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山庄戏剧作品题材、人物及结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06 共63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北承德话剧团山庄戏剧发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山庄戏剧的历史沿革
  【2.1 - 2.4】山庄戏剧作品题材、人物及结构分析
  【2.5】山庄戏剧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四章】山庄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承德山庄戏剧推广困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山庄戏剧艺术分析

  2.1 山庄戏剧奠基人--孙德民

  孙德民先生,(1941--)蒙古族,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承德话剧团团长、着名剧作家。孙德民先生 1962 年加入承德话剧团,开始从事话剧创作,曾先后创作话剧二十八部,均被搬上舞台,其中十八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十八部话剧发表与出版,1995 年获得河北省振兴奖组委会授予的终身"关汉卿奖".孙德民自 1962 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作为承德话剧团编剧的支柱力量,本文界定的八部山庄戏剧均创作自孙德民之手,所以,孙德民是名符其实的山庄戏剧奠基人。"戏剧现象永远具有戏剧生态的含义,对戏剧现象的研究,就其本质是对戏剧的生态研究。……从孙德民的巨作长廊,仔细品读,你会触摸到剧作家近五十年巨作的历史文理。每一个巨作的诞生和嬗变都由一段生态故事,固然由不同年代的纹痕,而相同是每一部生态故事都浸透着艰难。"对于山庄戏剧的发展研究,离不开对其奠基人孙德民先生的分析。

  孙德民先生的剧作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类,一类以山庄历史题材创作的山庄戏剧,以《圣旅》《帘卷西风》等为代表,一类是以承德山区农村题材创作的农村剧,以《青松岭》、《喊山》、《棋盘岭传》等为为代表,一类是现代定向戏,以《女人》、《这里一片绿色》等为代表。在本文中,仅对界定的山庄戏剧与剧作家进行分析。

  孙德民先生的作品创作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也是山庄戏剧发展顶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打开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事业和兴趣范围,几乎将所有的戏剧工作者都席卷进来,促使他们与这一改革浪潮相浮沉,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以及创作的热情,促使他们从时代的、政治的角度把握社会,在这其中,孙德民先生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孙德民先生早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专业,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而纵观孙德民先生对于山庄戏剧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的诸多特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孙德民先生创作的戏剧作品中,无论是山庄戏剧,还是其它两类题材,无不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孙德民先生始终忠实于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始终遵循于中国话剧传统,创作的兴奋点始终至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以历史的、现实的、批判的目光,向生命的个性、社会性及其存在状态投去一份深沉的关注。他的成熟与超越也始终不曾脱离这一根基。"在孙德民先生剧作中,山庄戏剧《懿贵妃》、《西太后》、《帘卷西风》、《班禅东行》、《圣旅》、《十三世达赖喇嘛》、《紫罗兰又盛开了》中,他都严格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通过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借助承德避暑山庄天然的地理优势,不断追寻,不断探索,将历史、地域、文化、空间、人物融合在一出戏剧中,使观众在观看话剧的同时,犹如进入时间隧道,一幕幕历史重现,鲜活得让人感觉诧异,让人们在瞬间感受文化,体悟世事变幻的悲怆。

  第二,追求崇高的创作主题。在山庄戏剧中以表现承德地区山庄文化为主的包括满清皇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庙文化、园林文化在内为轴心文化内容都是以崇高的美学的追求为主题思想。在山庄戏剧中,孙德民都是截取其中某一段历史时期与承德地域相关联的重要史实,如辛酉政变,以一个事件的发展突出一个时代的变迁;而这种创作是需要对史实前后及复杂背景进行深入解析和分析的,不是仅仅依靠艺术的直觉去挖掘和积累,构思剧作。例如在辛酉政变这个史实面前,剧作家面对的是千头万绪、支离破碎的史料,史料是僵化的,覆盖着历史的尘埃的,一般的人,很难能深入的品味史料,所以,对于这种作品要想通过戏剧方式塑造出鲜活的艺术生命难度极大。懿贵妃、咸丰皇帝、肃顺、奕?……这些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创造了历史,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音频笑貌,都存在着厚重的历史痕迹。这种在美学上对崇高的追求,成为山庄戏剧作品中重要的文化内核,山庄戏剧作品中浓厚的崇高格调,使山庄戏剧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深度,崇高也成为山庄戏剧作品的重要特点。

