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49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奉贤区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邻里关系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理论视角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第四章】国外邻里互助基本经验
  【第五章】我国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及对策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现实状况
  
  首先,邻里交往变少了。国内有些学者们对一些大城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结论就是当前邻里关系总体呈现出“表面化”以及“浅层化”的特征。邻里互动频率低,由“和平共处型”为主的交往方式向“淡漠封闭型”方式转变,农村这个共同生活的地域本身正在逐渐失去促进村民密切交往的功能,村民缺乏参与农村共同活动的动力33.华中科技大学的程俊春对于我国农村邻里交往作了对比性的研究,他发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村邻里交往出现了如下变化:(1)农村人邻里的闲暇交往频率变低、交往场所单一化、交往质量下降34.(2)农村人的邻里互助也发生了变化。日常互助减少、生产互助由“情感型互助”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
  
  其次,邻里之间的交往趋于表面化。不同于传统社会中我国的农村“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维系,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交往越来越趋向于浅层。笔者,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现如今农村人们的交往内容更多的是“不得不”“没有办法”.例如,作为农村邻里交往的最大的平台“婚嫁”“丧葬”事宜。以往的出于情感式的交往,现在也成为了人们为了“不被人嚼舌根说闲话”的一种妥协手段。然而,在日常的交往内容上,人们更多关注对于自己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内容,获得情感支持的邻里交往慢慢趋于利益化了。
  
  再次,邻里之间的宽容度降低最后,邻里之间有着众多秘密构成的隔阂。常小美在《后常庄的邻里互助研究--以丧葬仪式为例》中,将由于城市化而引起的邻里关系的变化形态概括为:“局部强化与整体淡化”.局部强化就是留在农村生活的邻里因为大量青壮年离开农村,从而导致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部分邻里相互需要和相互帮助,建立了比以往更为强化的邻里关系;总体淡化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变迁(例如通讯技术的发达等),导致农村邻里之间的直接交往活动逐渐减少,这直接影响了邻里关系的建立直接造成邻里之间关系的淡漠。35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将邻里关系和邻里结构的变迁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邻里关系趋于冷漠。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中指出“中国农村的邻里关系是基于固定的思域和空间限制的生活范围而形成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由于生活的固定,才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36”.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一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时间越来越少。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向了城市、城镇,人们与土地的绑缚感越来越小,人们在城市中获得了更自由更可观的收入。邻里之间的见面时间越来越少,“串门”的习惯也逐渐转变为“无事不登三宝殿”.二是交往的空间越来越窄。三是交往的主动性也越来越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过得更好上。
  
  第二,邻里互助趋于利益化
  
  城市化进程进程中,农村邻里之间由原来的相互依赖,守望相助逐渐变为相互独立。程俊春在其论文中将我国农村邻里互助的变化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日常互助需求减少、求助变得困难;二是生产互助由原来农忙时的帮手转为了雇员,邻里之间的生产互助跟多的由人情趋向于货币。阮永37在其论文中指出邻里互助中的“财物互助”也由原来的“感情帮忙”转变为现如今的“掺杂着害怕‘欠别人人情’”的功利性意味。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邻里间的“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38.
  
  第三,邻里冲突增多
  
  董长弟在他的文章中将农村邻里关系中的冲突概括为这几种:一是“鸡毛蒜皮”之争;二是“嫉富妒能之害”;三是“流言蜚语之祸”;四是“报复赌气之果”39.程俊春在文章中,跟进一步的指出,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变迁特征:日常生活琐事冲突变多,经济生活冲突起因多,数量多。并且人们的解决方式也比较激烈。虽然现如今,农村已经少见“当街对骂”的冲突场景,但是否发生冲突以及发生冲突的强度和频度与农民人际关系的好坏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0.我们不能认为冲突的强度小、频度低,人际关系就绝对好。反之,在直接的冲突对决变少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和解的速度也快。而现在“不争吵”的和谐背后却暗藏着相互利益争斗的漩涡。
  
  第二节 农村邻里关系现状的成因
  
  造成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的原因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经济层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我们用 30 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 100 年的工业化道路。于此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逐步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的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解体。我国城镇对于农村人口的流动也取消了原有的限制,之前以户籍制度为保障形成的“城乡二元制”也慢慢解体。农村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人们不再被牢牢地栓在土地上。更多的人跟随着城市化的脚步走进城镇、走向富裕。人们的注意力,从“关注自己居住的区域”向“关注如何获得更多资源”转变。不可避免的,农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得更加的独立,这使得农村邻里间的相互依赖性减弱,相比以前日常的的交往也大大减少。在此期间,伴随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城乡差距明显,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员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料。这种恶性的循环,造成农村原有的邻里关系变得生疏松散,甚至有些已不复存在41.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实力的增加,使得教育也得到了普及。根据目前统计数据,我国已经完全摆脱文盲,不仅如此,全国的受教育水平接近高中。教育的普及,给了农村人较之以往更多的知识认知,更多的流动机会,以及更多的定居城镇的机会。这也使得农村邻里的关系趋于疏远。另外,就目前我国的文化宣传特点来说,更多的是对于城市生活的美好进行宣传,包括在教育中的教课书内容的选择,主要的内容也集中于城市生活。这也给了农村人走出去的动力。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就像一个巨大的手臂,在努力拽着原本依附土地而居、守望相助的农村人走向城市。在这股巨大的拉力下,农村邻里关系出现了破裂。
  
