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严歌苓对男性群像的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1 共53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严歌苓笔下的男性形象探究
【绪论】严歌苓塑造的男性群像研究绪论
【第一章】严歌苓作品中男性群像的流变
【第二章】严歌苓创作中男性群像分类
【3.1 3.2】男性群像的解构
【3.3】男性群像的人文关怀
【4.1】中国大陆文学的男性群像
【4.2】美国华裔文学的男性群像
【4.3】严歌苓小说中男性群像的文学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 严歌苓对男性群像的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综上所述,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的细腻写出了当下浮躁生活中的男男女女,向我们展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作为一个中国人,她从小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并且有长达七年之久的军旅生涯,所以她身上被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到满眼的中国红,也可以看到文革时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她三十岁出国并且与外国人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她的一举一动都西化的那般自然,她见过西方的文明与富强,但同时也感受过民族的歧视与不公,因此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到在异国他乡受尽苦楚依然保持生活热情的华裔女性,也可以看到被压迫、排挤后奋起反抗的华裔男性。看似冲突的生活经历带给她不同的人生感受,也让她的作品更加独特与丰富。她用热情和真诚塑造出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女性,也用怜悯与同情塑造出一个个千姿百态的男性。我们从那些男性身上看到了幻灭,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生,这正是严歌苓的独特之处。
  
  论文用四个章节剖析了华裔作家严歌苓塑造的男性群像。前两章从严歌苓男性群像出现的时代背景,到严歌苓男性群像的阶段变迁,再到严歌苓男性群像的分批分类,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严歌苓男性群像塑造的基本情况。后两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一部分是从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严歌苓对男性群像的多重审视,一部分是在此基础上谈一谈严歌苓的小说中男性群像的塑造意义。总之,严歌苓男性群像的产生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作家创作观念和创作意识的变化,当然也反作用于当代的社会与文化。与中国大陆作家塑造的男性群像相比,严歌苓善于在小人物上发现大世界。她特别擅长描摹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从而挖掘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严歌苓对文革的书写也和大陆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为反思文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与华裔作家塑造的男性形象相比,严歌苓一方面拓宽了华裔作家男性形象的塑造类型,另一方面更加关注男性移民的生存困境。因此,严歌苓这种双重独特性为论文的价值奠定了基础,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后,能够确定严歌苓在很多方面为当下文坛带来了新的体验:从叙事手法上来说,严歌苓小说的语言、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独树一帜,为其他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模式。从创作内涵上来说,严歌苓是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所以她对本土经验和异域文化的关系探究地更为深入,也为我们新时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维度。所以,让读者了解严歌苓,创作者借鉴严歌苓,是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虽然论文花费了很长时间,也做了比较充足的前期准备,在书写的过程中更是几经修改,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局限性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让论文有了一丝遗憾和改进空间。由于笔者的知识储备有限,再加上专业知识欠缺,所以在一些问题的评价上难免有失偏颇,个人色彩较浓,这是论文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类
  
  1.(美)华莱士·马丁(WallaceMartin)着。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美)何天爵(ChesterHolcombe)着,鞠方安译。真正的中国佬[M].上海:中华书局,2006.
  
  5.(美)哈罗德·伊罗生(HaroldR.Isaacs)着,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M].上海:中华书局, 2006.
  
  6.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美)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尔金森 着, 周继岚译。符号与象征[M].北京:三联书店,2014.
  
  10.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 着, 李幼蒸译,罗兰·巴尔特文集: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庄园主编。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小说作品类1.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严歌苓。写稿佬手记·波西米亚楼[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3.严歌苓。扶桑[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严歌苓。少女小渔[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6.严歌苓。人寰[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7.严歌苓。雌性的草地[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8.严歌苓。严歌苓自选集[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9.严歌苓。花儿与少年[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4.
  
  10.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11.严歌苓。严歌苓文集[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12.严歌苓。谁家有女初长成[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13.严歌苓。床畔[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14.严歌苓。补玉山居[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严歌苓。严歌苓作品[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16.严歌苓。白蛇[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严歌苓。妈阁是座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8.严歌苓。严歌苓短篇小说集[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19.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0.严歌苓。赴宴者[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1.严歌苓。灰舞鞋[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2.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23.严歌苓。赴宴者[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4.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5.严歌苓。穗子物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6.严歌苓。吴川是个黄女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27.严歌苓。霜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28.严歌苓。天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9.严歌苓。老师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0.严歌苓。橙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1.严歌苓。非洲札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32.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33.严歌苓。海那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34.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期刊论文类

        1.严歌苓、李宗馑(整理)。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04)。
  
  2.闫石、郑沛程。聆听生命诉求 关注生存状态--试比较严歌苓、张爱玲的说创作[J].华文文学。2014(09)。
  
  3.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J].当代文坛。2000(03)。
  
  4.陈丹丹。“戏剧化”的“中国”--从张爱玲到严歌苓[J].现代中文学刊。2012(03)。
  
  5.黄彦博。 严歌苓早期生平研究[J]. 华文文学。2013(04)。
  
  6.汤拥华,张纯。文化边缘的言说与抉择--严歌苓小说论[J].华文文学。2005(02)。
  
  7.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J].华文文学。 2003(03)。
  
  8.张素娣。 “离散”和“融聚”:严歌苓与谭恩美小说比较[J].华文文学。2012(05)。
  
  9.滕威。 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J].华文文学。2002(04)。
  
  10.林翠微。百年良妓的凄美绝唱--严歌苓《扶桑》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J].华文文学。2004(03)。
  
  11.邢楠。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J]. 文艺争鸣。2009(04) .
  
