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山庄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06 共204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北承德话剧团山庄戏剧发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山庄戏剧的历史沿革
  【2.1 - 2.4】山庄戏剧作品题材、人物及结构分析
  【2.5】山庄戏剧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四章】山庄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承德山庄戏剧推广困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山庄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4.1 话剧作品应承担文化传承使命

  现实题材话剧,应该具有反映新时代意识的作用,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文化使命是话剧舞台的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时下某些话剧为了过度迎合大众消费市场,而采取完全没有立场的创作态度,造就了许多"娱乐话剧",山庄戏剧奠基人孙德民也讲到:"于是,在话剧舞台上不断地看到迪斯科、霹雳舞、流行歌曲、时装表演和'话剧卡拉 OK',实践证明,这两方面都是失落话剧舞台艺术本体的喧嚣和浮躁,绝非是二度创作,绝非是艺术".着名话剧导演吕凉也认为,"目前有些话剧纯粹只是一种娱乐,成为演艺秀,而忘记了话剧承担的文化使命,以为几个演员在台上念几段幽默的台词,在台下跑来跑去,把观众逗乐了就可以称为好话剧,要是这样,我们现在就可以制出一部这样的话剧来。我们也不是不要娱乐,而是同时还要有一种对真正文化的关注".

  在山庄戏剧中,可以看见山庄文化在其中无时不刻的展现的山庄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着山庄文化,而在山庄戏剧中,也充分反映了创作者的文化自觉,通过前期严谨的资料准备,到剧本、舞美、服装、化妆的一丝不苟,精准、完整地展现了山庄历史文化风貌,以"辛酉政变"、"班禅觐见"和"达赖生平"为题材的鸿篇巨制,为话剧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使观众在观看话剧的同时感受山庄文化,形成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正是因为山庄戏剧深刻的山庄戏剧文化内核,使山庄戏剧很好地完成了话剧承载的文化使命,构成话剧独特的文化心理和风格特色,这也应该是包括山庄戏剧在内的中国戏剧界应当坚守和保持的,因为如果话剧变成了纯粹的娱乐,失去了支撑话剧发展的文化内核,即使形成一段时间的市场热潮,最终这股热潮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无情地退去。所以,中国话剧的发展,首先是要以观众为中心,其次是必须承载文化使命,不能沦为纯娱乐的工具。

  4.2 话剧发展应适应市场规律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和融入世界,世界戏剧的各种舞台波动将同时触及中国舞台, 中国的现代文化产业逐渐兴起,中国话剧将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时代,真正地面向观众,服务观众。山庄戏剧的发展进入停滞,就是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不再适应,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山庄戏剧从近十年的话剧舞台中消失,这其中,既有"举国话剧"体制限制的客观外因,也有山庄戏剧自身创作者的主观内因,山庄戏剧奠基人孙德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观众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欣赏取向都在逐步发生变化,观众的'上帝'身份及其对剧场的缘分也在出现急剧的变革,多向的艺术供给和多层面欣赏美学正在给人们施加新的趣味导向,多方位的艺术场所和艺术的高科技也在逐渐拉开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因此在舞台上的二度创作和包装就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步".十年间,承德话剧团也开始对市场化进行了探索,并先后编排了如《雾蒙山》、《棋盘岭传》、《喊山》、《坏话一条街》、《沧州好人》、《扭起同和大秧歌》、《培尔-金特》、《生命礼赞》等新的题材话剧,虽然承德话剧将其也归类为山庄戏剧,但是以上剧目都没有真正的以市场和观众为出发点,更没有真正进行市场化运营,而且在创作上开始与山庄文化脱节,山庄戏剧脱离山庄本土文化内核,尤其是农村题材为代表的《雾蒙山》、《棋盘岭传》、《喊山》,虽然也是由山庄戏剧奠基人孙德民创作,但市场反应和戏剧质量都出现严重滑坡,尤其是在现场观看时,除舞美、服装和人物设定上出现一些创新外,最重要的是没有感受到剧情的吸引力和深刻的内涵性,现场观众的反映十分平淡。我们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举国话剧"体制带来的弊病,体制将剧团当做事业单位,创作者拥有了行政级别,剧团人员不工作也可以获得终身的生活保障,剧团的主要人物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创作剧目获奖和获得政府扶持,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今天已经濒临崩溃,尤其是在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之后,以观众主导的市场成为关系剧团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山庄戏剧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山庄戏剧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举国话剧"的辉煌,又逐渐走向停滞,这正是山庄戏剧创作者的创作出发点没有及时转变,也就是前文所言,话剧态度没有转向观众。中国话剧若想在艺术高度与市场认可中找到平衡,实现良性健康发展,其创作就必须以观众为中心,话剧创作必须反映社会公众的时代意识和时代诉求,展现真实的社会面貌,只有这样,中国话剧才能切实到群众中去,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反映群众的真实愿望,获得观众和市场的真正认同。

  中国话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与现代戏剧产业接轨,才能保证话剧的长久发展,只有获得了先期的生存,才能使中国话剧在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产业市场中立稳脚跟,否则,中国话剧将不得不继续在生存危机中挣扎下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