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如何处置南海海洋环境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4 共51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处理探讨
  【第一章】南海环境面临的挑战研究绪论
  【第二章】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  第四章】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类型与应对分析
  【第五章】南海海洋环境突发问题应对优化方案
  【第六章】南海环境突发事件的解决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处置南海海洋环境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非典"疫情突如其来,掀起我国对突发事件研究的热潮。我国先后陆续出台多部预案。我国海洋突发事件应对研究也逐步展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应急预案的制定带动了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的全面研究,各种应对措施、应对方案纷纷出台。但是,不同海域又有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这就影响到应对方案的设定。针对南海这一主权存在争议的海域研究更少之又少,本文以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张以区域海洋管理理论为依据。本文研究对象为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突发事件应对要在海上进行,要考虑到海洋独特的物理属性。据此,本文将区域海洋管理理论引入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形成了不同于陆地的应对方式。该理论要求打破传统的行政体制,以南海这一海域为固定的单元,要从南海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作,共同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2)创新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流程。由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应对突发事件通常采取预警-应对-善后三步骤。这种应急管理流程存在初期反应慢、中期应对成本高、末期缺乏总结等缺陷。针对这种弊端,本文提出将风险管理作为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的首要环节,并进一步构建出风险管理的四个流程。即:环境认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如果风险在这四个环节当中成功被消除则再次进入风险管理系统,不间断进行监控,如果南海海洋环境潜在的风险尚未被消弭,则进入传统的应急应对模式,即预警阶段。

  (3)探索与周边国家应急管理合作的新方式。南海海域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诱因多样,单纯靠我国单方积极采取行动,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再加上海水的流动性,很容易形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因此,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势在必行。由于南海存在很大的主权争议,这使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时必须考虑到复杂的周边环境。本文提出了建立一个软性合作框架,以合作的建议、原则宣言、行动计划等方式呈现出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了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进一步合作,提出中国应该发挥大国的作用,多途径探索与周边国家合作方式与合作途径,让周边国家和其他各国看到我国在履行"和平崛起"方面的承诺,体现我国负责大国的形象。

