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国内外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2 共59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状况调查研究
  【第一章】农民工文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探究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第三章】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4.1】农民工文化服务正式调研过程与分析
  【4.2 - 4.4】农民工文化服务质量多元方差分析
  【第五章】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与完善结论与参考文献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1 农民工市民化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于农民工市民化定义很多,不同学者的研究以及切入点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均有一个核心内涵:即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而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转化什么?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停留在户籍层面,还是进一步深入到思想层面。

  赵立新、姜玉婷指出了所从事产业、居住地域、文化、户口性质四个方面,学者认为需要从上述四方面就现有的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逐步去适应城市文化和生活。不仅仅是单纯的户口性质和由农业向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文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

  郑杭生指出市民化是一种社会学术语,其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真正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及城市发展到一定集中度后所延伸出的概念。其理论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其实现转变之前(身份与职业)适应城市的各种因子,二是在其实现转变之后,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权力,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对于对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能力提升以及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适应一个城市的发展脚步和生活方式。其既包括了物质层面,同时也包涵了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许多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农民工始终无法充分融入到当下的城市发展中,其一方面来自于户籍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政府以及相关文化建设的缺失。由此,许多学者结合当下滞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希望更好地实现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夏丽霞等指出社会保障的缺失阻碍了市民化速度,特别是教育和医疗保障这两方面,其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生活状况及他们后代能否有效的和城市发展相融合,因此有必要就上述两部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加速现代市民化进程。

  ①李斌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作者结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内部本地居民与外来民工二元劳动力市场,这直接造成了农民工没有办法真正把自己作为城市人,不仅仅是身份、职业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特别是伴随着80、90后一代,他们由于房产、结婚等等问题,进一步造成了他们自身归属感不强。所以,对于当地政府而言,要从物质以及精神两方面纠正和改变当下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并且积极引导与建设相应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同时对于其医疗、教育实行同等待遇或是一定的补贴,加快其城市融入,完成角色的转变。

  ①王竹林从宏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其认为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而户籍制度之所以迟迟无法打破,最大的根本因素在于城市资源的有限性,因此要真正让农民工市民化得到推进就必须要合理分配当时城市发展资源,不仅仅是建设诸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这样才能够逐步打破城市内部封闭的人口流动,从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刘本锋认为只有实现文化认同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而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是向城市居民开放,这就阻碍了农民工对于城市化的认知,无法真正实现和城市的融合。由此,作者认为未来当地政府要积极建立一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机构,更好的去服务于不同层次的人群,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得到良好的文化认知需求。

  2.1.2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关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群体,他们享受相应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是其基本权利,是基于他们对于城市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等的权利。因此,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基于他们的切身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去满足他们自身的文化学习以及自我素质提升需求。此外,应该增加农民工公共文化的可及性,由此可以真正让农民工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增强相应的城市文化认同感,解决过去农民工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现象。刘文玉、刘先春学者指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处于城乡边缘,软硬件建设都相对滞后,政府对于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不够,缺乏相应的投资体制的建立以及合理的户籍制度等配套措施的支持,因此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②刘启营对山东农民工文化消费状况进行实证调查时发现农民工在文化消费方面受制于自身的认知以及收入等方面,造成了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很低,仅仅占到总收入的5%-10%,而同期城市人口的文化消费占其总收入的25%-30%,其一方面在于现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民工需求的不匹配,没有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消费意识较差。曹爱军从文化发展的阶层间“差序结构”的角度指出,收入差距决定了文化消费的差距,文化消费层次的不同拉大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以致于其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

  二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李军鹏认为,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权利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农民工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对于外来农民工的认可度,更好的促进与引导当下社会公共价值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王玉杰提出了图书馆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其作为公益性的机构,不仅仅是针对不同人群,同样也应该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藏书,并且定期举办相应的讲座、展览等。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了结合农民工自身的流动性特点,未来我国应该大力兴建农民工流动图书馆,这样更加符合他们生活以及工作的需求,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刘敬严等认为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令人担忧,其迫切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是一方面,再者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平等待遇,若这两者的矛盾无法调和则无法根本性解决当下的农民工文化建设。①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现代公共基础设施仅仅是服务于城镇居民,其总量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供需不对称造成了农民工逐步被边缘化,因此需要我国政府以及公共部门进行加强和优化。