  12.钱虹。 “少年的我”的残酷青春记忆--严歌苓及其“文革”题材小说[J].华文文学。 2012(01)。
  
  13.严歌苓。呆下来,活下去[J]. 北京文学。2002(11)。
  
  14.许晖。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15.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04)。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17.张一茗。创伤经验与男性形象--试论严歌苓小说中“缺陷性”男性形象的成因。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05)。
  
  18.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01)。
  
  19.王晓红。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女性书写策略探析[J].小说评论。2007(05)。
  
  20.贺绍俊。从革命叙事到后革命叙事[J].小说评论。2006(03)。
  
  21.龚自强,丛治辰,马征,陈晓明。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磨难史--严歌苓《陆犯焉识》讨论[J].小说评论。2012(04)。
  
  22.柳珊。阐释者的魅力──论严歌苓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9(01)。
  
  23.陈瑞琳。风景这边独好--我看当代北美华文文坛[J].华文文学。2003(01)。
  
  24.李燕。 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5.杨美芬。评张爱玲与严歌苓笔下的寡妇形象[J].小说评论。2009(06)。
  
  26.李燕。身份建构中的历史叙事--以白先勇、严歌苓两代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27.吕燕。离散族裔的创伤与后记忆--评严歌苓的小说《扶桑》[J].华文文学。2012(01)。
  
  28.龚自强。“后伤痕”书写的复杂性--论历史与人性深度交织的《陆犯焉识》[J].当代作家评论。2013(02)。
  
  29.沈杏培。历史观与“文革”小说叙事形态的生成[J].文学评论。2013(06)。
  
  30.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J].华文文学。 2004(06)。
  
  31.熊修雨。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32.马炜。地母·佛性:严歌苓小说中“扶桑”、“葡萄”形象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 2014(05)。
  
  博硕论文:
  
  1.韩爽。“极致环境”下的生存言说[D].重庆师范大学。2014.
  
  2.翟羽佳。论严歌苓小说中“残缺”的男性形象[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张翠。行走的歌者[D].复旦大学。2012.
  
  4.赵英。严歌苓小说与影视改编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
  
  5.徐丽娜。严歌苓近年来小说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陈凤洁。严歌苓的“边缘化女性人物”书写[D].广西师范大学。2013.
  
  7.吕强。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形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3.
  
  8.孙婧。严歌苓海外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9.王海盟。论严歌苓新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祛魅”[D].沈阳师范大学。2014.
  
  10.赵爱华。论严歌苓多元、开放、平等的文化身份观的展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徐宏。严歌苓移民小说女性身份认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12.邱琪。论严歌苓海外小说女性生存的文化心态[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3.蔡小容。论严歌苓:文学的舞者[D].武汉大学。2011.
  
  14.丁丽珍。严歌苓小说叙事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5.杨华。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山东大学。2012.
  
  16.王亚丽。边缘书写与文化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7.柯珍瑜。严歌苓小说《雌性的草地》的文本符号修辞解读[D].闽南师范大学。2014.
  
  18.常玥。严歌苓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9.易庭。女性视阈下严歌苓小说的人物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0.马阳。“我”和“他们”-论严歌苓作品中异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意义[D].暨南大学。2006.
  
  21.张栋辉。 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
  
  22.刘珊。唐人街英雄与西方骑士的交锋--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3.刘继莲。谭恩美与严歌苓小说比较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24.吴楠。严歌苓小说节奏之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5.王谦。身份的认同与重构的焦虑-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身份建构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6.吴淑波。在他者的时代构建自我--严歌苓作品中的文化身份书写[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7.罗康宁。论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8.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致 谢
  
  再一次伏案桌前,为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做一个总结。懒洋洋的斜阳,愈渐清冽的风,依旧不绝如缕的二胡曲调,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似乎看到了七年前,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场景。七年的时间,我用自己最炙热的青春重新定义着我心目中的兰州和兰大,它们在这场青春的旅行中,在我心中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和深沉。我相信,它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终将是一场如炼狱般的修行。选题时,如入大海般的迷茫彷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谨慎思考,终确定写作的主题。写作中,又开始百般煎熬,从框架的确立,到内容上的字斟句酌,期间的思索的痛苦和收获的喜悦,恐怕也只有写作人自己才能够体会的了。正是在这种痛苦和喜悦不间断的交替之下,终于完成了厚重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仍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它却是我硕士阶段的一个成果、一种标志,满载着我对文学、对兰大厚重的感激之情。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杨建军副教授。杨老师曾不止一次的让我修改自己的论文,并耐心地指出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杨老师对学术的这种严谨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而在日常生活中,杨老师又非常风趣和热心,这让我在异地求学的生活中,颇觉得温暖和感动。此外,还要感谢曾给我授过课的其他所有的老师,正是兰大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让我在收获学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感谢我的同窗。2013 级现当代研究所的所有人,都极为和善和热情的同学们。
  
  在这三年的相处中,我们积极的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自发性地组织集体出游和聚餐,并在研究所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正是这种如家人般如朋友般的相处使我的研究生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多彩。
  
  我们总要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征程,总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结束和开始。只是在开始和结束的日子里,我们始终要怀有一颗感恩和乐观的心。这样,我们才会收获一个繁花似锦的旅途。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