  第二,文化层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并存,导致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道德情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开始注重谋求与实现自身的利益,加强了与自己存在利益合作群体之间的往来。农民关注点的转变使得邻里之间彼此疏远淡漠;同时,随着农民竞争意识的增强,对资源的获取和占有以及对利益的争夺使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频发。42另外,学者徐慧清在论文《社会转型期农村邻里冲突的解构分析》43中指出,农村邻里关系与村民的文化程度程正相关性。换言之,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则人际关系会不好。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通讯方式、休闲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大的改变。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村人员的通讯基本靠喊,相信我们现在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饭点,在村在的另一头就可以听见母亲高亮的嗓门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然而现在,人们只需要在手机键盘上轻敲几个字母便可。通讯方式的便捷,将人们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后,也使得农村原有的“face to face”的互动方式大大减少。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村人会员的休闲娱乐大多是一群人聚集起来打打牌、下下棋、串串门子等。然而现在,信息的发达、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给了农村人更多休闲娱乐的途径。现在农村人越来越现代化,他们花跟多的时间“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更加追求和享受自己的独立空间和私人空间。
  
  王丽娟认为,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使得农村原有的以“血缘、地缘和熟人社会”为基础的而建立起来的“信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卢曼将信任关系可以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两类。信任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农村是典型的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而数落起来的群体。一旦当这种信任受到冲击,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冲击。制度信任的意思是,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是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也就是相信一旦对方违背或者不履行自己的承诺,那就一定会受到由制度规定的惩罚,例如法律制裁等。然而,诚如北京大学教授杨善华所述:“在当下的农村,信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人际信任逐渐缺失,而制度信任还没有完善’可以将这种尴尬的境遇称为一种信任断裂现象”43.信任的断裂,也是造成农村邻里关系现状的重要原因。
  
  第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双面的。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对农村的邻里关系产生了作用。一切“向钱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没有好处”等成了现代社会的邪风。城市化的进程,将这股邪风也吹到了农村。受此影响,一些农民“摆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对邻里漠不关心,原有的“人情社会”变成了“功利社会”.为了利益人们会舍弃情感的与人伦的舆论的要求与约束邻里的助人行为的“得失”也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与衡量。
  
  另外,我国社会对于农村发展的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发展”“致富”.包括我国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其中关于三农的问题,几乎是围绕增加收入,大力发展经济来开展的。经济是基础,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毋庸置疑。所以,总体看来,我国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与道德法制建设严重不平衡。农村本来就是文化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带,在城市化的道路中,很容易受到城市化过程不良因素的冲击。极容易造成农村原有的道德约束解体,而新的法律制度观念建立不起来的“失范”现象。同时,农村的基层组织也不够健全:治安管理、保障机制、调解工作等等都还不健全,甚至是完全缺失。也有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消极。这些都成为了阻碍农村邻里关系发展的因素。
  
  第四,个人层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的到来,解构了传统观念对于农村人员的约束。农村人员对于物质、资源、好的生活资料的向往更加强烈。然而,我们知道在农村获得物质资料是非常困难的。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土地,然而,土地的收益具有投入大,周期长以及回报不稳定的特点。所以,更多的农村人员选择了外出进城。农民进城务工,这种流动的本身就打破了农村原有的邻里状态。“背井离乡”,他们是离乡,也是拉开了与农村邻里的物理距离。另一方面,农村人员进入城市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应付工作。空闲时间的减少,也减少了他们与邻里间的互动交流。农村人数的缩减,使得邻里之间的共同活动难以开展,降低了邻里间的整合度和认同感。有研究者表明,农村邻里关系状况与其人员的居住年数呈现镇相关性,与其搬家次数呈现负相关性,与其相互交往的邻居数呈现正相关性。这就是说,农村人员在乡村居住的时间越长,其邻里关系越好;其搬家次数越多,则对邻里关系的影响越大;互动交往的邻居数越多,则邻里关系越容易好。农村人口的流动,另一方面使得农村人口的异质性增加、使得农村人口的年龄分层处于一致化。留在农村更多的是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与没有劳动力的儿童。这也减少了农村邻里间的互动往来。农村人员进入城市务工,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村人员的支付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邻里间的依赖程度。收入的增加,也让农村人员有更多的能力去置办住房,这也打破了原有的邻里间的地理关系优势。另外,外出务工的经历,也让农村人员带入了更多城市中的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思想。周晓虹在其着作中曾这样表述:“与现代或现代文明的接触是引导农民抛弃旧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44.再有,我国传统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落后闭塞的状态,农民的思想观念通常比较保守、陈旧。小农思想普遍,思维方式的狭隘决定了他们不能正确分析邻里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更不善于认真反省和检讨自己;再加上一些村委会调解制度的不健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当,不利于邻里之间矛盾或冲突的有效解决。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当下农村邻里关系的发展状况。
  
  综上所述,导致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的原因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员流动增加,邻里关系松散;(2)分散而独立的生产方式弱化了邻里间的相互依赖(3)多元文化并存,新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价值观和思维方式;(4)不良社会风气存在,邻里之间感情淡漠,邻里互助减少;(5)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制度约束缺失,思维方式狭隘,邻里矛盾容易激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