  第三,承德地方特色突出。孙德民先生作为山庄戏剧的奠基人,将承德话剧团与山庄戏剧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学术界认为,孙德民先生在承德这片并不发达、空间狭小的小城一隅挖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口戏剧深井,挖掘自身地域文化中的精髓,通过话剧艺术进行展现,这种"深井意识"成为孙德民先生创作山庄戏剧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在孙德民先生创作的山庄话剧中,一种本土文化的的活力成为他创作的生命本然,山庄戏剧浸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追求。孙德民先生以其历史唯物主义者客观的目光和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手法,观照了山庄历史的现实,为世人展示了承德避暑山庄恢弘的历史文化画卷和浓郁的承德地方色彩。

  2.2 山庄戏剧作品题材分析

  山庄戏剧作品的题材,主要为与承德避暑山庄有关的历史题材,具体分为辛酉政变、班禅觐见、达赖生平三个具体题材。对于山庄戏剧题材,几乎就全都是"就地取材",承德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富矿,山庄戏剧就开掘于具有崇高意蕴和富有哲理意味的题材。综合看山庄戏剧的三个具体题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浓郁的承德本土地域特色。山庄戏剧的题材几乎都与承德避暑山庄有关,除《十三世达赖喇嘛》与《紫罗兰又盛开了》,没有与承德避暑山庄有直接关系,但是其中涉及的宗庙文化、满清皇家文化则是与承德山庄文化同出一辙,具有深厚的渊源;而另外辛酉政变与班禅觐见两个题材均是历史上真实发生在承德避暑山庄,并均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的影响;如班禅觐见巩固了清王朝对于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民族融合,暂时打破了英国侵略者觊觎西藏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辛酉政变使慈禧太后正式获得清王朝的统治权,成为中国近半个世纪统治者的开端,正是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之下,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基于历史真实事件。山庄戏剧的题材,均取材自真实历史真实史实,虽然在少数情节上运用了合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但是在情节设置和人物设置中,均是根据真实、可靠的的历史材料进行塑造,这是山庄戏剧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在题材上无虚构。如在创作山庄戏剧开山之作《懿贵妃》时,编剧孙德民遍查《清史稿》等资料,经过长达五个月的研究积淀,才完成了这部轰动国内外的巨作;又如在创作《班禅东行》时,为了体验班禅一行人觐见乾隆皇帝的艰难苦涩,孙德民与几位主创共同重走了班禅当年的路线,一直走到青海、西藏,沿途采风,在藏地对藏族文化进行实地的深入了解,甚至在寺院建立生活基地,得到了史书上未曾记载的一些珍贵史实,从而为该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选材角度独特。山庄戏剧能在全国话剧界产生强烈影响,其题材的独到选择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慈禧太后的影视剧及作品很多,但是在《懿贵妃》之前,却很少有剧作家对于青年慈禧进行过创作与描写,而涉及到西藏达赖、班禅这种民族宗教题材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并非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戏剧资源,而是在政策把握、史料、素材积累方面存在难题,一般剧作家很难凭空把握政教合一下的藏传佛教高僧大徒的生命状态、内心世界以及相应独到表述方式。可以说,在刚刚改个开放的八十年代,山庄戏剧以自身独特的山庄宗教民族文化优势,开创了中国戏剧题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3 山庄戏剧作品人物分析

  本文界定的山庄戏剧八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懿贵妃》、《帘卷西风》中的青年慈禧、咸丰皇帝、恭亲王奕?、肃顺;《班禅东行》、《圣旅》中的:六世班禅、仲巴、布尔珠、乾隆皇帝、和珅、刘墉;《十三世达赖喇嘛》、《紫罗兰又盛开了》中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可以看到,根据戏剧情节设置发展的需要,通常在山庄戏剧中的人物都为势力群体,即使一开始是分散的,但最终会根据情节发展形成两至三股人物势力,如《懿贵妃》中奕?与慈禧开始并不是一股势力,而因为咸丰皇帝对二者的猜忌和肃顺的咄咄逼人,使剧中人物最终形成了慈禧、奕?、曾禄与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两个矛盾阵营;又如《圣旅》中,一开始班禅、仲巴、布尔珠与乾隆皇帝、和珅、刘墉、法福礼、留保住两个阵营相互猜忌,并由英国殖民势力普丽蒂亚、巴朗在暗中挑拨,最终前二者达成谅解,实现民族团结,共同打碎了英国殖民势力的阴谋;这种势力性质的人物关系决定于山庄戏剧的历史题材真实性和戏剧的矛盾性。

