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平凡的世界》的书写内容与精神追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4 共6116字
标题

  没有哪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像《平凡的世界》一样,以朴素的文笔、深厚的感情,用心血凝结成这块土地上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史诗,经历了30年的时光洗礼,在信息海洋时代仍然是深入人心的阅读经典;也没有哪一部小说像《平凡的世界》一样,在诞生之初就受到评论家的冷遇乃至严肃的批评,被看做是《人生》之后作者的倒退之作,迄今仍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不断面对来自现代主义者、新左派和女权主义者的质疑。精英学者圈内对其的冷淡和大众对它的热情,形成冰火两重天的两极阅读现象。它到底是一部刻写普通人苦难人生的圣经还是一锅用纯文学包装好的"心灵鸡汤"[1]?
  
  最近,由着名作家温豪军、葛水平等编剧,王雷、佟丽娅等青年新秀主演,刘威、尤勇等老戏骨倾情配戏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上海东方卫视火热播放,再一次引来全国观众观看和评论的高潮。电视剧总体上继承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史诗般的长调,抒写了黄土地上人们的命运悲歌。无疑任何作品都是创作家的心灵自叙传,路遥苦难磨砺的人生为《平凡的世界》做出了意味深长的注脚。本文主要从路遥及其主人公经历的人生苦难入手,探究《平凡的世界》个人奋斗主题和经典现实主义写法带给我们的持久精神影响,也正视其与1980年代新启蒙历史话语的同构关系,以及在爱情叙事中的某些乌托邦色彩。

  一、苦难书写与励志之书

  从空间维度来说,陕北高原一望无垠的黄土地,在解放前就是革命老区,从来不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路遥的主人公出生在共和国之初的贫苦农家,经历建国后30年翻天覆地的政治运动,其成长过程充满时代艰难、生活磨砺和心灵痛苦。然而他们没有被贫瘠的生活现实压垮,而是刻苦坚忍,真诚善良,凭借个人奋斗对抗身边困窘的环境,他们坚韧美好的品格就像荒芜高原上迎风盛开的山桃花,那对远方的向往、对春天的呼唤、和蓝天融为一体的生命颜色,让所有读者都为之感奋。中国人没有宗教感,是这些朴素的小说给了许多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内心的信仰,一种温暖而真诚的力量,让他们求真、向善、爱美,对生活的苦难没有怨艾也没有愤恨,有足够的生活信念克服物质条件的先天束缚,心灵始终向着阳光生长。

  阿诺德认为,好的文学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宁静和满足,促进道德完善,能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2]

  这种古老的道德主义文学观一向遭人诟病,但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文学是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给迷惘中的人提供精神动力,该是判断一切好文学的必备条件。可叹新时期以来的先锋文学一味标榜现代意识,凸显人性之恶和历史幽暗,如《妻妾成群》《檀香刑》《废都》《长恨歌》《兄弟》等名家名作中,都充满了血腥、暴力、色情、变态与复仇,这些作品失去了给人精神向上的力量,成为"阳光和玫瑰花的敌人"[3].在这样中年垂暮的当代文学景观中,《平凡的世界》像一个健康俊朗的少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志之书。它的思想像黄土地一样朴实深厚,文本语言也充满着黄土地热气腾腾的气息。在中国社会一波又一波的社会转型大潮中,它忠实地记录了改革的阵痛、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求索,带着史诗的壮阔豪迈和陕北民歌的高亢热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成长,给那些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少年,生活在底层的大学生、工作在窝棚区的青年农民工,以战胜苦难、从精神困境中突围的勇气和力量。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志之书。然而小说成书后并未得到主流批评家的足够重视,几度当代文学史重写它都被有意无意忽略了,但是它在民间一直被阅读,从来不乏读者粉丝存在。据学者邵燕君等人在当代大学生、街头群众、图书馆等场所的调查取证分析,《平凡的世界》是当代文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始终被阅读的长销书,且这本书大多由于亲友父兄同学之间的口耳相传的方式而被阅读,[4]这无疑是一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存在方式。赵毅衡谈到经典更新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纵向聚合轴上精英知识分子以及学术机构内部的评选,一种是横向组合轴上读者大众群选经典[5].《平凡的世界》无疑一直是以草根读者群选经典的方式存在着,它历经30多年时代的大浪淘沙,成为当代文学阅读中罕见的风景。

