意识的基础研究开始,逐渐深入于"情结"(complex)、"阴影"(shadow),以及有关的原型意象,不同文化背景中梦的比较研究,以及有关梦的工作方法与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探索心理乃至心灵的治愈之道,属于一种整合性行动研究。

  第二,意象研究与沙游疗愈。

  申荷永教授一向认为,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主要是由"情结"(complex)构成,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其构成的基石则是原型(archetype)。不管是个体潜意识还是集体无意识,当其呈现与表达时,更多的总是通过意象与象征。意象与象征,是无意识的主要语言与表达方式。意象研究,以及相关的沙盘游戏治疗,也是申荷永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此,他们已有数十篇博士和硕士,以及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的论文与专题研究,翻译引进了主要的意象研究和沙盘游戏治疗的著作,出版了"心灵花园:沙盘游戏治疗丛书",推动与引领了国内意象研究和沙盘游戏治疗的发展。在最近20多年中,国内有关沙盘游戏治疗的论著,大部分都与他们团队有关。国内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最早论文和著作,以及最初获得国际心理分析师(IAAP)和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资格的学者,都出自核心心理学团队。

  第三,原型与文化心灵。

  正如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基石,原型意象是所有无意识表达的重要方式,文化心灵同样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团队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深度心理治疗,有这样一种基本认识,当面对与反思症状背后病因的存在时,最为重要的,便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基础。申荷永教授曾在《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中,阐释了"三种原型的思考",也即治愈者、沟通者与转化者原型。作为好的心理分析师,不仅要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三种原型,而且,也应该能够去唤醒来访者内心深处的这三种原型。在他看来,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而作为命名-启蒙、滋养-驯化、时机与转化的文化原型及其意义,已是在理论的基础上,提炼为一种心理分析方法与技术。

  3.心灵花园:实践与发展

  核心心理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其研究探索、理论建构,及其专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性发展。至今,连续九届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全国范围80余所"心灵花园"工作站,以及整合了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和意象体现的"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FAP),是其中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有关的研究与探索,专业实践与发展,不仅推动与引领了国内有关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对国际分析心理学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核心心理学成熟:核心心理学理论

  2020年,申荷永教授出版《核心心理学》专著,完成了核心心理学的完整理论体系。根据申荷永教授的专著,核心心理学的最终理论由"缘起:核心、种与心"、"心法,核心智慧"和"原型心意,心之意象与意义"三部分组成。

  在"缘起:核心、种与心"部分,申荷永教授首先讲述了核心心理学如何在他梦中播种,带给他心斋体验,而后阐释了"心理学"与"学理心"的理论意境,进而萌芽出核心心理学与心理分析。

  在"心法,核心智慧"部分,申荷永教授阐述了五种心法:感应、忠恕、心斋、明心见性、心药。其中感应心法为《易经》之心,忠恕心法为儒家传统,心斋心法为惟道集虚,明心见性心法为佛家觉悟,心药心法为五行心意。

  在"原型心意,心之意象与意义"部分,申荷永教授通过五个带心的汉字,从原型角度阐释心之意象与意义。荣格曾学习《易经》与汉字,他曾将其形容为"可读的原型"."愈"之意象与意义为"心上之舟,治疗与治愈";"听"之意象与意义为"听之以心,主动倾听";"爱"之意象与意义为"爱心无尽藏,慈悲疗法";"惠"之意象与意义为"惠心有孚,命运心理学";"悟"之意象与意义为"觉悟与自性化".

  (三)核心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差异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设置心理学实验室,公认是科学心理学的肇始,因而使冯特获得"科学心理学之父"的荣衔。冯特创立西方的心理学本来是以生理学为基础的,因而西方的心理学有了双腿;行为主义心理学仍然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学之上,为西方的心理学增添了身躯和肢体。而目前的认知心理学强调大脑的信息处理,似乎是为西方的心理学安上了头颅[32].就此来看,西方心理学有了完整的躯体。然从其后心理学思想的演变看,冯特留下的思想并未获得心理学界普遍支持[33],西方的心理学仍然缺少"心".核心心理学以"心"为主题来阐发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思路缘于感叹西方心理学之"无心"的悲凉。在西方的心理学中,行为、认知、生理、神经与大脑等模块俱是西方心理学所强调的研究领域,但其对"心"的理解则是少之又少,这在分析心理学看来似乎是脱离了心理学应当研究"心"的本源。荣格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人格结构观点,尤其是将潜意识又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理论的价值所在。荣格认为在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中所得出的理论,天人感应和沟通自然非常重要,是因为治愈的力量来自于自然界,来自于无意识[34].