  然而山庄戏剧对于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则是基于详尽的史实研究,对于历史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刻画与表现,成为山庄戏剧人物艺术的重要艺术价值。而在山庄戏剧中的人物,一般都担任着一个势力的领导者,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所以,山庄戏剧中的人物比一般的戏剧人物展现了更加复杂的心理变化,从言谈、举止之中,山庄戏剧对人物内心变化敏感的捕捉,成为山庄戏剧发展的一大重要特征。

  《懿贵妃》 慈禧--权欲的本能 现实的逼迫对于山庄戏剧开篇之作《懿贵妃》来说,对于青年慈禧这个人物的刻画填补了中国戏剧的空白,人们熟知的往往是那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的清王朝统治者"、老佛爷",岂不知,慈禧的发迹,实际是源于她 27 岁的这一次辛酉政变。在历史上,对于慈禧与肃顺的争斗,有观点人物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两派无论谁上台,都是封建阶级的胜利。在山庄戏剧中,却没有对这种意识形态出发,而是坚持了唯物史观,从客观的阶级立场去刻画这个人物,没有僵硬的批判,没有主观的臆断,因为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从《懿贵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慈禧本人是有对权欲追求的本能的,这一点从她日后统治中国 48 年中可以看到,一个偌大的满清王朝牢牢地掌握在她的手中。将时空倒回,可以看到,慈禧在咸丰的不信任和肃顺的掌权后,权欲的萌芽开始迸发,尤其是咸丰病重时问肃顺的意见,肃顺说道"可仿效汉武帝钩弋夫人制",也就是像汉武帝那样将钩弋夫人提前杀死,以防其恃子而骄。这时的慈禧不仅仅是权欲的萌芽,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现实的逼迫使她不得不联合同样遭遇咸丰和肃顺猜忌的奕?,奕?本是竭力维护王朝统治的亲王,却被排挤在顾命大臣之外,他的状况与慈禧相当。而慈禧既施以女人独特的魅力,又施以太后的威严,恩威并施,巧妙异常。

  "西太后:说实在的,将来这宫里宫外,虽然满朝亲营,除了六爷,我能指望谁?皇帝还小,我又是个妇道人家,朝政大事,还不都得指望你……六爷,这你还不明白吗?

  奕?:(多情地)兰儿!

  西太后:(故作严肃)恩?!

  奕?:(行礼)请圣母皇太后宽恕。

  西太后:(笑)也不知你是胆大还是胆小?

  奕?:(不解地)这……西太后:事成之后,你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慈禧,作为历史人物,被后人增加了太多的色调,而在山庄戏剧中,她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女人,一个 27 岁的寡妇,一个面临随时会被夺取荣耀与生命的女人,一个被迫用女色去换取生存的女人,慈禧突然从历史课本里走出来,变得如此鲜活、生动。

  《圣旅》 六世班禅--澄净的心态 混沌的甄别班禅在汉族文化中熟知的人较少,而班禅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上师,在西藏具有活佛的尊称,与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是西藏政教合一体系的首领,所以,班禅既是一位宗教领袖,又是后藏一方的行政长官,在双重身份下,班禅的心境区别于一般的宗教领袖,和他的东行觐见,也不只是宗教意义那么简单,他牵动着清王朝的西藏全境,关乎到西藏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合与离。在山庄戏剧《圣旅》中,对班禅在复杂混沌的东行之旅中保持澄净心态,冷静地甄别着是非因果与旦夕祸福,他心系着乾隆皇帝与中央政府,但是他首先是一个宗教活佛,以慈悲感念西藏群众,虽然历尽苦难,但是却无怨无悔。如在得知仁宁寺被烧后,班禅对驻藏大臣留保住说:"……留大人,贫僧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祸端,正是在东行朝觐的路上,贫僧如何面对仁宁寺和雪域的僧俗众生?".