  2.1.3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文献综述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在国内涉及的比较少,大多是对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吕维霞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阐释,其中客观质量主要是以硬件服务作为标准,来判断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自身的有效性,而主管质量则是以服务满意度,特别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的服务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作为依据。通过上述两个变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当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②韦信宽、侯卫国则指出,要根据现代公民的需求制定公共服务质量标准,要以人为本,并非是盲目的进行高额的投资或是高端文化服务的提供,而是既要有“阳春白雪”,同样也要有“下里巴人”,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需求。丁辉侠从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方面探讨了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制度建设方面并没有真正遵循客观需求,因此许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而在保障机制方面缺乏持续性的政府财政支持和补贴,这就造成现有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无法真正去满足当下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进而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集中趋势,蒋建梅指出绩效评估应包括总体指标、供给指标、保障指标三个方面;陈威认为公共文化发展规模、公众满意度、政府公共投入和社会参与构成了评价指标;毛少莹及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228指出应从三个维度对评估体系进行构建:政府投入、规模、效率和社会参与,并对相应的权重进行了设置。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主要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种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比较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研究,只有少数学者通过运用客观指标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价,对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公共服务上,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研究比较缺乏。

  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农民工市民化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农民工这一称呼是我国特有的,从性质而言其与最初工业革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样,是在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入城市的农村人群。其是一种劳动力的转移,因而可以用劳动力转移理论对当下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分析和阐述。

  (1)“推一拉”理论
  
  1880年,雷文斯(E Ravenstien)进行了人口转移的研究,并将其发表在《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中,他指出劳动力解放是人口转移的诱因,是时代发展所推动和驱使的。同时,也是由不同的收入所决定的。唐纳德·博格(Donald Bouge)结合人口流动的特点,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推拉理论。作者认为人口的迁移其是由不同的作用力所组成的,其中正向力在于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工资差异、生活条件、职业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等。而反向的作用力则在与生活习惯、家庭因素等等,由此在推拉过程中,在不断地权衡中寻求是否决定迁移。

  (2)刘易斯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作者认为在现代发展中国家其劳动部门可以分成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一个国家,当其劳动边际生产率趋于零、甚至为负数时,收入水平与劳动力供给呈完全负相关。由于廉价劳动力的不断供给,从而可以让现代工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劳动力趋于饱和或没有额外的剩余劳动力。由此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直至服务业发展,社会各部门的声场效率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二元、一元经济的逐步转化,劳动生产率、薪资和生活水平趋于一致。

  (3)乔根森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ale.W.Jorgensno)基于新古典主义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即“农业剩余决定论”.该理论对城乡人口流动现象的分析从新的假定和视角出发,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是农业剩余,唯有农业剩余大于零,其才有可能发生转移;否则,不会发生转移。

  (4)托达罗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城乡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指出了其劳动力迁移的两个阶段:农村工人进入城市传统部门、再到现代部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城市就业的可能性是此劳动力转移模型的主要变量。“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论”的主要观点为:心理因素、实际城乡薪资差异、成本与受益的比值、城市就业概率、预期城乡工资差异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因素和基本动力。③
  
  2.2.2 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文化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许多国家将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这一过程经历了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伴随福利国家出现的,政府对文化艺术、公众文化参与的扶持力度的重视,强调公众接触文化和参与文化活动。

  第二次转变是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掌舵”而非“划桨”的政府职能,将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引入公共事务管理中。伴随着“少花钱、多办事”的高效政府的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机制、文化政策也开始在如何精简机构、放松政府规制、引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社团、企业或私人开始拥有一些政府文化部门的经营权。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贡献在于将服务的高效率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中,致力于加强与公众的良好沟通。比如,英国相继开设了一些公共场所免费服务、加大市中心以外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推动文化社区化等一系列举措,以确保全民都能参与到;另外伦敦政府采用文化生活调查的方式了解市民的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受治理理论主张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民间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例如,在美国,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整体来讲,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最大化,是他们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命题。

  2.2.3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研究更多是借鉴了应用于工商管理中“服务质量”的管理理论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模型。相对于国内的定性研究而言,国外借助于良好的数据搜集以及系统性的模型的建立,从定量层面研究,得出的结果以及结论更为客观,也能够更好地去反映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由此为后续的建议和政策奠定基础。

  美国从1970年起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并且相继提出了质量圈、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市民满意度调查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提案,由此帮助政府以及管理者更好的结合公民的需求去完善以及优化现有的政府公共服务。同期,英国发起了“公民宪章运动”,以宪章的形式将公共服务的内容及标准发布给公众,接受公众的监督,由此能够更加透明化地进行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并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提供服务。

  在研究方法方面,西方具备多元化的服务质量测评模型,包括美国的ACSI模型、瑞典的SCSB模型、欧洲的ECSI模型、服务质量模型等,这些模型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公共服务质量,并且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这些模型本身更好的从定性的层面去判断政府公共服务有效性以及质量好坏,从而提供合理的改善建议。此外,应用于传统商业领域的产品质量评价方法也逐步被应用在了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中。包括层次分析法,DEA法,德尔菲法等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国外没有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研究的,多数学者主要从其产生的原因这一视角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理论。国外对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中“服务质量”的管理理论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模型,对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也较少;国外较为成熟的服务质量测评模型,对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评价思路、测评工具及评价体系维度。

  2.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服务质量评价等内容进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服务质量研究模型的整理和筛选,旨在构建出适合于本文研究背景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铺垫。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