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方言对莫言小说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9 共52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方言运用与生态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探究
【导论】方言对莫言小说的影响研究导论
【第一章】莫言作品中方言运用的方式
【2.1】方言运用与民间立场
【2.2】方言运用与大地情结
【第三章】方言运用与狂欢化效果
【第四章】方言运用的生态文化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 方言对莫言小说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莫言作为一位语言风格颇受争议的作家,其语言泥沙俱下、感性特征明显,但是他对文学语言的创新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文学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一个作家的立身之本,白话文运动到现在不过百年,语言的变化发展除了借助政府的推动之外,作家更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是语言的使用者和实践者。

  作为一位自觉运用方言的作家,山东方言在其作品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方言词汇的直接运用、方言句法直接的运用、地域声音的鲜明运用等方式,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中都可以看到方言的影子,这些方言的运用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描绘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许作品中那肆意纵横的方言运用,尤其是其中充斥着的粗话詈语会被一些批评者认为是“粗鄙”的,但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作家,正是有了这些“不完美”才成就了莫言自己的那标识性的文学风格。

  从莫言方言运用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莫言认为所谓的民间立场就是作家自己的个性选择,他选择方言作为其文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其次,方言的运用是莫言“大地情结”的体现,作为莫言的“血地”,而其中方言的运用更是其大地情结的自然涌现,是对所谓现代文明的消解和批判。方言显示出了人与大地的天然联系,高密文化以方言融入作品人物的血液,将这大地之音写入作品,同时塑造了这片土地养育的血性儿女。

  而小说中对山东方言运用则产生了狂欢化的效果,体现在杂语运用、民间戏谑、粗鄙化三个方面,进而影响了莫言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这种指向大地、指向人体下部的语言,让被遮掩的丑被置放在展台上任人观赏,这种广场式的狂欢,在作品中实现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规范,以一种亵渎的姿态,冲击人的审美体验。莫言的这种运用方式本身可以视为一种对“美”的脱冕,对文学范式权威的挑战,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狂欢”.虽然这种写作方式的存在仍然具有争议性,但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生命力。

  在语言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方言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方言的重视和关注,保护语言的生态多样性,莫言作为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家之一,这种自觉地方言写作是文化自信的一种有力体现。同时语言作为环境与文化的中介环节,对方言中特定词汇的运用对于当今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家作为有较大影响的语用主体,作品中大量运用方言对当地方言会起正面积极的作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虽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是这种对方言的发现更是对民间的发现,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发现,这些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有《诗经》《乐府》对民间的发现和记载,那些生动活泼描绘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经典作品至今让人流连,而今天文学作品中对方言的运用,对于方言的传播和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莫言作为山东方言区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对高密当地方言的发现,让全世界读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山东大地那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那片随风起舞的红高粱成为多少读者朝圣的土地,滋养着这片土地的齐鲁文化重新在莫言的作品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着作:

  [1]莫言:《莫言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

  [2]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

  [3]莫言:《用耳朵阅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

  [4]贺立华, 杨守森:《怪才莫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2 版。

  [5]杨守森,贺立华主编:《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6]杨守森,贺立华主编:《莫言研究三十年》[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7]杨守森主编:《读莫言,游高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8]孔范今,雷达,吴义勤,施战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

  [9]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硏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

  [10]董绍克:《山东方言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年版。

  [11]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1 年版。

  [12]钱曾怡,罗福腾,潍坊市史志办公室合着:《潍坊方言志》[M],潍坊:潍坊市新闻出版局 1992 年版。

  [13]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14]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15]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16]钟敬文:《钟敬文文集·诗学及文艺理论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7]王福堂:《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

  [18]周振鹤, 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9]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20]冯广艺:《语言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版。

  [2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2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年版。

  [23]董遵章:《现代文学作品山东方言词例释》[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24]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25]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26]董正宇:《方言视域中的文学湘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7]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8]陈思和:《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29]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0]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31]郜元宝:《拯救大地》[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 年版。

  [32]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3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4]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35]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36]王光东:《中国当代文学 60 年》[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37]李扬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8]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及基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

  [39]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0]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出版社 1985 年版。

  [41]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42]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4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5》[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44]《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2、国外着作:

  [1][瑞士]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年版。

  [2][瑞士]索绪尔等编:《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3][瑞士]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M],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4][德]海德格尔:《思的经验(1910--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6][德]威廉·冯·洪堡特着,《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7][德]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 年版。