  7.2 研究展望。

  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是一项涉及海域面积广、综合应对难度大,应对过程极其复杂的工程。受研究时间、资金及本人能力所限,本研究还不能对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的方方面面细节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的部分应急管理对策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受本人研究水平所限,本文在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数据研究方面。南海海域面积广袤,这就增加了统计数据的难度。由于调研经费所限,本文需要用到的数据多是间接查询的数据,通常借助于国家海洋统计年鉴,各类海洋公报,其中包括南海海洋环境公报、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文章提出新的应对模式,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本论文改变了传统的预警-应对-善后的管理模式,提出将风险管理作为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的新开端。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对现有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将风险管理作为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的重头。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水平,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南海局势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本文提出的南海周边国家合作模式也会随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3)对策的局限性。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由多个环节构成。本文所设计的应对流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检验并改进,文章所提到的应对策略也不能涵盖应对过程的方方面面。本文提出的应对方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够进一步完善,为有效促进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贡献力量,促进南海海洋环境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Mitroff. Transforming the Crisis~Prone Organiz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2: 11~21.
  [2] Hermann, CharlesF, ed.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 form Behavioral Research[M].New York: Free Press, 1972: 21~28.
  [3] Hance D Smith.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shipping [J]. Marine Policy: 1995(19): 503~508.
  [4] CHUA THIA~ENG.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East Asian Seas: A Paradigm Shift in Concept, Approach and Methodology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99,(39): 80~88.
  [5] Terttu Melvasalo. Reg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GPA~LBA: perspectives and the need for scientific supports [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0(43): 713~724.
  [6] Mohd Nizam Basiron, Shelley M. Lexmond. Review of the legal aspec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 [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3,(85): 257~267.
  [7] Oksana Udovyk, Michael Gilek. Coping with uncertainties in science~based advice inform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Baltic Se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3,(29): 12~2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1~3.
  [9] 薛 澜, 钟开斌。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102~107.
  [10] 王学军。 预警、反应与重建: 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 理论与探索,2004(4): 81~82.
  [11] 李珠江, 朱坚真。 海洋与渔业应急管理[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111~117.
  [12] 孙英浩。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7(3): 30~32.
  [13] 陈安等。 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08(8): 81~85.
  [14] 钟开斌。 应急管理"机制"辨析[J]. 中国减灾, 2008(4): 30~31.
  [15] 陶 振。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编制与优化[J]. 行政论坛, 2013(5): 60~66.
  [16] 唐 玮。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3(9): 52~54.
  [17] 齐 平。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 2006(4): 84~87.
  [18] 张玉强, 孙淑秋。 海洋危机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5): 54~57.
  [10] 王 锋。 关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4):1~5.
  [20] 陈 洁, 胡 丽。 海洋公共危机治理下的国际合作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11): 39~43.
  [21] 刘 明。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生态经济, 2013(9):172~175.
  [22] 赵 蓓, 唐 伟。 提高突发性海洋溢油事故应急水平对策浅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 117~119.
  [23] 王 琪,赵 璟。 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问题探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4): 27~30.
  [24] 宋宁而, 王 琪。 从国外浒苔治理经验看海洋环境应急管理中社会组织的重要性[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9): 33~40.
  [25] 王 刚, 王 琪。 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政府协调机制探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3): 141~144.
  [26] 吕建华。 法制化海洋监察管理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J]. 太平洋学报,2009(4): 80~84.
  [27] 刘星宇。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8] 全永波。 论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20~123.
  [29] 于召样。 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2009.
  [30] 杨振姣。 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 420~423.
  [31] 梅 宏, 陈志英。 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机制的资金保障制度研究[J]. 太平洋学报,2010(10): 90~98.
  [32] 杨振姣, 吕建华。 法制化海洋监察管理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J]. 太平洋学报, 2009(4): 80~84.
  [33] 范晓莉。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国际合作[D].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34] 丛冬雨。 我国区域海洋环境管理的协调机制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5] 隋 军。 南海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法律机制构建[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 12~21.
  [36]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1~30.
  [37]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9.
  [38] 欧文霞, 杨圣云。 试论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新发展[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4): 91~96.
  [39] 全永波, 朱 勤。 区域海洋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合作治理[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14(5): 19~20.
  [40] 王 琪, 陈 贞。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区域管理[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8):13.
  [41] 罗伯特·罗茨。 新的治理[M].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11~112.
  [42] 李平原, 刘海潮。 探析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视角[J]. 甘肃理论学刊, 2014(3): 127~130.
  [43] 迈克尔·麦金尼斯。 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31~32.
  [44] 孔繁斌。 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M]. 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 29~31.
  [45]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6: 21~32.
  [46] Mitroff,I. I. 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 A natural fit[M].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4, 36(2): 101~113.
  [47] 诺曼﹒R.奥古斯丁。公司战略~~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3~24.
  [48] 罗伯特?希斯著。 危机管理[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1: 21~23.
  [49] 李中斌。 风险管理解读[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31~32.
  [50] 钟开斌。 风险管理: 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J]. 中国减灾, 2007(12): 24~25.
  [51]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2013 年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4~08~14 )
  [2014~12~30]http://www.scsb.gov.cn/Html/2/13/article~1121.html
  [52] 耿晓辉。 溢油事故威胁程度评价及应急反应决策过程模型[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53] David Rosenber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Developing a Regional Response[J].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No.I, April 1999: 33~34.
  [54] 唐茂林。 对南海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1): 75~84.
  [55] 罗 亮, 王 娇。 影响南海海上溢油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 新东方, 2012(2): 11~14.
  [56] 苏 醒, 高春元。我国港口溢油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J]. 海事研究, 2008(12): 41~44.
  [57] 李炳南。 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设计[J]. 海洋环境科学, 2014, 33(6): 418~424.
  [58] 陈省平, 刘 涛, 廖映辉等。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广东科技, 2005(4): 34-35.
  [59] 张相君。 区域合作保护海洋环境法律制度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1(4): 1~5.
  [60] 范晓莉。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国际合作[D].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2003:6~7.
  [61] 陈德恭。 现代国际海洋法[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9: 446~447.
  [62] 刘 兰, 徐质斌。 关于中国海洋安全的理论探索[J]. 太平洋学报, 2011(2): 93~99.
  [63] 朱坚真, 刘汉斌。 我国海洋经济安全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 太平洋学报, 2013,21(1): 86~93.
  [64] 成汉平。 论南海争端中的大国因素及与南边国家的战略互动--以 2011 年上半年南海争端为例[J]. 东南亚之窗, 2011(2): 24~29.
  [65] 容 志, 李 丁。 基于风险演化的公共危机分析框架:方法及其运用[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6): 82~86.
  [66] 王育宪。 企业管理的一个新分支--风险管理[J]. 管理世界, 1985(5): 75~90.
  [67] 赵万忠。 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 河北渔业, 2014(4): 56~60.
  [68] 汪大海。 公共危机管理[M].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 11~17.
  [69] 苗兴壮。 超越无偿: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构建[M]. 人民出版社, 2006: 13~1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