  二、经典现实主义的永恒魅力
  
  在1980年代传统现实主义写法被弃之如弊履,作家们争相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正是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先锋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路遥敢于孤独地背水而战,坚持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西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和以柳青为代表的来自俄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并把这两种现实主义理论的精华融为一体,扎扎实实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恢复了经典现实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平凡的世界》从准备到写成历时13年,为了体验生活,他亲自去钻那些最破的窑洞,去煤矿下井考察,去贫瘠的乡村调查采访,把笔"磨秃了写",老老实实地写,"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6].为了做好"历史的书记官",写出时代的整体风貌,他阅读了1975-1985年间延川的所有报纸。对比当代那些动辄一个月写出几十万字的"高产"作家,路遥愿意下"笨"功夫的努力值得尊敬。

  《平凡的世界》没有叙事的圈套,也不讲人性的迷宫,每个人物都如父兄般熟悉;它是接地气的写作,细节涨满生活的汁液,能加深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柳青是路遥的精神教父,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情怀,从柳青一直传下来。柳青曾深深遗憾自己没能写出一部关于陕北的大书,嘱托路遥一定要给历史一个交代。

  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路遥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他带着一腔热情描摹每一处人文风景,让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情节推进相得益彰。也许是摄影录像技术的发展让当代文学对风景描写丧失了信心,很多小说放弃了风景描写,写得越来越像剧本,只有简单的对话,没有浪漫的诗意和内在的抒情,还美其名曰"零度写作";路遥却通过对风景的发现让陕北高原的双水村、流淌的东拉河和沉默的仙女山变成人们心中的原乡。他精心地观察每一根柳条如何抽芽,每一条溪流何时开始喧哗。如小说开头的第一段:"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7]

  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1975年这个特殊年份,残雪渐去春天未来,一切阴晴未定而又蠢蠢欲动,当春乃发生的不仅有自然风物,还有懵懂的少年情怀,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春天。

  随着文学和影视的互动加剧,很多作家不屑巴尔扎克时代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人物故事天马行空,从不遵从事实逻辑。正如塞西尔勋爵在论及乔治·艾略特时所言,"生活纷繁混乱,而艺术则井井有条。小说家的难处就在于要勾勒出一部条理分明的作品,同时却也是一副令人信服的生活画面。"[8]

  路遥就是这样带着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写出了源于人物内心、体现在普通人生活风景中的种种辛酸和美好。如写到孙兰花和王满银相爱时,漫山遍野的春天景物,以及蓝空中回荡的信天游歌声,打动了农家少女纯朴的情怀,兰花一辈子宿命般地爱着这个"浪荡子"男人,无怨无悔。这在很多现代人看来是乡村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却写出了我国民间存在的普通人性人情的美好。兰花为王满银带回城里女人而喝下老鼠药的情节,更让人啼笑皆非,充满了喜剧色彩,"老鼠药--假老鼠药"的情节是路遥的妙手偶得,却很好地再现了生活原貌。还有对孙玉亭夫妇的描写,对村里一代强人田福堂复杂内心的刻画,都重重叠叠峰回路转,坚持了生活原生态的真实。作者在对人物的塑造里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情,以真诚的笔触为这些普通人树碑立传,像刻画浮雕一样每一笔都精雕细刻,用尽心血。

  不管是对风景的发现,还是对细节的描写,《平凡的世界》都没有绕开创业的艰难,它不是像《小时代》一样的时尚秀作,在漂浮的层面虚构繁华故事,给人虚假的安慰和满足;它是当代文学中少有的朝向心灵之作。它的所有故事情节不是串联在一起的若干个空空的梦想,而是每一章节都扎根大地,朝向天空,像一棵巨树一样有血有肉自然生长出来。小说的故事构架和人物塑造,既有巴尔扎克的雄心和笔力,又有托尔斯泰的道德热情,可以说集中体现了经典现实主义的永恒魅力。

  三、个人奋斗与"新启蒙"叙事

  孙少安突破生存困境的自我救赎是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的,其精神成长过程染上了启蒙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