  就我国的心理分析师而言,其认为治愈的力量也来自于无意识本身。天人合一强调的便是与自然的沟通,从无意识中获得治愈心灵的元素。这种感应与沟通可以解放心灵,无需使用外力,便能让其处于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这个过程便是心灵治愈心灵的过程。可见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实际意义。所以,中国文化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结合,或真是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分析心理学也正在这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继荣格之后,分析心理学依然活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同时,分析心理学者们纷纷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尽管如此,其未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CSAP在中国的建立,分析心理学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前景是乐观的。但另一方面,国内虽然有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学校设立心理分析研究院,但是在分析心理学并没有深入更多高校的情况下,分析心理学在高水平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过去20多年中,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经过与中国文化广泛而深入地整合,独特地适应与应用于中国文化,这种整合契合了荣格"自性化"理论道路上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易经》"咸"卦有云:"咸者,感也",荣格从《易经》中感悟出的"共时性"理论,申荷永教授把其回归到"咸"卦,创造出"感应"疗法,核心心理学在东西方整合的基础上产生。荣格分析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为国际分析心理学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证明了中国文化是影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认为,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文化与心灵融合后留下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葛鲁嘉。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 Jung,C.G.Psychology and the Eas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3] 申荷永。荣格与中国文化[J].学术研究,1996 ,(7)。

  [4] 方维规。两个人和两本书--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 荣格。荣格自传[M].刘国彬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6] 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7] 范红霞,籍元婕,申荷永。心理分析在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起源[J].晋阳学刊,2015,(5)。

  [8] 荣格。荣格谈人生信仰[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9] 沃尔曼,胡寄南。荣格(Carl Gustav Jung):分析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1,(11)。

  [10] 裘小龙。心理分析学派试探[J].读书,1981,(8)。

  [11] 冯川。荣格文艺思想剖析[D].四川大学,1985.

  [12] 冯川。荣格"集体无意识"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13] 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4] 刘耀中,李以洪。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5] 刘耀中。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A].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C].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

  [16] Murry Stein,刘明琳。荣格心理学与中国--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等访问中国华南师范大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17]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8] 蔡曙山。学科交叉视野中的现代逻辑[J].科学中国人,2003,(11)。

  [19] Kalff,D.M.Sandplay:A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e.Sandplay Classics.2003.

  [20] Li Q,Yin F,Shen H.Death Dreams From a Manifest Perspectiv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Dreamers[J].Dreaming,2015,25(1),pp.32-43.

  [21] Fang Yin,Qiong Li,Heyong Shen.Death Dreams From an Implicit Perspectiv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Dreamers.Dreaming,2015,Vol.25,No.2,pp.103-117.

  [22] 陈静。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3] Guo R,Shen H,Zhang Y,et al.Representations and symbols of Kuafu's myth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and Chinese culture:History vs.contemporary,consciousness vs.unconscious,collective vs.inpidual[J].Culture & Psychology,2019,25(3),pp.397-414.

  [24] 申荷永。论心理学术语翻译的标准化[J].心理学报,1996,(4)。

  [25] 杨韶刚。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6] 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7] 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J].心理学报,1998,(2)。

  [28] 申荷永。慈悲与感应: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要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29] 高岚,申荷永。中国文化与心理学[J].学术研究,2000,(8)。

  [30] 欧阳淑婷。澳门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初始沙盘建构之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9.

  [31] 申荷永。洗心岛之梦:自性化与感应心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32] 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02,(5)。

  [33] 王启康。对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初步评价[J].心理学报,1980,(2)。

  [34]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
原文出处:牛政凯,蔡成后.分析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历程及本土改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6):135-144.
相关标签:心理学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