  《圣旅》对人物的塑造紧紧扣住各种混沌的假象,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处处为人物揪心,尤其是作为整剧的核心人物六世班禅,更是在假善的普丽蒂亚、真恶的巴朗、忠心的仲巴、诚恳的留保住之间不断犹疑:"难道在这寂静的夜空里,真的会藏匿着一颗不祥的星?""既是进退维谷,由顺从天意,请佛赐福(罗卜将无量寿金佛放在供桌上)无所不知的无量寿佛,贫僧献上全新的前程,是东归热河,还是西归卫藏,求佛赐福,指点迷途".但是,经历了后藏仁宁寺被烧、普丽蒂亚贿赂、乌里雅苏头人威胁、天花肆虐、御药有毒,每一幕班禅都面临着东行还是西归的抉择,而正是在这一幕幕的抉择与甄别中,《圣旅》成功地塑造了六世班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复杂心境,并显示他坚持自己澄净的志向,不顾己危,顾全大局,维护统一的英雄人物形象,使整剧因人物而跌宕起伏,回味悠长。

  2.4 山庄戏剧作品结构分析

  山庄戏剧奠基人孙德民说:"对生活的督导观照,选择一个独有的角度,让观众有一个独到的领悟,在美学上又一个独到的意蕴,这是戏剧的生命".山庄戏剧在戏剧结构上,属于典型的点线型结构法,独到的意蕴体现在点线结合巧妙。

  第一,戏剧情节双线结构明显,明线暗线相互交织。在《班禅东行》中,两条结构发展主线明显,一条为主线班禅东行路上发生各种阻挠与困难,拉拢与挑拨,阴谋与真诚,并最终形成了以"西归"还是"东进"的冲突,在内部形成了主张东进朝廷的格桑姆,主张西归的布尔珠、东印度公司代表普丽蒂亚、乌苏里头人阿萨等;而另一条辅线主要集中在热河的清廷,形成围绕"迎接"还是"拒绝"的冲突,主要参与的人物有和珅、刘墉、章嘉国师、董妃等。在整出戏剧中,两条主线交替出现,同一个情节与两个阵营截然不同的反应,形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牵动观众心弦的重要导索。

  最终,两条主线合归一处,班禅与乾隆皇帝突破重重阻碍终于相见,双方共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在《帘卷西风》中,一开始各种力量分散,咸丰、肃顺、奕?、慈禧、慈安,都还在各自的角色中,在未清朝的危亡而担忧,但是,随着咸丰的病重,形势开始变化,整剧也开始由分成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慈禧集团的篡权阴谋,一条主线是肃顺集团的铲除计划,两条主线随着两个势力各自角力而发展,并于最终在肃顺护送咸丰梓棺回北京的突出进行交锋,实现了两条主线的交集,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可以说,双线索是山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征,而双线索将繁冗的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能够带给观众以较为强烈的戏剧体验,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一种对情节发展的期待感,从而增加了戏剧的魅力与感染力。

  第二,山庄戏剧结构因果设置尖锐,围绕戏剧冲突激烈集中点,推动情节发展,并贯通始终。《帘卷西风》中,咸丰皇帝的遗诏"西太后若恃子而蛮,按祖宗家法治之,毋得宽待".于是,遗诏成了西太后慈禧的紧箍咒。"遗诏"也就成为全剧矛盾关系的纽结点 ,首先由咸丰皇帝托孤下诏,肃顺接诏,而后慈禧诱遗诏、慈安烧遗诏、肃顺查遗诏、肃顺又复得遗诏、最终复失遗诏,所有的人物、情节都围绕"遗诏"这个纽结点。同样,在《班禅东行》中,也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矛盾纽结点,即佛教密宗本尊无量寿金佛,这是班禅作为贺礼赠送给乾隆皇帝的,而这除了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外,还拥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象征着西藏对于清朝中央政府的归属,所以,金佛成为班禅"东进"还是"西归"的重要左右力量,前文中已经提到,在面临旅途中的困难时,班禅也会像金佛祈祷求助,祈求神明给予他正确的答案。而后,就发生了启程携金佛、落难问金佛、阿萨盗金佛、格桑姆卫金佛、巴朗抢金佛、班禅献金佛;金佛成为整剧中重要的矛盾纽结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山庄戏剧在结构上虽然属于典型的点线型结构法,但是在线索安排、矛盾纽结点的设置上,找到历史中可以为戏剧所升华的要点,在纽结的外化中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形成了独特的山庄戏剧结构艺术风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