  [8][美]罗杰瑞:《汉语概说》[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年 1 月版。

  [9][美]段义孚:《回家记》[M],志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年版。

  [10][美]段义孚:《逃避主义》[M],周尚意、张春梅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11][美]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12][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3][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4][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学位论文:

  [1]王华:《新时期小说中的方言问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年。

  [2]雷瑞福:《论莫言小说的高密文化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年。

  [3]吕晓英:《民间立场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年。

  [4]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年。

  4、期刊论文:

  [1]赵奎英:《规范偏离与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生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 年第 6 期。

  [2]赵奎英:《重返词语的重量与深度--试析莫言小说词汇偏离的 “物” 向度》[J],《东岳论丛》2014 年第 8 期。

  [3]赵奎英:《一个可逆性的文本--<丰乳肥臀>的语言文化解读》[J],《名作欣赏》2003年第 5 期。

  [4]赵奎英:《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看“生态”与“环境”之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5 期。

  [5]赵奎英:《生态语言学与当代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4 年第 4 期。

  [6]莫言,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J],《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第 1 期。

  [7]莫言:《<丰乳肥臀>解》[J],《作品与争鸣》1996 年第 7 期。

  [8]莫言,石一龙:《写作时我是一个皇帝-着名作家莫言访谈录》[J],《山花》2001 年第 3 期。

  [9]莫言,杨扬:《以低调写作贴近生活:关于<四十一炮>的对话》[N],《文学报》2003年 7 月 31 日。

  [10]周罡,莫言:《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莫言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 年第 6期。

  [11]莫言:《莫言:“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J],《了望新闻周刊》2012 年 10 月 15 日。

  [12]何锡章,王中:《方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初论》[J],《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1 期。

  [13]陈思和,何清:《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5 期。

  [14]董正宇:《方言生态危机与方言写作》[J],《写作》高级版 2007 年第 2 期。

  [15]韩少功:《世界》[J],《新华文摘》1995 年第 3 期。

  [16]张清华:《叙述的极限》[J],《当代作家评论》2003 年第 2 期。

  [17]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J],《文艺争鸣》1994 年第1 期。

  [18]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J],《钟山》2001 年第 5 期。

  [19]王安忆:《大陆台湾小说语言比较》[J],《上海文学》1990 年第 4 期。

  [20]张军:《莫言:反讽艺术家》[J],《文艺争鸣》1996 年第 3 期。

  [21]陈太胜:《文化研究:文艺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J],《文艺报》2000 年 6 月 6 日。

  [22]王力:《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J],《戏剧丛刊》2010 年第 8 期。

  [23]梅兰:《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J],《外国文学研究》2009 年第 4期。

  [24]张军:《莫言:反讽艺术家》[J],《文艺争鸣》1996 年第 3 期。

  [25]陈赛:《当语言死亡时》[J],《读者》2010 年第 2 期。

  [26]王力:《漫谈方言文学》[J],《观察》第五卷第 11 期,1948 年 11 月 6 日。

 

  致谢

  爱山师大如爱青春,而青春却即将散场。

  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间七年已经了无影踪。回顾在山东师大文学院的学习时光,心中感慨万千。七年的时间太长,长到留给我数不清的难忘经历;七年的时间又太短,短到仿佛昨日才与山东师大初识。人生又有多少个七年呢?真的不忍心和她说再见,又不得不说一声再见了。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赵奎英教授。她是我本科入学的的第一堂《文学概论》的授课老师,是我的文艺理论启蒙老师。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传道、授业、解惑,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学术上的问题,引领我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我的硕士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她细致入微、有问必答、有疑必解,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仍记得论文选题定写作提纲时,她肩疾复发仍坚持回复我的邮件,每每想来都感动不已。

  我还要感谢文艺学、美学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在本科期间,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就是我的授业恩师,各位老师耐心的引领、饱满的热情、智慧的思辨、迷人的人格,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燃起了我对文艺学的探索热情。

  感谢杨守森老师、周波老师、李宗玮老师、周均平老师、杨存昌老师、刘蓓老师、孙书文老师、李辉老师、李红春老师、何磊老师、邹强老师、吴承笃老师、李江峰老师、杨光老师、任传霞老师,学生受益于各位可亲可敬的老师无私教导。在我考研期间,邹强老师、李辉老师、杨光老师耐心为我答疑解惑,给我帮助和鼓励。在硕士论文选题期间,周波老师、孙书文老师、杨光老师、李红春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孙书文老师特地把他查阅到的学术资料发邮件告知我,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您们既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感谢一直关心、陪伴我左右的各位文艺学、美学同学,这份宝贵的同窗友谊,毕生难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